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课件(共48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课件(共48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8 22:15:57

内容文字预览

(共48张PPT)
《河中石兽》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新知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
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
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
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
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
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新知讲解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新知讲解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读准字音
河干(gān

圮(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木杮(
fèi)

(yān)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sù
)
臆(yì
)断
欤(
yú)
新知讲解
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
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
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
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
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
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二.积累词义、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译 
要求: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
用笔圈出
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
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1.经过疏通文意,
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
一下。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不会翻译,
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翻译第一段。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词义:
【临:靠近。】;
【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一起
】;【焉:于之,在河里】
【阅:经历】;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新知讲解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
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
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
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
石兽的踪迹。
新知讲解
第二段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词义:
【设帐:讲学,教书。】;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木杮:木片。】
【去:离开】
【湮:埋没。】【颠:同“癫”,疯狂。】
新知讲解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
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
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
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
确切的言论。
新知讲解
第三段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词义: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盖:原来是。发语词,
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
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
新知讲解
译文: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
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
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
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
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
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新知讲解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词义: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
【如:依照】;
【臆断:主观判断】
?
新知讲解
译文: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
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
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
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新知讲解
文言知识梳理
词性活用。
棹:原指船桨,这里是划船的意思。(名词活用作动词。)  
暴涨:这里是指暴涨的洪水。(动词活用作名词。)
新知讲解
(1)重:僧募金重修
(重新;)
乃石性坚重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2)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是”或“是”)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古今异义?
(1)并
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2)阅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新知讲解
(3)是
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是。
(4)盖
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
古义:只???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
新知讲解
特殊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
新知讲解
理清文章思路,感知内容。
1.划分文章层次,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
深化主题。
?
新知讲解
2.课文是怎样结构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
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
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
自己的观点。
3.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新知讲解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新知讲解
4.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理由:
(1)寺僧::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
(2)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3)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新知讲解
5.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僧1: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2: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
①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的特性,
准确把握三者关系,全面分析。
②有理有据,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新知讲解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新知讲解
合作交流,研读共品。
1.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
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新知讲解
2.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
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
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新知讲解
3
.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
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
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
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
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
分析其中的道理。
新知讲解
谈启示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
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议论。
启示: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
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新知讲解
写法探究:
1.
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
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
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
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
戏剧性和讽刺性。
新知讲解
2.
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
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
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
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新知讲解
3.
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
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
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课堂练习
1.对《河中石兽》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河中石兽》中两次写“笑”,都是写老河兵对寺中
僧人做法的嘲笑。
B.老河兵从石性、沙性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
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嘲笑讲学者的迂腐和自以为是,
赞扬老河兵敢于表达个人见解的勇气。
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
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拓展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
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明确: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瞎子摸象》
《从三到万》
说的就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
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拓展提高
??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引: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终:___________???亡:___________
答案:
(1)拿,端??将要???????
?(2)本来????????
(3)最终??失去
拓展提高
2.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答案:
C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答案: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
拓展提高
?4.?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答案:画蛇添足
?
??5.?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
????
课堂总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
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
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
自己的观点: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
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板书设计
方法及理由:
结论:
启示:
人物形象:
写法探究:
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的文学常识,重点词义,写在笔记本上。
2.读2篇美文,写总结或感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习题
一.基础梳理。
1.作家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作者是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曾任《
》总纂修官。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

