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幻灯片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幻灯片3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8 19:00: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一、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回顾一下,鉴赏诗词或者说读懂一首诗词的基本过程或方法。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征
1、能够使用“三读”法,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人的旷达胸襟;
3、了解苏轼,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析(情)
读(文)
探(理)
二、明确方法,赏析步骤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1、同行(xíng)
吟啸(yínxiào)
一蓑(suō)
料峭(qiào)
2、自由诵读;
3、个别朗读。

诵读要求
读出节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诵读要求
感情洒脱豪放是本词的显著
特点,尝试吟诵本词。
吟诵要求:
1、欣赏朗读示范;注意听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2、跟声试读,把握情感;
3、小组展示。
读出感情
赏析小序
三月七日
沙湖
同行的人、余
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故作此词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写作缘由
快速阅读小序,简要概括交代了哪些信息。
读懂内容
理解词语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意思

1.概括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雨中的情景和心境(冒雨徐行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过天晴的景象和感受)
2.结合词句回答词人是怎样的形象?
形象: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
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诗人形象。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畅所欲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读上阙
null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风疾雨骤
挑战
轻松
欢快
神态
自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1.“竹杖芒鞋轻胜马”。最生动是哪个字?
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
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
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
“轻”字亦同。
2.“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洒脱?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沉 着 

迈 

达 
随遇而安 
品读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探究:“风雨”和“晴”仅指自然界的
“风雨”和“晴”吗?雨过酒醒后的苏
东坡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超脱、旷达、乐观
但并不颓丧沉沦
“风雨”“晴”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
苏轼
知人论世,深入探究
处境:被贬黄州
缘由:乌台诗案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说说你眼中的苏轼
浪漫的诗人
豪放的词家
超脱的文人
文——
诗——
词——
书、画——

唐宋八大家
”之一
“苏
辛”
“宋


(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湖州画派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
黄”
全才
“乌


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如“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蛰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于是下到御史台大狱,差一点被处死。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京城
杭州
惠州
儋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得到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
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77-
-78-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词中的哪个字?为什么?

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能否划等号?为什么?
不能。“归”字贯串于此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也无”,这种超凡脱俗也是一种“归”。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试问岭南好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
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课堂小结:
学习了《定风波》这首词,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思考?
读书悟理(小结)
人世中谁能不遇风雨?无论在自然风雨中还是人生风雨中,我们都应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学习目标
1、能够使用“三读”法,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人的旷达胸襟;
3、了解苏轼,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回顾目标
诗词吟诵
1、思想内容:
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
2、表达方式:
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
4、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
者的人生遭遇。
5、风
格:
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6、抒情主人公形象:
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
3、修辞手法:
双关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课后随笔:以《我眼中的风雨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