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有关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小提琴发出的琴声主要来自弦的振动
C.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测距
D.“禁止鸣笛”是从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不能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4)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小提琴发出的琴声是弦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测距,故C错误;
D、“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噪声的控制,超声波的应用等知识点,是基础知识。
2.如图所示为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其由65件钟编排而成,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可以听到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与物体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编钟的型号、大小不同,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时,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故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掌握情况。
3.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减弱噪声对市民正常生活和休息的影响,我市采取了系列措施,以下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隔音板墙
B.城区设置禁止鸣笛路段
C.在道路和小区周围植树
D.新建小区住房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在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城区设置禁止鸣笛路段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在道路和小区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
D、新建小区住房安装双层真空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减弱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
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需要根据图片所给信息进行判断。
【解答】解:A、由图可知,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人发声的频率小于蝙蝠发声的频率,所以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低,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大于20000Hz属于超声波,故狗能听到超声波。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大象发声频率是14~24Hz,蝙蝠听觉频率范围为1000﹣120000Hz,故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频率的掌握情况,同时需要学会对图片信息的分析总结能力。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溅起许多水花,这个现象说明了(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水可以传播声音
C.固体能够传声
D.液体也可以成为声源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在振动,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6.如图所示是小华家悬挂的风铃,一触碰就会发出声音。为此,他对风铃的发声进行研究。他取下四根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风铃金属管,并由长到短依次悬挂起来。用锤子分别敲击四根金属管,它们发出的声音( )
A.均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响度一定相同
C.音调相同
D.音调最低的是最长的金属管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即物体振动的快慢。
【解答】解:A、发出的声音是由金属管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响度与金属管振动的幅度有关,当用力敲击时,力度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D、由于金属管的粗细、材料均相同,但长度不同,所以我们用锤子敲击四段金属管时,其振动的快慢是不同的,所以其音调不同,即音调最高的是最短的金属管,音调最低的是最长的金属管,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响度的决定因素以及音调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与其长度有关。
7.下列常见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检时,做透视检查用的“X光”是超声波
B.人类可以利用灵敏的声学仪器监测一些自然灾害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提前预警,达到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C.女高音的“高”和引吭高歌的“高”都是指音调高
D.上课时,在走廊里要保持安静,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①“X光”是利用电磁波来进行工作的,与次声波无关。
②地震产生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次声波。
③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④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X光”是利用电磁波来进行工作的,次声波不属于电磁波。故A错误;
B、一些自然灾害产生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但人类可以利用敏的声学仪器监测一些自然灾害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提前预警,达到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故B正确;
C、“女高音”中的“高”指的是音调高;“引吭高歌”中的“高”的意思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上课时,在走廊里要保持安静,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点考查学生对超声波和次声波、音调和响度的特点、防治噪声方法等多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考查的比较全面,但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
8.某两位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让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另一同学在铁管另一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空气中传来的
B.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为30m
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m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1次和第2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57s
【分析】(1)声音可以在空气、水、钢铁中进行传播,且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
(2)根据题意(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和公式t=建立方程,算出水和空气传来的声音需要的距离是多少;
(3)根据题意(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和公式t=建立方程,算出要分辨水和铁传来的声音需要的距离是多少;
(4)已知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根据t=建立方程即可。
【解答】解:
A、声音可以在空气、水、钢铁中进行传播,且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所以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铁管中传来的,故A错误;
B、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37.5m,所以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不能大于37.5m,故B错误;
C、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214.3m,故C正确;
D、选择能听到
3
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即
L′≈214.3m。则﹣=﹣≈0.1s,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理解题意和用方程求解要分辨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水和钢铁传来的声音各自需要的距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D.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分析】(1)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
(2)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响度与振幅有关;
(3)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4)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影响响度的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幅。
【解答】解:
A、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这一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工作的,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故C正确;
