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3远离烟酒 拒绝毒品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25.3远离烟酒 拒绝毒品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29 07: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远离烟酒
拒绝毒品
第二课时
拒绝毒品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
教学重点
自觉拒绝毒品。
课时安排:
1
学时。
什么是毒品
新修订的《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某些医疗应用药物,如吗啡、杜冷丁,当它们被非法滥用时,也成为毒品。
毒品的主要种类
冰毒
海洛因
鸦片
大麻
可卡因
摇头丸
度冷丁
安纳咖
吗啡
K粉
美沙酮
咖啡因
冰毒
:
即兴奋剂甲基苯丙胺,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Ice)。由于它的毒性剧烈,人们便称之为“冰毒”。该药小剂量时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故其丸剂又有“大力丸”之称。甲基苯丙胺药用为片剂,作为毒品用时多为粉末,也有液体与丸剂。
摇头丸
化学名称是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ethylene
dioxy
methamphetamine),英文缩写为
MDMA。由于吸毒者食用
MDMA
后,大脑皮层受到了药物的控制,在没有音乐的时候,头会轻微地晃动,有一种疲惫、欲睡的感觉。但当服用者受到音乐的刺激时,就会随着音乐的节拍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疯狂地摇头,音乐节奏越强烈,头晃动得越厉害,感觉越舒服,故此被服用者称之为“摇头丸”。MDMA的兴奋致幻作用使神经系统受到侵害,曾有案例报道,服用
MDMA
者不能自控地摇头,甚至摇断了脖子。摇头丸这个名称很形象地表达了
MDMA
类药物的兴奋致幻作用。
毒品的危害
一、吸毒对生命的威胁
吸毒者的平均寿命较一般人群短10—15年,25%吸毒成瘾者会在开始吸毒后10~20年后死亡。
1、吸毒过量死亡;
2、吸毒者的自杀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3、吸毒者参与犯罪死于非命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4、吸毒者易死于各种吸毒引致的并发症;
由于毒品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滥用毒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急慢性肝炎、肺炎、败血症、心内膜炎、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性静脉炎、动脉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各种皮肤病、慢性器质性脑损害、中毒性精神病、性病及爱滋病。长期吸毒精神萎靡,形销骨立,人不象人,鬼不象鬼。因此,有人告诫吸毒者:“吸进是白色粉末,吐出来的却是自己的生命。”
5、吸毒者常死于各种意外事件。
二、吸毒对家庭的危害
吸毒者把吸毒看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生活中很多重要内容让位于毒品。在经济生活中,买毒品第一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吸毒第一重要;吸毒比工作学习重要,甚至比进食、睡眠等基本需求重要。为了吸毒可以牺牲一切,放弃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放弃自尊自爱,放弃前途,放弃健康,放弃一切。
吸毒者为获得毒品而不惜犯罪。成瘾后,购买毒品很快成了问题,毒品价格昂贵,手头的积蓄很快花光,加之正常收入减少,于是就向家人要,向朋友借,甚至变卖家中财产,当合法手段搞不来钱时,就转向非法渠道。
三:吸毒危害社会
1、吸毒与犯罪如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为获毒资往往置道德、法律于不顾,越轨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生命与社会治安。据报道,在英国有一半吸毒者是靠犯罪获得买毒品的钱。
2、吸毒者丧失工作能力与正常生活,对吸毒者各种医疗费用,辑毒、戒毒力量的投入,药物滥用防治工作的开展,这些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如今,吸毒成为社会痼疾,在全世界蔓延,人类社会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社会包袱。
云南省昆明市的张福娟,1993年染上毒瘾,虽经几次戒毒,仍难以戒断。由于注射毒品身上千疮百孔,全身溃烂。
杨凤鸣,男,25岁,无业,住北京西城区,因长期吸毒,骨瘦如柴,倾家荡产,走投无路,于1997年7月26日中午12时从西直门桥跳下,自杀身亡。
电影演员朱洁,在影片《长大成人》中扮演一名“傍大款”的平民女儿,后因感情遭愚弄而沦落为吸毒者。朱洁本人却在拍片过程中吸毒成瘾,还未等到影片在全国公演,就因吸毒过量而死亡
吸毒贻害后代
青少年吸毒原因分析
1、好奇心驱使;
2、幼稚轻信。上当受骗;
3、喜欢模仿,不辩是非;
4、精神空虚,寻求刺激;
5、缺乏顽强的意志同挫折和不幸抗争;
6、朋友的负面影响。
讨论
阿明的故事:向毒品说“NO”!
