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8 19: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来理解阿长的形象。
3、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间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4、注意分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作者介绍
《阿长
与〈山海经〉》选自     ,
这是一部   集。作者    ,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过他的文
章《
》。1918年5月他以“鲁
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
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
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
《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
《坟》《热风》等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包括《藤野先生》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经典图读山海经》封面
山海经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到zēng
wù(
)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总之:都是些fán
suǒ?(
)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3)那时就极严重地?jié
wèn(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pī
lì(
),全体都zhèn
sǒng(
)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是四本小小的书。
(5)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本刻印都十分cū
zhuō

)的本子。
(6)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chuāng
bā(
)。(7)但当我āi
dào(
)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整体感知方法——从题目入手,
1
从题目入手,题目有何作用?
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阿长给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这是文章的核心事件。
整体感知方法——从事件入手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散文,写人就要叙事,写了哪些能表现人物的事件?
1、她的身份和称呼。
2、阿长的日常言行:“喜欢切切赛察、对“我”过分看管,睡相粗俗;
3、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元且的古怪仪式”,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4、阿长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
5、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整体感知方法——从线索入手
本文是以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阅读时要勾画出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句子。
速读课文,探讨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不大佩服?
认为麻烦?
空前敬意?
憎恶怨恨?
新的敬意?
由衷的祝福
梳理文章思路
一、(1—2),介绍阿长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
二、(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再到“空前的敬意”产生消失的过程。
三、(19—29),写阿长买《山海经》使“我”对她产生的“新的敬意。
四、(30、31),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题目为何选用“阿长”这个称呼呢?
第一,“阿妈”是儿童口吻,不适用于中年作者,而且容易引起指代上的误会。
第二,“长妈妈”虽指代明确,却不吻合作者将阿长视为亲人的感情,因此作者只在文章开头做介绍、结尾表达敬意时使用了这个称呼。
第三,对于中年作者而言,以“阿长”相称,既指代明确,又符合文章前半部分略带调侃的意味,显得更亲切。
二.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
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人下文的作用。
三、本文题目有何匠心?
1、题目明确文章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2阿长是俗人俗称,偏偏与典雅的先秦古籍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奇妙的幽默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全文近半部分内容不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这样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二、总结全文






怀

不大佩服
认为麻烦
空前敬意
憎恶怨恨
新的敬意
主要事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详)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详)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详)
事情
形象特征(写作时的回忆)
感彩(童年色彩)
写法
“长妈妈”名字来历
地位低下
身世不幸
同情
喜欢切切察察
睡觉摆“大”字
吃福桔
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讲“长毛”故事
买《山海经》
絮叨琐碎,
纯朴直率
“实在不大佩服”
“最讨厌我”
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无法可想”
真诚、善良
“不耐烦”
对孩子关心爱护
“烦琐之至”
“非常麻烦”
愚昧无知
“空前敬意”
对孩子关心
爱护、善良仁慈
“新敬意”




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现了阿长善良朴实、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人物形象给人意外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叙述视角的不同:写作时的回忆和童年的感受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儿童时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因此标题的阿长正是成年后的角度,如果是长妈妈或阿妈则是儿童的角度。正是儿童的感受,所以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才会不断变化。而全文笼罩的怀念和温情则是写作时的回忆。
二、总结全文


怀

不大佩服
认为麻烦
空前敬意
憎恶怨恨
新的敬意
主要事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详)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详)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详)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
没有文化
,粗俗,好事
,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中心主题
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品味语言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孩童时的“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品味语言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长迷信的调侃。
品味语言
3.夜间的伸开手脚,古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一:
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当然,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
理由二:儿时的“我”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的尊敬达到“空前”的程度,所以觉得自己应该退让。
品味语言
4、“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彩不同。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
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4、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研读赏析
《山海经》事件
《山海经》事件:【详写】
起因:远房叔祖惹起的;
经过:念念不忘,引起阿长注意;
结果:买到《山海经》。
(1)文章为何要重点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我”怎样的心情?
(4)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和前文“我”听她讲长毛故事时所说的“伟大的神力”意思一样吗?                 
       
(5)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1)文章为何要重点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最能体现她对“我”的关爱与帮助。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也就都对她说了。”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和前文“我”听她讲长毛故事时所说的“伟大的神力”意思一样吗?
因为这件事是“别人不肯做”的事,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这件事还是别人“不能做”的事,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
“伟大的神力”略带夸张,指的是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表现出作者以孩童的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前文“我”听阿长讲长毛故事时所说的“伟大的神力”,描摹孩童时期的“我”的心理,由成年的作者写出来,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3.?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
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
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5)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求之不得,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6)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说明“我”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个准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8)综上所述,作者详写买《山海经》的意图很明显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件事呢?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
?
写作借鉴
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1)抓住最有特征的细微之处。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2)抓住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描写。如吃福橘时:“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
写作借鉴
(3)抓住体现主旨的外貌、语言描写。如写她买来《山海经》时: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了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而且听到了她那亲切自然的语言。“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长妈妈,蕴含着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疼爱,同时把阿长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与构思的新颖巧妙。
反思体验
1、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全班交流。
2、作者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动作、语言。
3、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写一篇小作文,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寻找“阿长”:
——回想身边的“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