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五四100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时政精读1】五四运动100年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第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第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第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第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人民日报)
【高考链接】对应考点全透析
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新文化运动发展,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④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过程
(3)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陆、章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拓展
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4)历史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理解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提示:①从领导阶级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②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③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典例解读】(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不存在一定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B项错误;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通过这场争论使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而且材料中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方式,D项错误。
【跟踪训练】
1.(2019·四川乐山三模)“五四”事件爆发时,报刊杂志多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命名,梁漱溟曾就运动著文《论学生事件》;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这是因为( )
A.国内近代传媒技术落后
B.事件升级加剧社会关注
C.历史事件总会稳定发展
D.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说明五四运动在一个月后依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故选B项;材料表达了媒体对五四运动表述的名称变化,与技术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总会稳定发展”表述绝对,排除C项;五四运动的确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但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2.(2018·山西大同、阳泉二模)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A项错误;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B项正确;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C项错误;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D项错误。
3.(2019·山东济宁二模)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这说明( )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对于五四精神有三种不同,丰富了我们的教材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认识,故选C项;题干中的三种观念都有合理性,且较为客观合理,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种观念基本上都是对五四精神的肯定,无法判定三种观点属于不同的阶级立场,排除B项;题干中的三种观点不能体现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排除D项。
4.(2019·江苏南通二模)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群众基础广泛。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
【时政精读】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华社)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新中国70年奋进历程,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8分钟800多字的讲话赢得8次雷鸣般的掌声,新时代中国的豪迈宣言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70年前的今天,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上,这是改天换地、震古烁今的70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缺衣少食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从饱受欺凌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超级工程”遍布神州大地,科技创新激发民族智慧……翻阅浩瀚史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改变如此众多人民的命运,新中国70年可谓前无古人。面对这一人间奇迹,每个中华儿女都为之无比自豪,亿万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砥砺奋进70年,艰辛探索70年,多少风吹浪打,多少艰难险阻,中国人民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风雨无阻向前进。历史深刻昭示,有中国共产党这个领路人和主心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有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前进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传奇。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新中国70年,是一部人民辛勤奋斗、创造奇迹的历史。依靠人民的事业总有不竭动力,汇聚人民的力量才能浩荡前行。正如庆祝共和国70华诞群众游行的主题“同心共筑中国梦”,近14亿中国人民勠力同心、携手奋进,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出来,什么样的梦想不能实现?前进征程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激发亿万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国梦,就有了无比强大的动力。
新中国70年,也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70年。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为人类谋大同”的中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为中国奋斗就是为世界奋斗”,“友谊勋章”获得者、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感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今日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的发展态势。前进征程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人类开辟一个光明的未来。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立于“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我们初心不改,我们信念如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让我们再接再厉、不懈奋斗,把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高考链接】对应考点全透析
新中国成立的政治与经济建设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1)前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点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①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
②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辨析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提示:①制定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制定的,后者是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制定的。②制定的主体不同。前者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③性质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式确认。
④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全国共成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阐释
过渡时期
提示: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实施“一五”计划
(1)背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思考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提示:①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②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③历史原因:原来的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④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完成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辨析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典例解析】1 (2019·江苏卷)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
《大旗招展全球》(见上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典例解析】2.(2019·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
【跟踪训练】
1.(2018·重庆三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A项正确;B项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之后重大节日突出国家形象符号无关,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提高新政权在民众中的认同感,与国际影响力无关,C项错误;D项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之后重大节日突出国家形象符号无关,D项错误。
2.(2019·辽宁凌源一模)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
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由此可知论述的应该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核子,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电子,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的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论述的是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主作主的愿望是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而非民主问题的,排除A项;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与材料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论述无关,排除B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吸取“文革”的教训提出的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而非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排除D项。
3.(2019·湖南衡阳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是反对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
4.(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D项错误。
5.(2019·四川雅安三模)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
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可知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故选C项;改变农业落后面貌需要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策略,排除B项;“打破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通过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下面是该电视剧的部分故事梗概:
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为了小酒馆的经营,徐慧真虽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 情节: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
历史现象: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确立起来,完成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但由于当时急于求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冒进性。
示例二 情节: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
历史现象: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出现了全民炼钢的现象。
评价:1958年,为了赶英超美,国家号召全民大炼钢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平衡;由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大跃进”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和劳动力,也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困难。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五四100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时政精读1】五四运动100年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第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第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第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第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人民日报)
【高考链接】对应考点全透析
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新文化运动发展,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④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过程
(3)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陆、章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拓展
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4)历史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理解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提示:①从领导阶级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②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③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典例解读】(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跟踪训练】
1.(2019·四川乐山三模)“五四”事件爆发时,报刊杂志多以“学生界事件”“示威事件”来命名,梁漱溟曾就运动著文《论学生事件》;一个月后,“五四运动”就已成为媒体的普遍用语了。这是因为( )
A.国内近代传媒技术落后
B.事件升级加剧社会关注
C.历史事件总会稳定发展
D.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2.(2018·山西大同、阳泉二模)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3.(2019·山东济宁二模)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这说明( )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4.(2019·江苏南通二模)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时政精读】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华社)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新中国70年奋进历程,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8分钟800多字的讲话赢得8次雷鸣般的掌声,新时代中国的豪迈宣言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70年前的今天,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上,这是改天换地、震古烁今的70年。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缺衣少食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从饱受欺凌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超级工程”遍布神州大地,科技创新激发民族智慧……翻阅浩瀚史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改变如此众多人民的命运,新中国70年可谓前无古人。面对这一人间奇迹,每个中华儿女都为之无比自豪,亿万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砥砺奋进70年,艰辛探索70年,多少风吹浪打,多少艰难险阻,中国人民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风雨无阻向前进。历史深刻昭示,有中国共产党这个领路人和主心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有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前进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传奇。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新中国70年,是一部人民辛勤奋斗、创造奇迹的历史。依靠人民的事业总有不竭动力,汇聚人民的力量才能浩荡前行。正如庆祝共和国70华诞群众游行的主题“同心共筑中国梦”,近14亿中国人民勠力同心、携手奋进,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出来,什么样的梦想不能实现?前进征程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激发亿万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国梦,就有了无比强大的动力。
新中国70年,也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70年。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为人类谋大同”的中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为中国奋斗就是为世界奋斗”,“友谊勋章”获得者、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感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今日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的发展态势。前进征程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人类开辟一个光明的未来。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立于“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我们初心不改,我们信念如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让我们再接再厉、不懈奋斗,把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高考链接】对应考点全透析
新中国成立的政治与经济建设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1)前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点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①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
②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辨析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提示:①制定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制定的,后者是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制定的。②制定的主体不同。前者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③性质不同。前者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式确认。
④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全国共成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阐释
过渡时期
提示: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实施“一五”计划
(1)背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思考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提示:①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②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③历史原因:原来的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④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完成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辨析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典例解析】1 (2019·江苏卷)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
《大旗招展全球》(见上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典例解析】2.(2019·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跟踪训练】
1.(2018·重庆三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2.(2019·辽宁凌源一模)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
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3.(2019·湖南衡阳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4.(2016·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5.(2019·四川雅安三模)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
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6.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通过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下面是该电视剧的部分故事梗概:
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了“大炼钢铁”的模范。为了小酒馆的经营,徐慧真虽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