D、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减小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声音的响度,使医生听得更清楚,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多个知识点,熟知相关知识并能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10.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是( )
A.v固>v液>v气
B.v液>v气>v固
C.v气>v固>v液
D.v固>v液>v气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即v固>v液>v气。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理解,属于基础的考查,比较简单。
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这个问题,有人建议采取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把没有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B.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空气抽走,铃声明显减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再把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有一条弯曲的细线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发声的音叉不会振动。把没有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水面水花四溅,与声音产生条件没有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号属于管乐器,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控制了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B不符合题意;
C、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
D、“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笔在运动,而笔是固定在大钟上的,这也就说明了敲响的大钟也在振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通过实例综合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及声音的特征理解与判断,是一道易错题目。
12.如图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则声音的传播可能是由( )
A.气体→液体
B.液体→气体
C.液体→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
【分析】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解答】解:鱼是生活在水中的,所以必然是由水把声音传给鱼的,在声音传入水中之前还必须要经过气体的传播,可能经过固体鱼缸的传播;故路径可能为:
空气→水→鱼;也可能为:空气→鱼缸→水→鱼;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13.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扳、玻璃、木扳、硬纸扳)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材料
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
泡沫塑料板
0.3
玻璃
0.6
木板
0.4
硬纸板
0.5
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知道,按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排列( )
A.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
B.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
C.玻璃、硬纸板、木板、泡沫塑料板
D.木板、泡沫塑料板、玻璃、硬纸板
【分析】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越大,说明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差;此距离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
【解答】解:
由表中数据知,使用泡沫塑料板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3m,距离最短,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好;其次是木板、硬纸板;使用玻璃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6m,距离最长,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差,所以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顺序是: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
故选:B。
【点评】此实验过程虽不复杂,但探究过程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两种基本的物理方法。
14.要使二胡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 )
A.增大拨弦的力度
B.改用更粗的琴弦
C.增加发声部的琴弦长度
D.把琴弦拉的紧些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A、增大拨弦的力度,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而不能使声音的音调变高,故A错误;
BC、改用更粗的琴弦、增加发声部的琴弦长度,这样会让琴弦振动减慢,音调就会变低,故BC错误;
D、把琴弦拉的紧些,会让琴弦振动加快,音调就会变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和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此题难易程度适中。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5.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减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 变大 ;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几乎 不能 (能/不能)听到声音;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出 真空不能传声 。
(2)如图所示,实验时将闹铃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托盘上,而是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 减弱声音通过底座传出 。
【分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希薄,铃声将会变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变大;
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里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当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2)实验时如果将闹铃直接放在玻璃罩的托盘上,声音会通过托盘传出,把闹铃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弱声音通过底座传出。
故答案为:(1)变大;不能;真空不能传声;(2)减弱声音通过底座传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真空铃实验,采用了理想法的研究思路。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6.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m?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t′=△t﹣+=0.9s﹣0.25s+0.15s=0.8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2.5m/s。
故:(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m;
(2)汽车的速度为42.5
m/s。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找到对应的路程和时间,这是一个难点。
四.解答题(共6小题)
1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乒乓球弹跳起来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此探究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变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理实验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测量。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需要采用合适的放大方法,选用相应的测量装置将被测量进行放大后再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叫放大法。常用的放大法有累计放大法、形变放大法、光学放大法等。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4)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物体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空气;不能;(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此题是一道验证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注意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运用。
18.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慢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低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频率 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频率太低,超出人类听力范围 。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解答】解: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音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使人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慢;
