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各种各样的叶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各种各样的叶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28 15:0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各种各样的叶
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各种各样的叶》是一年级下学期科学课程的起始课,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在课前我和学生们采集了大量的叶进行观察活动,但是在归纳叶的相同结构特点时还是有一定困难,学生认为叶子就是长这个样子的,很难观察到叶是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这与他们的心理认知特点相符。因此本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对叶子进行实际观察,从而发现叶子的不同点,在学生不断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构科学概念。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理论依据
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启发式教学:通过身临其境的、自主控制的人机交互,由视觉、听觉、触觉获取,提供生动、活波的直观形象思维素材、展现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等,形成知识点。学生从思维、情感和行为多方面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2、单元内容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叶和花的形态结构,认识并记录校园里的植物,初步感知植物的丰富多彩。对叶与花的观察,也为后续学习植物的营养与繁殖等内容打下基础。此外,本单元所学的植物器官与植物体的观察方法,为学生进一步观察植物的其他器官,如根、茎、果实和种子奠定了基础。
3、教材内容分析:???
《各种各样的叶》属于人教鄂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植物的重要器官——叶。希望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能够通过介绍自己收集的叶,建立植物与叶的联系。随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片叶,从而发现叶子之间的不同特点,如:大小、颜色、形状、叶缘等,从而体会植物的多样性。最后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归纳出叶子的相同结构,即叶片、叶柄两部分。??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因此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但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常常忽略观察对象比较精细的部分。因此教学中要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谈话: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幅特别有意思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谁发现了?
学生回答:叶子做的。
谈话:看来我们身边的植物的叶还能成为制作一幅画的材料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我们身边这些叶。(板书:各种各样的叶)
谈话:上课前老师让大家带来了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片叶,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片你们认识吗?
学生回答:银杏的叶子。
谈话:没错,这就是我在咱我们家小区楼下的银杏树下面捡的叶,它是绿色的,像扇子一样。
谈话:其他同学肯定还带来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叶,那你们能像刚才老师介绍的一样,向你们组的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叶吗?
学生活动
提问:你是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哪一种观察方法发现的叶的这一特点呢?
提问:看来大家在对植物的叶进行观察的时候都擅长用看的方法,还有哪种方法能用到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谈话:手摸能摸出叶的那些特点呢?一会儿大家可要认真的摸一摸。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前概念,同时集中话题,引发学生初步思考如何科学观察植物的叶,为后续观察记录做铺垫,初步搭建教学活动的支架。
二、观察一片常见植物的叶,制作叶的名片
谈话:我们刚才介绍的就是叶全部的特点了吗?好像并不是这样,为了帮助大家都能更全面地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手中植物的叶,老师提前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张叶的名片。能看懂吗?你准备怎么用这张名片呢?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这里记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
提问:如果有的同学想观察的更细致就想利用舌尝的方法,可以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过的感官观察方法对叶进行细致观察,希望学生在对叶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观察比较出叶的不同之处。直观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搭建科学概念
建构的支架,借助完成“叶的名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记录单的使用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利于在下一环节有效的展开学生间的交流。
三、组织学生交流各种各样叶的特征
谈话:有了这张名片谁再来试试为大家介绍你收集的叶?能试试吗?说清楚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叶的什么特点?(贴记录单)
学生交流
谈话:看来叶的名片的确能够让我们的介绍更加全面。哪位同学同样也观察了杨树叶,有要补充的吗?
谈话:你看得真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叶的名片。
谈话很多同学都在举手想和我们分享自己的叶的名片,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请你像刚才的两位同学那样在组里向同伴进行介绍。希望你在介绍时能用到我们刚刚学到的科学词汇。
学生分组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能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同伴间的相互补充与质疑中他们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察结果。对于科学词汇的使用我们希望在小组同伴的几轮发言中不断正面强化,促使学生在使用中更好地记忆。
四:归纳各种各样叶的不同与相同
谈话:在小组分享了我们叶的名片后,现在我们把刚才介绍同学的名片,放在一起,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这些叶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吗?
谈话:看来不同的植物,它们的叶片是不一样的,叶片的形状是帮助植物学家鉴别植物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你们的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谈话:既然它们都是植物的叶,说明它们之间肯定还有相同的地方,现在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把叶子名片都放在一起,我们再比一比,找一找叶子之间有哪些相同点?
【设计意图】“叶的名片”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思维素材,启发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最终比较归纳出叶的相同点。在小组观察不同的的情境下,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归纳的“脚
手架”,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五、回顾与延伸
谈话:今天科学课上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叶,那你们还记得这些叶子都是从什么样的植物旁边采集到的吗?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呢?(银杏,狗尾草,丁香。)
谈话:老师在采集的时候也特意观察了一下,还把他们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植物呢?(不断放大)
学生观察并思考
谈话:其实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的时候也是像刚才我们做的这样,先对叶进行科学观察,然后利用观察到的叶的不同特点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依据。
谈话:通过今天的科学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谁来和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
谈话: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开始进行叶画的设计,并且收集相关的叶下节课带来,我们一起制作叶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将植物与叶相联系的意识,体会不同植物的叶不一样,为后续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