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复习学案: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考历史相结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复习学案: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考历史相结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8 19:3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考历史相结合
热点:
2020年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线索1:危机与应对
摘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实战演练]
1。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
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②鼓励
削减农业,政府补贴
③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④要求
企业制定经营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2。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常常伴随着各种危机,应对和解决危机是世界性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期,
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叩关”,日本与其他亚洲的国家-样遭遇了生存危机。然而日本以此作为弃旧图新的历史机遇,并最终化危为机,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列强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并以侵略扩张建立起海外殖民地的唯--亚洲国家。
--杨伯江《日本两度崛起留给世界深刻启迪》
材料二

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
-
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累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在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摘自《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中国将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扩大开放中深化与各国友好合作,中国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十九世纪中期日本遭遇的生存危机指的是什么?
(2
分)日本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罗斯福新政会给部分人以“社会主义”印象?
(2
分)罗斯福新政的结果如何?
(2
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性的危机?
(2
分)
1。A
2。
(1)危机:美国舰队侵略日本。(2分)实行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等。(答出2点即可,4分)
(2)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或措施,不再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罗斯福采取了一部分有利于工人就业方面的措施。(2分)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2
分)
(3)加强国际合作,摒弃前嫌;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发挥联合国作用等。(2
分)
线索2民生
摘录: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实战演练]
1。20世纪50年代的纪录片《五亿农民的方向》,取材于河北省农民王玉坤等3户贫农家庭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走合作化道路的真实事件。由此可知这一-纪录片(

A。主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批评了河北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C。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
D。反映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运用市场手段对农业发展的调整
3。2020年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纵观历史,民生问题的解决始终是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文帝)复从其言,
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
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
-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乃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早期的孙中山对
“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他想通过重民来谋求国家富强之道,因为民富,国则富,民贫,国则弱。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民”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同盟会成立,他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
一据王培智《论孙中山
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引导个体农民经过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合作化发展道路,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到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生产普遍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1955
年,初级社发展到48万个。
--摘自《中国近现代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在民生方面采取的措施。(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1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变化与发展。(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实现其民本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2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描述的是哪一
事件?
(1分)在引导个体农民走合作发展道路中采取的原则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事件对农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1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新时期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民生的发展?
(1
分)
1。D
2。A
3。
(1)措施:减轻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宽减刑罚。(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局面:文景之
治。(1分)
(2)变化与发展:由重民、爱民与救民到主张以“民”为主体再到实现民有、民治、民享。(1分)努力:提出
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2
分)
(3)事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原则:自愿互利、逐步推进。(1
分)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
分)
(4)做法:创新思维,助推产业发展;凝心聚力,推进民生工程;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言之
有理即可得1分)
线索3对外开放
摘录: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实战演练]
1。下表是1978~
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
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家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3。开放是强国之路,交流才能互通有无,开放与交流是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某班同学以“开放与交流"为主题设计了一期板报,并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
搜集史料-一分析对外交流的趋势](4
分)
(1)阅读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文献材料,请归纳概括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唐●王维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一《宋
史》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
任务二[对比事件一一感悟②_
_]
(2分)
(2)
完成下表中①处内容的填写。通过比较后,请你为本栏目提炼-一个恰当的主题词填入②处。
历史事件
时间
方式
影响
郑和下西洋
明朝
和平交往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新航路开辟
15--16世纪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任务三[
解读史实一一体验开放交流的魅力
]
(4
分)
(3)“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请从下列史实中任选两个加以说明。
丝绸之路
大化改新

外开放
任务四[联系现实感受“一带一路”魅力]
(5分)
(4)
下面是同学们围绕“一带一路”搜集的-
-段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
1。C
2。
B
3。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交往形式以和平方式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发达。(4
分)
(2)①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暴力掠夺);②中西方航海的差异。(2
分)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汉朝的兴盛,昭示着对外开放的精神。大化改新:七世纪初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吸收中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使得日本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对外开放: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上述三个历史事件。任意阐述两个即可,每
个事件2分)
(4)
“一带-
-路”倡议的提出有利于中国进-
-步深化对外开放;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强化国际合作和分工;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从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出发,其目的是实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说明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
-极。(
言之有理即可,5分)
线索4经济全球化
摘录: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实战演练]
1。国际组织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是当今-一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说明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言之有理即可,5分)
[实战演练]
1。国际组织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是当今-世界经济组织的是(

2。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
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
A。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B。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C。国际分工体系日益明确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最大
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在马克思时代,工业化进程刚刚在西方国家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使本国工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以实现最大速度的扩张。然而这样就使本国的购买力水平低下,必然造成产品过剩。解决这个矛盾的手段正是“第-一代全球化”:开拓殖民地,打开落后国家的市场,用过剩产品交换落后国家的黄金白银,并且拿出一部分购买落后国家的原材料乃至奴隶。由此形成臭名昭著的“黑三角贸易”。。。。这就是说,那时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产品出口,以获得最廉价的生产要素进行本国的资本扩张。
一--摘编自鲁品越、姚黎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新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扼并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战争(不论热战还是冷战)和对峙只能损害全人类的经济发展,损害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这一阶段既是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孕育时期。
一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材料三
推动贸
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摘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代全球化”的核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事件。20世纪以来哪些因素又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3
分)
(3)综上,谈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应怎么做?
(1分)
1。C
2。
B
3。
(1)核心任务: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产品出口,进行资本扩张。(1分)影响: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有助于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加速了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分)
(2)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两极对峙。(任答一点得1分)促进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
性经济危机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世界经济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重要性;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推动了经济全
球化。(任答两
点得2分)
(3)做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交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举措。(
1分,言之有理即可。)
线索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摘录: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实战演练]
1。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团结,--个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权益是不是实施了真正的保护,重要就是对他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视,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具体政策是(
)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2。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
A。成为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实现了港澳地区的高度自治
C。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D。有利于港澳地区的发展繁荣
1。B
2。
C
线索6国防与军队建设
摘录:去年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军队在疫情防控中展示了听党指挥、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优良作风。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实战演练]
1。打好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实攻坚战,编制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追溯历史,以下属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军队建设成就的是()
A。组建北洋舰队
B。研制导弹驱逐舰
C。组建第二二炮兵部队
D。
仿制成功歼-
5型歼击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
分)
材料一自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鸦片战争后,严酷的现实给大清国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1875
年清政府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遂任命李鸿章等督办北洋事宜。
--摘编自《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
材料二去年以来,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军队在疫情防控中展示了听党指挥、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优良作风。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打好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实攻坚战,编制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后勤和装备保障能力,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始终让军政军民团结坚如磐石。。
摘编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目的。
(2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所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3
分)
1.
C
2.
(1)战争的失败使有识之士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分)
(2)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
分)
(3)中国近现代的国防与军队建设。(3分)
线索7维护祖国统-
-
摘录: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特区政府的宪制责任。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我们一定
能开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实战演练]
1.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该理论指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
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康熙帝说: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防。。。。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强调其他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一一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三/要坚持对台
工作大政方针,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我们一-定能开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一-摘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依据材料-一,
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4
分)并指出管辖新疆的机构。(2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推动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2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1。C
2。
(1)
由多民族相互交融而形成。(2
分)
(2)特点: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与海疆并重;采取多种形。
式的管理;
-
-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任答2点,
4分)。机构:伊犁将军。(2
分)
(3)有利因素: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国共两党曾经有过成功合作的历史经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平统-
一,-
-国两制”方针的指引;党和政府采取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示范作用;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广泛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答到其中2点即可,2分)启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有利于和平实现祖回统一一;完成祖国统-
-
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符合题意,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