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2课时课件:5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2课时课件:5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8 09:50:31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
新课导入
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佩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佩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1、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石兽,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文题解读
纪昀

yún
(1724--
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文学作品、通俗演义中称他纪晓岚,是孔子赞誉的那种“敏而好学”的文学家。
他生于清雍正二年,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誉为“神童”。21岁中秀才,24岁考中解元,31岁以二甲第四名进士入仕,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三年中披星戴月编书,终于编成经、史、子、集四部,纪晓岚还亲自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作者作品
纪晓岚82岁卒于嘉庆十年,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文体知识
圮(pǐ)棹
(zhào)

(yè)

(yān)
钯(pá)啮(niè)

(sù)

(yì)
重点字音
点我朗读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河岸
靠近
一起
倒塌
于此。在这里
疏通课文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过,经历
寻找
募集
终了,最后
状语后置句(倒装句):
“于水中求二石兽”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船桨,这里指划(船)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听说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代词,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事物的道理、规律
研究、探求

削下来的木片
怎么

携带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松散轻浮
坚硬沉重
埋没
顺着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
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
讲学家的话
落入河中的石头
应当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咬,这里指冲刷
形成
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等到
倾倒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固然
按照
找到
状语后置句(倒装句):
“于数里外得”
代词,指老河兵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既然这样,那么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谁来接着说说其中的原理?
复述故事
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四层
第三层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文章结构
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

尔辈不能究物理(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文言积累
阅十余岁(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但知其一(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古义:代词
,这
今义:判断词,是
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不更颠乎(

曳铁钯(

“颠”通“癫”,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凶猛的河水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乃石性坚重(

屠乃奔倚其下(

而,又
于是,就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3.省略句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宾语“之”)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后面省略介词“于”)
③求之地中(“之”后面省略介词“于”)
4.固定句式
不亦颠乎(“不亦……乎”应理解为“不也……吗”)
文言句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
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C
当堂检测
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是(

A.一寺临河干
?
B.曳铁钯
?
C.不亦颠乎
?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C
第二课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内容解读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故事中的物都是怎样寻找石兽的?试归纳总结。
水冲物
石重沙松
几十年的实际经验
主观想法




寻找地点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理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特别要提醒的是:要是生活中真得碰到了这样的事,物体也不一定会是在上游,要依据河床的具体情况,水流的湍急与缓慢,地形等多种因素去分析,上游,原地,下游都有可能出现?。
启示
7.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做空头理论家。
冲石原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1.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细节描写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2.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流露出怎样的心态?
主题思想
这则文言小说,通过写寺僧寻石兽的过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和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写作鉴赏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写作鉴赏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希望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本课小结
河中石兽
寺僧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板书设计
1.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C
当堂检测
2.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B
再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结合课文注释和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复述课文。
2.概括语段大意,并结合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主旨。
3.结合课文内容,对文中关键词进行表达效果等方面的理解和赏析。
4.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课前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参考课下注释来理解词义、疏通文意。
3.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实践出真知”,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继续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文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
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佩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佩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预习检查
1.文题解读
石兽,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2.作者作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受命总纂《四库全书》。大功告成后,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在其基础上精益求精,写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对我国目录学贡献卓著。纪昀一生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其主要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评文心雕龙》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3.文体知识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后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笔记体小说已经较为成熟,以《太平广记》为代表。到了清代,笔记体小说达到了巅峰时期,代表作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笔记体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4.订正字音
沧州(cāng)
沉焉(yān)
曳铁钯(yè
pá)
啮沙(niè)
溯流(sù)
河干(gān)
募(mù)
木杮(fèi)
坎穴(kǎn
xué)
臆断(yì)
圮(pǐ)
棹(zhào)
湮(yān)
倒掷(zhì)
欤(yú)
三、朗读指导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疏通课文
1.重点词语解释
河干:河岸。
圮:倒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尔辈:你们这些人。
湮:埋没。
颠:颠倒,错乱。
服:信服。
确论:正确的言论。
啮:咬,文中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2.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钱财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下游了。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规律。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4)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深处寻找,不更荒唐吗?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示例: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用各种方法寻找石兽。
5.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示例: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五、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谁来接着说说其中的原理?
六、划分结构
第一层(第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第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一老河兵闻之---果得于数里外):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然则---可据理臆断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七、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并盖
是非
物理
下流
2.一词多义

