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专题专题十一:国家制度 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专题专题十一:国家制度 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8 10: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专题十一:国家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举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华社北京2019年9月24日)
1.深刻阐述借鉴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基本内容
(1)习近平指出,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2)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
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
2.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1)习近平讲话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
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十分紧要。
热点聚焦
(2)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
公共安全网。
③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
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命题立意全押猜】
1.学习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科学态度
(1)国家治理是文明社会以来国家的基本社会职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它是从社会中产生的,是社会分化、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国家治理,是国家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人类在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中,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认真学习总结。
2.国家治理的基本要义、理念及目标
(1)核心要义:就是要实现国家内部各个领域、各个系统、各个层级之下
各种行为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即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则,形成规矩,使任
何个人、党派、团体、组织、机构的行为有所约束和限制。
(2)治国理念:国家治理就是要使权力有限制、资本有节制、社会有规制。国家治理不仅要“治官”,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也要“治
民”,让百姓形成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
(3)从政府管理走向协同治理:即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从而形成国家与社会良性互
动、协同治理的局面。由此,建立信息开放、集体决策和社会参与的制
度,加强公共选择和公共博弈,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权力协同,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增进社会治理,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1)重要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主要内容
①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人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人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②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人分配体系,实现收人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人分配差距。
③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
(4)形成与发展过程
历史
过程
主要内容
初步
形成
(战国)
社会
条件
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普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长。
思想
基础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主要
方式
各国变法运动:初步建立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的需要,打击了旧势力。
历史
过程
主要内容
正式
确立
(秦朝)
创立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确立中央官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历史
过程
主要内容
巩固
(两汉)
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频繁更换丞相,重用亲信近臣,使“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形成了“中朝”与“外朝”相抗衡的中央政治制度。相权削弱,君权加强。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立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历史
过程
主要内容
完善
(隋唐)
创立并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运作程序是中书省(决策、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
过程
主要内容
加强
(北宋)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为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
权。把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历史
过程
主要内容
新发展
(元朝)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替代三省,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等地区。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是继秦汉以来郡县制的新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
过程
主要内容
顶峰
(明清)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制正式确立。明
宣宗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清朝前期,增设军机处,屡兴文字狱,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
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 新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
1.知识归纳
时间
国家类型
指导方针
背景
影响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主要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
“一边倒”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
时间
国家类型
指导方针
背景
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主要是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两个拳头打人”(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苏联修正主义)
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
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
化;20世纪
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时间
国家类型
指导方针
背景
影响
20世纪70年代
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
发展同美、日、欧美的“一条线”外交
美苏争霸中美趋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时间
国家类型
指导方针
背景
影响
20世纪80年代起
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全方位外交
“无敌国”外交、不结盟政策
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
要;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
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同
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如图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C
2..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C
3.“中国改革的影响堪比历史上美国罗斯福新政,它们都根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修正……一个……给资本主义带上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氧气面罩,一个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了一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动机;它们都……改变了人类的思想。”“改变了人类的思想”本质上是指(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
B.?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互相借鉴
C.?两种社会制度都推动社会发展步??????????????????????
D.?任何社会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B
4.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
A.?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C.?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C
5.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
6.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李宗仁等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开始了经营广西策略。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即“自治、自卫、自给”,以村为自治单位,实行村治。在推行村治过程中独创“三位一体”制:一个是崭新的创造的基层政治制度,一个是实现民权主义最具体的办法——村街民大会,一个是具有战斗性的组织和训练的民团。基层自治组织依托民团,实际上既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的同时也带有军事动员的意味。……这结束了广西乡村社会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过去历代王朝统治未曾到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也都建立了乡村“政权机关”。
——摘编自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广西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产
(1)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制度保障,政策法规的引领等)
?
(2)特点: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或政治动员与军事动员相结合;政府管控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设置专门的机构。影响:结束了广西乡村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客观上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有助于发动民众抗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乡村基层政治近代化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
材料二:1540﹣1640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6000,到17世纪末增长到约20000人。乡坤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增加,一大批出身非乡中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
——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遗嘱看英国乡绅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
(2)不同点: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原因:晚明:宗法传统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