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0张PPT)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曾用笔名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人物
评价
短篇小说《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自传体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报告文学《离不开你》《红外曲》以及她与女儿(作家王安忆)合写的散文集《母女同游美利坚》等。
主要
作品
颤动
颤动
颤抖
填一填
①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
着。
②地震虽然过去了,但楼房仿佛还在
,人们仍心有余悸,身体在不自觉地
。
辨一辨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振动或发抖的意思,都可以指全身的动,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颤动”指振动频繁,有自身发出的振动,也有外界的影响;可指人,也可指物,如:花儿被风吹得直颤动。“颤抖”指哆嗦,发抖,多指部分的动,如手指、两腿、声音等的动;也可指全身的动,多因受外物刺激或影响引起的,如:受冷而颤抖,受怕而颤抖等。
执拗
执着
执拗
填一填
①他
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
②生活不快乐了,就要想想你的
是不是快到了头,若是继续,可能就变成了
。
辨一辨
“执拗”与“执着”词义相近,二者都有固执的意思,但这两个词语又有所不同。“执着”,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泛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执拗”,①固执任性,不听别人意见;②决定了一件事情或选择了一条路,就不顾质疑反对、不回头地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或者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止;有好和坏的两个方面,好处就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坏处就是不值得或是没有结果地付出。“执拗”在感彩上贬义成分较多,“执着”则更多时候是褒义词。
虔诚
虔敬
虔诚
填一填
①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____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②他站在寺庙门口,抬起头用
的眼光往寺庙里看,不一会,他脱下帽子,怀着
的心情,走进了寺庙。
辨一辨
“虔诚”与“虔敬”词义相近,都有恭敬的意思,但这两个词语的侧重点又不同。“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常指宗教信仰)。“虔敬”指恭敬。“虔诚”指的是心中诚心诚意,而“虔敬”则指态度的恭敬。
前一句话的主语是“巴以双方”,后边的句子却未紧承陈述“巴以双方”如何,而将主语偷换成了“紧张的局势”。
巴以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让人一时难见和平的曙光。
偷换有主语:一句话中,上半句没有说完而下半句转移话题(通常是转移主语)。
这个句子中前一句的主语是“晋文公”,后面的几句紧承省略主语“晋文公”;第二、三、四句话的主语都是“晋文公”,承前省略可以,但最后一句话省略主语不当,最后一句话的主语已不是“晋文公”,应是“晋国”,所以偷换了主语。在最后一句话前加上“使晋国”,这样主语就成了“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晋国国君以后,治理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偷换无主语:前一句话有主语,后面句子紧承省略主语,但实际主语不一致。
分析
典例
偷换形态
细节描写
具体作用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1)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2)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3)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语言描写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借助环境烘托
借助物象衬托
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形象特征。
借助其他人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作用阐释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