低;
频率;
频率太低,超出人类听力范围;
【点评】本题是探究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要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特性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同时考查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9.课题一:与声音有关的实验探究
(1)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
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2)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 振动 ,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3)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 转换法 。
(4)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用力大小
小
大
较大
尺的振动幅度
小
大
较大
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小
大
较大
(5)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存在的问题是: 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
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
(6)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A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 一 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 乙 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7)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①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 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 ① 是正确的。
②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EADBC (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分析】(1)由声音产生的条件解答;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其影响因素是振动频率;响度是物体振动的强弱,其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
(4)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2)分析(1)中的各个现象,不难看出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是振动;
(3)由于音叉的振动情况不易观察,所以将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情况,即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水的振动,便于观察,即该过程中采用了转换法;
(5)在(4)中,小玉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尺振动是所发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而不是研究尺拍打桌子与其振幅的关系,故他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故改正错误后,其正确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6)由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即其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所以在划动塑料梳子时,第一次快,第二次慢,故第一次的音调高;在B图中,由于甲图的梳子齿比较稀少,而乙图梳子齿比较密,故划动时,乙图振动的快,即乙音调高;
(7)①由于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故分析两次现象,不难看出其不同之处是: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即相对于原来的猜想来说,据此可知猜想①是正确的;
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据上面的过程知,其探究过程中的步骤依次是:EADBC。
故答案为:(2)振动;(3)转换;(5)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6)一;乙;(7)①第一次声音响度大
第二次声音响度小;①;②中的正确顺序是:EADBC。
【点评】此题是一道验证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表: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6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0.76
H
尼龙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1)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 A 、 B 、 C 的琴弦进行研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A 、 D 、 F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的横截面积。
【分析】(1)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C进行研究。
(2)为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A、D、F进行研究。
(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D、G、H进行研究,横截面积都是0.76mm2。
故答案为:(1)A、B、C;(2)A、D、F;(3)0.76;
【点评】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21.如图中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知识,做过的一些探究性实验:
(1)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 ②⑥ (填序号)
(2)图①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真空不能传声 ;
(3)图④实验中将鼓面上放一些纸屑,其研究方法是: 转换法 ;
(4)图⑤实验探究的是: 音调的高低和频率 的关系。
【分析】据题目中各个实验的过程,结合声学的知识逐个分析判断即可解决;
【解答】解:①在图中向外抽气,会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②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后,能溅起水花,说明音叉是振动的,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把石头放在水缸中相互打击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发现纸屑跳动幅度不同,即说明响度的大小于振幅有关;
⑤用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由于运动快慢不变,即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和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⑥将一个振动的音叉靠近脸颊,感觉发麻,这是由于音叉振动导致的,所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⑦吹细管时,并逐渐剪短,细管中的空气柱长度变化,振动频率发生变化,即音调不同;
⑧该实验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故(1)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②⑥;
(2)图①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真空不能传声;
(3)图④实验中将鼓面上放一些纸屑,其是将鼓面的振动放大,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4)图⑤实验探究的是:音调的高低和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1)②⑥;(2)真空不能传声;(3)转换法;(4)音调的高低和频率。
【点评】此题考查了常见声学实验的理解,知道声学中的相关知识,并理解上面的实验实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2.【探究名称】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红:用小锤轻击音叉,然后立刻将音叉接触水面,可以看到水花四溅;
小军:在鼓面上洒一些纸屑,用小锤击打鼓面,在听到声音的同时,可以看到纸屑跳动;
你的方法是: 拉紧橡皮筋并拨动,可以看到橡皮筋振动 。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2)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设计并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
①.让音乐播放器播放一段音乐,放在如图所示的泡沫塑料上,罩上玻璃钟罩。
②.启动抽气装置,如果实验成功,我们将可以发现:从玻璃钟罩内传出的声音响度会 减小 。
【交流评估】
①.根据我们以往的实验经历,这个实验最终一般无法做到完全听不到声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抽气装置不能将钟罩内抽成绝对的 真空
状态外, 固体 可以传播声音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②.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出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实际上并非由实验结果直接得到的。它应用了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就是 理想实验法 。很显然,这种研究方法也离不开 实验 。著名的 牛顿第一 定律就是应用这一方法得出的。
【分析】通过以下三方面知识点解答此题: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发声时,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研究声音传播实验时,从玻璃罩中抽出的空气越多,罩内的传声介质越少,听到的声音越小,由此推理,把空气抽没,就听不到声音了。由于罩内空气不能全部抽出,固体也可以传声,因此总会有一些传声介质,声音不会消失。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再推理而得出的。
