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二师附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测试题
高一历史
姓名
:班别:
学号:
:
考试范围:必修二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
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人:潘金传;审题人:孙金枝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2.中国古代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如耧车、曲辕犁、风力水车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农耕技术缺乏进步????????????????????????????????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工具比较落后????????????????????????????????D.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3.在清代前期上海地区出现了“其女子多勤苦织纴,篝灯燎火至达旦不休,终岁生资悉仰给于织作”,“妇女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农业????????????B.自然经济已逐渐走向解体
C.妇女参与生产提高了自身地位????????????D.女性屈从于夫权饱受盘剥
4.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商税(万贯)
农业税:商税
至道三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五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
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5.1832年,闽省渔户杨某曾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结果,在官府的干预下“起获夷书,咨请军机处,恭呈御览”,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这表明( )
A.渔户企图勾结西人牟利????????????????????????B.官府积极维护主权
C.传统观念影响中外交往????????????????????????D.君主牢牢掌控臣属
6.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7.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使得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这一状况( )
A.引发贸易中心发生转移????????????????????????B.导致了西欧物价上涨
C.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D.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8.1669年的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8世纪50年代,下午茶已在英国中产阶级中流行。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两次茶。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扩大与东方的贸易????????????????????????????????B.农业生产急剧衰退
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工业革命最终完成
9.下图是近代形成的某一贸易路线图。该贸易的进行( )?
A.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B.使美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弥补了非洲劳动力的不足????????????????????D.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0.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这说明( )
A.英国媒炭储量巨大且主要用于生活????B.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
C.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D.新能源的采用提高了生产力
11.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图》。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B.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发生变化
C.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D.传统能源价格高导致消费大幅下降
12.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这一现象表明( )
A.生产集中促使传统交通工具消失????????B.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D.自由贸易生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13.1913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1870年的23%上升为38%,在世界工业中独占鳌头。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美国(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世界贸易中心的建立
C.海外殖民掠夺的进行????????????????????????????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4.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商品物美价廉????????????????????????????????B.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
C.自然经济顽强抵抗????????????????????????????????D.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15.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发起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
——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
A.洋务运动成效显著????????????????????????????????B.日本经济问题凸显
C.中国政治日益黑暗????????????????????????????????D.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16.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造成这一现象重要因素是( )
A.侵华战争的破坏????????????????????????????????????B.自然经济的束缚
C.自然资源的贫乏????????????????????????????????????D.官僚资本的压榨
17.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18.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6公斤,比1978年减少51公斤,下降32.3%。肉类从人均2公斤增加到29公斤。到80年代末,农民每吃5公斤粮食中,有4.075公斤是大米,白面。这些现象说明( )
A.城市农村消费水平已经基本相同??????
??B.城市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C.民众膳食结构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
1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政府在公园里修筑纪念建筑、举办纪念活动;按市政府要求,广州的公园都安设了多座音乐播放机,并经常举办书画、科技展览和各种游艺、表演。由此可见,当时( )
A.广州是国内公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B.公园成为了塑造现代国民的空间
C.公园是进行国民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D.广州市民的生活方式已全盘西化
20.光绪、宣统年间,上海出现一些女扮男装的妇女,“戴西式之猎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她们常在闹市中徒步而行,“几不辨其为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工商业经济发达????????????????????????????B.西方文明的浸染
C.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D.政治运动的推动
2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不缠足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放足运动也受到不小的嘲弄。南京国民政府也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缠足才得以彻底消失。据此可知( )
A.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渐进性????????????????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C.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D.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22.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C.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D.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23.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电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最初接触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因其空间狭小而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男女混杂”的担忧。上海电车初次运行的时候,因国人害怕不敢乘坐而生意冷淡。材料中的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
A.交通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B.交通近代化不可能实现
C.传统观念影响交通业发展????????????????????D.新式交通工具弊端太多
24.如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B.人民公社运动不得人心
C.大跃进运动民众热情高????????????????????????D.包产到户强化家庭生产
25.1961年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据表中信息推断最合理的是( )?