如下


于其
3.通假字
不更颠乎(“颠”通“癫”,疯

曳铁钯(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4.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
5.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②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③省略句
a.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宾语“之”)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后面省略介词“于”)
c.求之地中(“之”后面省略介词“于”)
④固定句式
不亦颠乎(“不亦……乎”应理解为“不也……吗”)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翻译时一般运用的是直译法。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当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准确、完美。
九、当堂检测(PPT)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是一篇揭示科学规律的文言文。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也有助于帮助我们体会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观察思索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篇文言文。
二、内容解读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填表格PPT)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1)寺僧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为什么?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寺僧认为应该到河流下游去寻找石兽,因为他们认为石兽会顺水流到下游。结果是他们划着小船,拉着铁把,往下游寻了十多里,却一无所获。
(2)讲学家所言“尔辈不能究物理”中“尔辈”指的是谁?讲学家认为自己掌握的“物理”又是什么?据此,他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案示例:“尔辈”指寺僧。讲学家掌握的“物理”指“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据此,他认为石兽只是沉入了沙中,应在原地搜寻。
(3)老河兵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理由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案示例:老河兵认为应当去上游找。理由是: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坑洞,渐渐地,越冲越深,到石头一半那么深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坑洞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翻转,一直翻转不停,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最后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答案示例: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示例: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示例:从句式而言,这是一个反问句;就表达方式而言,这句话属于议论;从全文来看,这句话起到了点题进而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它既是对讲学家这样的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者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特别要提醒的是:要是生活中真得碰到了这样的事,物体也不一定会是在上游,要依据河床的具体情况,水流的湍急与缓慢,地形等多种因素去分析,上游,原地,下游都有可能出现?。
7.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做空头理论家。
三、冲石原理(PPT)
四、合作探究
1.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文中写到两次“笑”,应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案示例:①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同时也表现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②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这“笑”既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与嘲讽之意,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3.“众服为确论”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是写众人对讲学家所说看法的态度,属于侧面描写,为下文再变埋下伏笔。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旨。
答案示例:这个故事用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河中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说明了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5.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认知轻易做出推理判断。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那样的笑话。
七、当堂检测(PPT)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积累(23分)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2分)
清代
纪昀
2.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河干(

山门圮于河(

募金(

棹数小舟(

是非木杮(
)
湮于沙上(
)
啮沙(
)
倒掷(
)
gān


zhào
fèi
yān
niè
zhì
3.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7分)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圮
_________
)
(
并__________
)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物理
__________
)(是
___________)
(3)求之下流,固颠(

___________
)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1)倒塌
一起
(2)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
(3)本来
(4)按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5..翻译下列句子。(8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钱财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下游了。
(2)众服为确论。
译: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顺着河水流动来寻找它,不也是荒唐吗?
(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课内阅读(2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答案: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答案: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分)
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分)
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用文中原句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4分)
【答案】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对象是讲学家,因为他知道讲学家没有实际经验,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意思对即可)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意思对即可)
【解析】应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语句,然后分析原因并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等语句写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必倒掷坎穴中”写出他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沙的特点及水的作用力,从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观点,充分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对比阅读(16分)
【甲】河中石兽
(略)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⑴竟不可得?
竟:________??
?
?
⑵遂反溯流逆上矣?溯:_______
?
?
?
?
?
⑶稍近益狎,荡倚冲冒。?益:______
?
⑷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
?
?
?
?
?
答案:(1)终了,最后
(2)逆流而上
⑶更加
⑷离开
2.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2分)
A.蔽林间窥之?
??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
D.驴不胜怒,蹄之
3.翻译。(4分)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
?
?
?
?
?
?
?
?
?
?
?
?
?
?
译: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译: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
4.用“只知……,不知……”的句式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并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6分)
答案:讲学家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老虎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
相同原理: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法指导:采用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第四步: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兽
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二、预习任务
1.查阅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
2.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圮于河(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
啮沙(
)
溯(
)
臆断(
)
2.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直隶献县人,____(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___________》总纂修官。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2)阅十余岁
阅:________(3)求石兽于水中
求:_______
(4)竟不可得
竟:________
(5)曳铁钯
曳:______
(6)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
(7)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8)众服为确论
确论:____
(9)如是再啮
啮:_____________(10)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_____(11)二石兽并沉焉
并:_____
(12)以为顺流下矣
以为:______(13)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__(14)湮于沙上
湮: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7.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课中导读】
一、朗读节奏(文中标注)
二、疏通课文
1.重点词语解释(跟随老师,圈出解释)
2.重点句子翻译(口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众服为确论。
(4)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三、复述故事
四、划分结构(文中标记)
五、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并、盖、是非、物理、下流
2.一词多义
重、如、下、为、之、于、其
3.通假字
①不更颠乎(
)②曳铁钯(