(3)直接通过实验不能得出结论,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叫理想实验法。初中物理中另一处涉及理想实验法的内容是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由此经推理得出的是牛顿第一定律。
【解答】解:(1)拉紧橡皮筋并拨动,可以看到橡皮筋振动;大声说话时触摸喉咙,手感觉发麻;拨动钢板尺发声时,发现尺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真空罩里面的空气逐渐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因此听到铃声逐渐减小;由于罩内空气不能全部抽出(即不能抽成真空状态),固体也可以传声,所以不论怎么抽气,声音总不会消失;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再推理的方法叫理想实验法,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就是这种方法的实例,推理概括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
故答案为:
(1)拉紧橡皮筋并拨动,可以看到橡皮筋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小;真空;固体;理想实验法;实验;牛顿第一。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综合类习题,要掌握生活中现象和知识点结论的联系,还要注意归纳法、理想实验法的特征。
五.填空题(共6小题)
23.如图1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甲 和 乙 ;响度相同的是 甲 和 丙 。(填“甲”、“乙”、“丙”)如图2所示两种声音 音色 不同。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快慢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解答】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图2中的波形是不同的,所以如图2所示两种声音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甲;乙;甲;丙;音色。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24.小漫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 空气 振动而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A、B、C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则dou(1)这个音阶与 B 图位置对应。
【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用嘴向容器内吹气发声,容器内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1)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2)当用嘴向容器内吹气时,容器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对应的容器分别是:B、C、A。
故答案为:(1)空气;音调;(2)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是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知道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
25.如图所示,敲击左边音叉,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发声体在振动 ;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空气能传声 ,在月球做此实验,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现象,这是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
(2)而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
(3)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为没有介质了。
【解答】解:(1)由图甲所示可知,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音叉是振动的;通过小球的弹起体现出音叉的振动,为转换法;
(2)在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却能发生振劝,所以空气能传声,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若把此实验拿到月球上做,甲图中的泡沫塑料球能被弹起,因为只要音叉振动,小球就会被弹起;乙图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生振动,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无法传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
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空气能传声;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传播条件,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以及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需要学生们注意。
26.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超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这种波 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选填“能”或“不能”),B超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 信息 。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B超是超声波的应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超声波;340m/s;不能;信息。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27.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这些声音是由 瓶子和水 振动发出的,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用嘴对准瓶口吹,这些声音是由 空气柱 振动发出的。
【分析】(1)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由于振动发声,用嘴吹时,是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2)物体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相应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解答】解:
用棒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时,越难振动,即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故图中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依次升高;
用嘴对准瓶口吹,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依次降低。
故答案为:瓶子和水;升高;空气柱。
【点评】本题确定振动物体的关键,然后根据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判断频率,再判断音调是解决本题的宗旨。
28.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他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是指响度的是 ②④ ;指音调的是 ①③ 。(填序号)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调太高,是指要发出声音的频率高,即音调高;
②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③他是唱高音的,“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④请勿高声喧哗,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所以,其中“高”是指响度的是②④,“高”字指音调的是①③;
故答案为:②④;①③。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音调和响度的辨别,要结合定义和生活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第一章
声
复习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有关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小提琴发出的琴声主要来自弦的振动
C.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测距
D.“禁止鸣笛”是从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2.如图所示为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其由65件钟编排而成,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可以听到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3.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减弱噪声对市民正常生活和休息的影响,我市采取了系列措施,以下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隔音板墙
B.城区设置禁止鸣笛路段
C.在道路和小区周围植树
D.新建小区住房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
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
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溅起许多水花,这个现象说明了(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水可以传播声音
C.固体能够传声
D.液体也可以成为声源
6.如图所示是小华家悬挂的风铃,一触碰就会发出声音。为此,他对风铃的发声进行研究。他取下四根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风铃金属管,并由长到短依次悬挂起来。用锤子分别敲击四根金属管,它们发出的声音( )
A.均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响度一定相同
C.音调相同
D.音调最低的是最长的金属管
7.下列常见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检时,做透视检查用的“X光”是超声波