时间
会议
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年3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
大会议
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年8月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通过《工业
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年10月
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农业合作化造成严重后果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D.中央已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26.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这表明,我国正在推进( )
A.农业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7.下表反映的是1952—1970年间各时期投资结构变化情况(%),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他
1953—1957
7.1
6.4
36.2
50.3
1958—1962
11.3
6.4
54.0
28.3
1963—1965
17.6
3.9
45.9
32.6
1966—1970
10.7
4.4
51.1
33.8
A.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影响
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受“左倾”思想影响
C.“八字方针”调整了1963—1965年农轻重的投资比例
D.“文革”并没有影响到轻工业领域的投资比例与发展
28.1979年,粮食部下发通知,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除政府直接控制的粮食价格外,出现了基本上由供求双方直接形成的价格。这反映出当时( )
A.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展开????????????????????????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C.粮食短缺问题已经解决????????????????????????D.国家经济体制有所调整
29.1985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该论断( )
A.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B.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C.为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0.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工农业发展迅速????????????????????????????????????B.科学技术发展
C.经济体制变革????????????????????????????????????????D.人民生活改善
第II卷:材料题,共2题,40分
二、材料阅读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志》1853年
材料三
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32.(20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10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10分)
广东二师附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测试题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国古代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这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比较注重精耕细作,故选B项;题干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说明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比较先进,排除A项;题干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说明古代中国的生产工具比较先进,排除C项;题干中的“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无关,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女子多勤苦织纴”“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可知,妇女参与了生产活动,再根据“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可知,妇女经过自身辛苦劳动,经济地位提高,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妇女从事生产不畏艰辛从而自立的现象,并不能体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及水平,排除A项;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与材料“清代前期”这一时间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男女皆能自立”可知,当时上海女性已不再屈从于夫权饱受盘剥,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从商业税和农业税的比例不断的提高,说明宋代商业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故选A项;征税计量单位是“贯”不是纸币,排除B项;宋代对商业的监管是放松了,排除C项;边境战争影响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对整体农业影响不大,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官府干预民间与西人之间的赠书等活动,“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都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反映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等观念阻碍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故选C项;闽省渔户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是一种合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排除A项;渔户与西人之间“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并没有损害国家主权,排除B项;“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强调的是清政府对正常的民间与外商交流的限制和否定,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重官商,遏制民商,可知便于政府获得更多的利润,故选A项;遏制农民经商,可知是限制了人民的经济利益,排除B项;社会经济活力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和重农抑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没有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可知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导致了西欧物价上涨,故选B项;商业革命引发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与价格革命无关,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英国茶叶主要依赖于从东方进口,据材料可知茶叶逐渐在英国普及,故选A项;茶叶普及不能说明英国农业急剧衰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变化,排除C项;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是19世纪中期,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该图即著名的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它使欧洲殖民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转化为资本,这种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故选A项;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人口而非非洲,排除B项;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使之劳动力丧失,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可知蒸汽机的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D项;依所学,煤炭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蒸汽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未涉及到交通工具的发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动力革命,未涉及到工厂制度,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从趋势图可以看出,自1850年后木材的消费量持续下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煤炭与石油的消费量皆出现快速增长,在达到顶峰后又开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能源结构的变动源于生产力的进步,故选B项;仅从图表信息无法得出各国的环保意识如何,排除A项;从图片信息无法看出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排除C项;消费量的下降不一定是由于能源价格高导致的,D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的规模扩大出现了“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故选B项;材料中资本垄断了大西洋航运业,并未导致传统交通工具丧失,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美国垄断航运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革新,排除C项;依所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而扩大从而导致生产、资本的集中,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3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1870年的23%上升为38%,在世界工业中独占鳌头”可知此时美国工业生产迅速提升,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D项;1787年宪法标志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材料所述时间“1913年”不符,排除A项;“世界贸易中心的建立”是此时美国工业生产迅速提升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B项;“海外殖民掠夺的进行”是此时美国工业生产迅速提升的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方面倾销商品,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其纷纷破产,另一方面掠夺原料,推动了中国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故选D项;西方商品物美价廉,只能导致传统行业衰落,不能推动其较快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排除B项;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不是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的结果,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及“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说明时人认为洋务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经济,排除B项;清政府的政治状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英国人对亚洲局势的评价,与西方侵略手段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抗战中后期官僚资本主义势力不断扩大,据材料“抗战时期、国统区”可知导致工厂停产的主要因素应为官僚资本,故选D项;材料所述为国统区工厂停产,日军侵华主要破坏沦陷区经济,排除A项;抗战时期,国统区破坏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官僚资本,排除B项;中国自然资源丰富,排除C项。