4.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
)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5.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②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
③省略句:
a.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c.求之地中(
)
④固定句式:不亦颠乎(
)
六、内容解读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填表格PPT)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1)寺僧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为什么?结果怎样?
(2)讲学家所言“尔辈不能究物理”中“尔辈”指的是谁?讲学家认为自己掌握的“物理”又是什么?据此,他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老河兵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理由是什么?结果如何?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7.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七、合作探究
1.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文中写到两次“笑”,应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3.“众服为确论”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旨。
5.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_____________”,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_____”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___________”,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___________”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______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___________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___________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课后导练】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乃石性坚重
屠乃奔倚其下
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法指导:采用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第四步: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兽
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二、预习任务
1.查阅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
2.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圮于河(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沙(niè)
溯(sù)
臆断(yì)
2.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2)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3)求石兽于水中
求:寻找
(4)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5)曳铁钯
曳:拖
(6)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究
(7)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
(8)众服为确论
确论:正确的言论
(9)如是再啮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0)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11)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12)以为顺流下矣
以为:认为
(13)棹数小舟
棹:划(船)
(14)湮于沙上
湮:埋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结构助词“的”。)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7.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中导读】
一、朗读节奏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疏通课文
1.重点词语解释
河干:河岸。
圮:倒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尔辈:你们这些人。
湮:埋没。
颠:颠倒,错乱。
服:信服。
确论:正确的言论。
啮:咬,文中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2.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钱财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下游了。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规律。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4)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深处寻找,不更荒唐吗?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示例:一个寺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用各种方法寻找石兽。
4.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示例: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谁来接着说说其中的原理?
四、划分结构
第一层(第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第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一老河兵闻之---果得于数里外):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然则---可据理臆断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五、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并盖
是非
物理
下流
2.一词多义

如下


于其
3.通假字
①不更颠乎(“颠”通“癫”,疯
)②曳铁钯(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4.词类活用
①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
5.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②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③省略句:
a.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宾语“之”)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后面省略介词“于”)
c.求之地中(“之”后面省略介词“于”)
④固定句式:不亦颠乎(“不亦……乎”应理解为“不也……吗”)
六、内容解读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填表格PPT)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1)寺僧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为什么?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寺僧认为应该到河流下游去寻找石兽,因为他们认为石兽会顺水流到下游。结果是他们划着小船,拉着铁把,往下游寻了十多里,却一无所获。
(2)讲学家所言“尔辈不能究物理”中“尔辈”指的是谁?讲学家认为自己掌握的“物理”又是什么?据此,他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案示例:“尔辈”指寺僧。讲学家掌握的“物理”指“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据此,他认为石兽只是沉入了沙中,应在原地搜寻。
(3)老河兵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理由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案示例:老河兵认为应当去上游找。理由是: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坑洞,渐渐地,越冲越深,到石头一半那么深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坑洞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翻转,一直翻转不停,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最后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答案示例: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示例: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示例:从句式而言,这是一个反问句;就表达方式而言,这句话属于议论;从全文来看,这句话起到了点题进而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它既是对讲学家这样的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者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特别要提醒的是:要是生活中真得碰到了这样的事,物体也不一定会是在上游,要依据河床的具体情况,水流的湍急与缓慢,地形等多种因素去分析,上游,原地,下游都有可能出现?。
7.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做空头理论家。
七、合作探究
1.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文中写到两次“笑”,应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案示例:①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同时也表现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②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这“笑”既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与嘲讽之意,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3.“众服为确论”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是写众人对讲学家所说看法的态度,属于侧面描写,为下文再变埋下伏笔。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旨。
答案示例:这个故事用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河中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说明了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5.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八、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课后导练】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乃石性坚重
屠乃奔倚其下
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D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C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B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积累(23分)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2分)
2.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河干(

山门圮于河(

募金(

棹数小舟(

是非木杮(
)
湮于沙上(
)
啮沙(
)
倒掷(
)
3.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7分)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圮
_________
)
(
并__________
)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物理
__________
)(是
___________)
(3)求之下流,固颠(

___________
)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

_________)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5..翻译下列句子。(8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众服为确论。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课内阅读(2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原句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4分)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对比阅读(16分)
【甲】河中石兽
(略)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⑴竟不可得?
竟:________??
?
?
⑵遂反溯流逆上矣?溯:_______
?
?
?
?
?
⑶稍近益狎,荡倚冲冒。?益:______
?
⑷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
?
?
?
?
?
2.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蔽林间窥之?
??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
D.驴不胜怒,蹄之
3.翻译。(4分)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
?
?
?
?
?
?
?
?
?
?
?
?
?
?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4.用“只知……,不知……”的句式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并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