假如你是……
阿明今年13岁,与父母刚搬来西乡,他生性害羞,加上搬家后很少与从前的朋友来往,所以希望可以尽快结识到新朋友。
一天晚上,阿明踢足球回家,途中遇见一位同班同学,这位同学邀请阿明去参加派对,并强调届时不会有成年人在场,包括他的父母。
派对上,有人走近阿明,向他展示手上一支含有大麻的香烟,问他:“想试试吗?”
试想想假如年是阿明,你会有什么感觉和想法?
你会接受还是拒绝,后果又会如何?
我会
我不会
假如你接受……
好处是
得到某些人接受
没有
因尝试新的事物而觉得刺激
感觉舒畅
代价是
身体不适
日趋依赖大麻
因无力抗拒毒品诱惑而感到
身体机能受损
沮丧
荒废学业
可能会被警方拘捕
被警方拘捕,须出庭受审
父母或会知道
与父母关系恶劣
可能被不吸毒的朋友排斥
毒品花费越来越多
毒品已不能产生你所渴望的感觉
被别人唾弃
被逐出校
转而吸食其他毒品
假如你拒绝
好处是
获得身边的人尊重
受人尊重
为自己能够拒绝引诱而感到自豪
自信心增强
思想不会受药物影响
不会吸食其他毒品
不用担心会被警方拘捕
健康不会受损
不用担心在街上行走或驾车时失控
代价是
被某些朋友排斥
没有
感觉孤独
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
(1)
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
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
理;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
激,赶时髦;
(3)
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
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
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
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
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
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7)一定要学会说“不”,远离毒友,尽早脱
离容易使自己堕落的环境。
(8)多与父母沟通,与老师谈心,互相体谅
和关心,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
(9)一定要打消侥幸心理或好奇心理,一次吸
毒,终生戒毒。
(10)要积极举报吸贩毒行为,这样才能保
护自己和家人,避免受到毒品的毒害。
(6)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
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
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
三次
怎样识破毒贩的伎俩?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远离毒品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吗?
议一议
识破毒贩的伎俩?
毒招一:
谎称“毒品吸一两次不会上瘾”。但众多吸毒者的亲身经历是:一日吸毒,永远想毒,终身戒毒。
毒招二:免费尝试。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他们或者把含有毒品的香烟送你吸食,在你上瘾后,再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的青少年。
毒招三:声称“吸毒能治病解忧”。毒贩们利用人们对毒品的无知和疾病的恐惧,引诱青少年吸毒。但实际情况是,吸毒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人的大脑,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还会降低生殖和免疫能力,甚至导致死亡。
识破毒贩的伎俩?
毒招四:利用你的好奇心。毒贩们瞄准一些青少年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鼓吹“吸毒是超级享受”
、“吸毒是有钱人的标志”。毒贩们也往往对那些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积攒了一定财富的群体兜售“吸毒是有钱人的标志”这类极其荒唐的错误观念。
毒招五:与你交“朋友”。同学们渴望独立,希望多交朋友,但你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去辨别好坏。他们成为你的“朋友”后,会在小圈子里拉你下水。那些没有目标无心学习,在学校得不到大家认同的青少年最容易上钩。
毒招六:利用女青年的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实际情况是,吸毒不仅损害面容和身体,还摧残人们的意志。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远离毒品呢?
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广泛的兴趣。
克制盲目的好奇心理和侥幸心理
慎重交友。
尽量远离烟酒,青少年尽量不要尝试烟酒,不给毒品留有可乘之机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吗?
6月26日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即国际反毒品日。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正确地认识毒品,远离毒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时刻记住,一旦惹上毒品,必将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拒绝毒品,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