17.【答案】D
【解析】材料中官僚资本的挤压、恶性的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发生在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故选D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排除A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B项;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实行恶性的通货膨胀,排除C项。
18.【答案】C
【解析】城市居民肉类消费增加,农民饮食种类增多,从而说明民众饮食结构多样化,故选C项;城市居民肉类增加从而说明城乡消费水平仍有差距,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饮食结构变化,而非强调城市与农村消费水平比较,排除B项;材料除了强调农村饮食之外,也涉及到城市饮食结构,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公园里修筑纪念建筑、举办纪念活动”“广州的公园都安设了多座音乐播放机,并经常举办书画、科技展览和各种游艺、表演”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政府利用公园这一公共空间对民众进行社会教育,体现了公园逐渐成为塑造现代国民的空间,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其他地区的公众文化,无法得出广州是国内公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公园是进行国民教育的场所,但不能体现是“最主要”的场所,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只能说明广州市民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但并不能说明全盘西化,且当时广州市民生活并未全盘西化,排除D项。
2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部分女性思想开放,社会地位提高,主要是受到西方工文明的影响,故选B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仅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不能说明男女平等观念形成,排除C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排除D项。
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废止缠足从1912年开始,直到1949年以后才消失,缠足的传统习俗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个陋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即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渐进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废止缠足从1912年开始,直到1949年以后才消失,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无关,排除B项;缠足习俗只是传统文化一部分,并非全部,排除C项;缠足习俗只是封建思想一部分,并非全部,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婚礼铁路”的出现体现了近代社会习俗的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交通促进习俗的近代化,而未涉及到民众共和观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式交通对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而未涉及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符合当时民众的社会需求,并非盲目效仿,排除C项。
23.【答案】C
【解析】从近代中国人对新式交通工具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担忧“男女混杂”可知,传统观念影响交通业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新式交通工具是为列强侵略扩张服务的,体现不出殖民色彩,排除A项;从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可知,交通的近代化能够实现,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新式交通工具存在心理障碍,没有反映新式交通工具的弊端,排除D项。
24.【答案】A
【解析】1954年《劝父亲入社》加入的是农业合作社,是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故选A项;人民公社运动始于1958年,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始于1958年,排除C项;包产到户强化家庭生产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由表格可知,1961年,讨论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表明认识到了人民公社体制带来的问题,这是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D项;由表格可知,1961年中央开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排除A项;1961年,中央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没有涉及农业合作化造成严重后果,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排除C项。
26.【答案】A
【解析】“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指的是合作社,材料的时间是1955年,因此指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的改造,农业的改造是进行农业合作化,故选A项;人民共社会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D项。
27.【答案】D
【解析】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一五计划”影响,而此时期我们主要是向苏联学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是由于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而此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国内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八字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了国民经济的比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革”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可知,当时国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明经济体制有所调整,故选D项;农村经济改革主要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放开粮食集贸市场能够体现国家对民生的关注,但关注民生范围广泛,B选项“开始”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粮食部的做法只是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但如若说使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则过于绝对,排除C项。
29.【答案】C
【解析】“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表明该论断对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排除B项;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物资极大丰富,这就改变了过去凭票购物的情况,故选C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即使工农业发展迅速也要凭票购买生活用品,A项不是本质所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具有计划经济特性的购物票据退出历史舞台,而科学技术发展并不是这种现象的本质所在,排除B项;材料的确反映了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这只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31.【答案】(1)小农经济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追求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任答出三点得6分)
(2)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任答两点可得4分)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資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歩形成;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中外贸易联系加强。(4分)
(3)趋势:粮食产量不同时期有较大起伏,但整体上不断增长。(2分)原因:A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B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32.答案 (1)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2分)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粮食压力;(2分)促进了人口的增长。(2分)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2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2分)
(2)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2分,只要答出其一点给2分)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2分)
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2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