2.重点词义
(1).一寺临河干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_________
(3).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
(4).阅十余岁_________
(5).竟不可得__________
(6).棹数小舟,曳铁钯
棹:__________
;曳:_________
(7).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
(8).湮于沙上_______
(9).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六__________
(10).转转不已_________
(11).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
(12).如其言_________
(13)求之下游,固颠_________
(14)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3.通假字
不亦颠乎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_______________
(2)曳铁钯,_________
5.一词多义
(1)重:僧募金重修________
乃石性坚重_________
(2)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
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
6.古今异义
(1)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_________
今义:牵连,涉及
(2)二石兽并沉
古义:________
今义:合在一起;并且等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物理学,一门学
(4)是非木柿
古义:_________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5)转转不已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已经
(6)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__
今义:看
7.解释加点的虚词。
(1)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2)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
以为顺流下矣来,_________
众服为确论________-
(3)之:闻之笑日_________
沿河求之__________
其反激之力_____________
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
8.
名句默写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____________?
(2).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________,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_________?”
(3).
其反激之力,____________,渐激渐深,至石之半,____________。
(4).
转转不已,___________。
(5).
《河中石兽》作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重点句子翻译。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众服为确论。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文本探究。
1.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棹数小舟_________
(2)不亦颠乎_________
(3)转转不已_________
2.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
至石之半
闻之笑日
D.
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中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四.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
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
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辞不受令(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
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一.基础梳理
1.答案:纪昀
四库全书
文达公
2.
答案:
(1)临:靠近(2).(pi):倒塌。(3).并:一起。(4).阅:经过,经历。(5).竟:终了,最后。(6).棹:划船;曳:拖(7).究:探求;
(8).湮:埋没。
(9).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10).已:停止。(11).遂:于是。(12).如:依照。(13)本来(14)主观地判断。
3.
颠”通“癫”
颠倒,错乱。
4.
棹”,船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答案:(1)重新;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2)介词,“被”
动词,“成为”
动词,“认为是”或“是”
6.
答案:(1)水边(2)一起(3)事物的道理、规律
(4)这
(5)停止
(6)经过,经历
7.
答案:
(1)在。
(2)表被动。形成。、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动词,认为。
(3)代词,代指这件事。代词,指石兽。助词,的。
代词,代指石兽。
8.
答案:
1.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3.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4.
遂反溯流逆上矣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
答案: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2).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3).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4).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5).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文本探究
1.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
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2.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
得出结论,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
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
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4.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
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
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5.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
作出判断。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实战演练
答案:
1.(1)划船。(2)通“癲”,疯狂。(3)停止
2.A[解析]A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B项中两个“乃”分别是“副词,原来是”“副词,竟然”;C项中两个“之”分别是“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中两个“其”分别是“代词,他的”“在
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
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
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D[解析]D项理解有误。应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
5.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四.拓展提高
1.B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
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
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2分)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
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课题
河中石兽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7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注意停顿。2.读准字音河干(gān

圮(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木杮(
fèi)湮
(yān)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sù
)
臆(yì
)断
欤(
yú)
3.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
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
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二.积累词义、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译 
要求: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
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
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1.经过疏通文意,
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
一下。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不会翻译,
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翻译第一段。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词义:
【临:靠近。】;
【干:岸边。】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一起
】;【焉:于之,在河里】
【阅:经历】;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
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第二段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词义:
【设帐:讲学,教书。】;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木杮:木片。】
【去:离开】
【湮:埋没。】【颠:同“癫”,疯狂。】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
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第三段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词义: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盖:原来是。发语词,
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
译文: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
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
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
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
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
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词义: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
【如:依照】;
【臆断:主观判断】?译文: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
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文言知识梳理词性活用。
棹:原指船桨,这里是划船的意思。(名词活用作动词。)  暴涨:这里是指暴涨的洪水。(动词活用作名词。)一词多义(1)重:僧募金重修
(重新;)
乃石性坚重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2)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是”或“是”)
古今异义?
(1)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2)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
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4)盖
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
古义:只???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特殊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三.理清文章思路,感知内容。1.划分文章层次,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
深化主题。?
2.课文是怎样结构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
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
自己的观点。
3.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4.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理由:
(1)寺僧::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
(2)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3)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僧1: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2: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①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的特性,
准确把握三者关系,全面分析。
②有理有据,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四.合作交流,研读共品。1.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
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2.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
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3
.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
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五.谈启示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
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议论。
启示: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六.写法探究:
1.
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2.
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
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七.课堂练习1.对《河中石兽》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河中石兽》中两次写“笑”,都是写老河兵对寺中
僧人做法的嘲笑。B.老河兵从石性、沙性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
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嘲笑讲学者的迂腐和自以为是,
赞扬老河兵敢于表达个人见解的勇气。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
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八.拓展提高(一)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
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明确: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瞎子摸象》
《从三到万》说的就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引: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终:___________???亡:___________
答案:
(1)拿,端??将要???????
?(2)本来????????
(3)最终??失去2.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答案:
C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答案: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4.?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答案:画蛇添足
???5.?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九.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的文学常识,重点词义,写在笔记本上。
2.读2篇美文,写总结或感受。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
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板书
方法及理由:
结论:
启示:
人物形象:
写法探究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