B.人类可以利用灵敏的声学仪器监测一些自然灾害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提前预警,达到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C.女高音的“高”和引吭高歌的“高”都是指音调高
D.上课时,在走廊里要保持安静,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某两位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让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另一同学在铁管另一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空气中传来的
B.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为30m
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m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1次和第2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57s
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D.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10.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是( )
A.v固>v液>v气
B.v液>v气>v固
C.v气>v固>v液
D.v固>v液>v气
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这个问题,有人建议采取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把没有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B.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空气抽走,铃声明显减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再把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有一条弯曲的细线
12.如图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则声音的传播可能是由( )
A.气体→液体
B.液体→气体
C.液体→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
13.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扳、玻璃、木扳、硬纸扳)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材料
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
泡沫塑料板
0.3
玻璃
0.6
木板
0.4
硬纸板
0.5
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知道,按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排列( )
A.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
B.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
C.玻璃、硬纸板、木板、泡沫塑料板
D.木板、泡沫塑料板、玻璃、硬纸板
14.要使二胡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 )
A.增大拨弦的力度
B.改用更粗的琴弦
C.增加发声部的琴弦长度
D.把琴弦拉的紧些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5.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减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
;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几乎
(能/不能)听到声音;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出
。
(2)如图所示,实验时将闹铃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托盘上,而是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
。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6.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m?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四.解答题(共6小题)
1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
18.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19.课题一:与声音有关的实验探究
(1)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
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2)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
,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3)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
。
(4)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用力大小
小
大
较大
尺的振动幅度
小
大
较大
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小
大
较大
(5)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存在的问题是:
。
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
(6)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A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
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
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7)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①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
是正确的。
②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2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表: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6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H
尼龙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1)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研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的横截面积。
21.如图中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知识,做过的一些探究性实验:
(1)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
(填序号)
(2)图①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图④实验中将鼓面上放一些纸屑,其研究方法是:
;
(4)图⑤实验探究的是:
的关系。
22.【探究名称】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红:用小锤轻击音叉,然后立刻将音叉接触水面,可以看到水花四溅;
小军:在鼓面上洒一些纸屑,用小锤击打鼓面,在听到声音的同时,可以看到纸屑跳动;
你的方法是:
。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设计并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
①.让音乐播放器播放一段音乐,放在如图所示的泡沫塑料上,罩上玻璃钟罩。
②.启动抽气装置,如果实验成功,我们将可以发现:从玻璃钟罩内传出的声音响度会
。
【交流评估】
①.根据我们以往的实验经历,这个实验最终一般无法做到完全听不到声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我们的抽气装置不能将钟罩内抽成绝对的
状态外,
可以传播声音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②.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出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实际上并非由实验结果直接得到的。它应用了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就是
。很显然,这种研究方法也离不开
。著名的
定律就是应用这一方法得出的。
五.填空题(共6小题)
23.如图1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和
;响度相同的是
和
。(填“甲”、“乙”、“丙”)如图2所示两种声音
不同。
24.小漫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
振动而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A、B、C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则dou(1)这个音阶与
图位置对应。
25.如图所示,敲击左边音叉,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在月球做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现象,这是因为
。
26.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这种波
在真空中传播。(选填“能”或“不能”),B超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
。
27.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这些声音是由
振动发出的,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用嘴对准瓶口吹,这些声音是由
振动发出的。
28.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他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是指响度的是
;指音调的是
。(填序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