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专题十二:精准扶贫,
深化长效扶贫机制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经济界委员时的这番话,掷地有声。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如期实现。
今年还有200多天,贫困人口还有551万。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节奏、大决战状态,立足已取得决定性成就,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释放出坚决夺取全面胜利的鲜明信号。
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困中之困,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实现全面脱贫凝聚起磅礴之力,无疑是公众关注的“主角”,“脱贫攻坚”和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热点也无疑是2020年高考的备考重点!
[知识链接]
一、历史上农业领域社会保障的措施
(1)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在防灾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
①一是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
②二是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③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2)中国近现代史
①《天朝田窗制度》的抗灾减灾措施(凡天下田,牢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牢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牢处,以赈彼荒处):《资政新稿》中的抗灾救灾措施(兴办保险事业和慈善机构等)
②抗日根据地围难局面与大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国民觉顾园派的军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面临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
觉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新中国抗灾减灾: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渡过难关。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其不足
1.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
3.近代中国“三农”问题: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
4.现代中国“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5.世界近现代有关农业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政策;苏联经济改革中的农业措施。
1.(湖北省八校2020届高三5月联考)《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
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
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
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
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
2.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女织,B选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
3.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A.土地集中现象严重B.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D.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答案】B
【解析】从清朝前期获鹿县的地权分配情况进行直观的分析,从中得出结论:清代前期,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该县应该是自耕农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县份,小农经济较为盛行,故B正确;材料表明100亩以上的户数土地占有量是比例较小,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严重,排除A;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表明小农经济较为盛行,流民问题不严重,C错误;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说明人地矛盾不严重,D错误。
4.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
这表明当时苏联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
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乌克兰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征粮量,没有反映发展重工业政策的优劣,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并未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故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30年到1932年,乌克兰地区在粮食产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征粮量没有明显下降,说明农民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20年代前期,与表格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5.(2019·寿光模拟)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
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
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
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
答案 C
解析 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与材料中“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相符,故C项正确。
6.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 )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答案 C
解析 两极分化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为了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完善了社会保障,缓解了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故C正确。
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
8.1761年法国新教徒卡拉斯之子上吊自杀,狂热的警察和民众臆断“卡拉斯欲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实施了谋杀,卡拉斯被判有罪,折磨至死。深感震惊的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撰写并出版了《卡拉斯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震动欧洲,三年后该案平反。该事件( )
A.导致了法国宗教改革
B.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C.传播了平等法治理念
D.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
解析 “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撰写并出版了《卡拉斯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震动欧洲,三年后该案平反”体现了他追求真理,追求公平公正的理性思想,故选C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排除A项;“狂热的警察和民众臆断……折磨至死”不涉及到民族意识
10.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答案】D
【解析】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去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题意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去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题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正确。
1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在15世纪下半期出现圈地运动,至17世纪初期圈地50万英亩。随着羊毛价格的上涨,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据统计,16世纪英国农场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58%。与此同时,分散在一般农户手里的土地,面积也大大改变了。到16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以1560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注:以前是敞田制),英国开始农业革命,至19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
摘自潘迎化《近代英国、荷兰、法国国际竞争兴败原因之探索》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农业成为政府关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1927年6月,河南省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将原北洋政府的省实业厅改为建设厅,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8月,各县实业局亦改为建设局,农、林、蚕、棉、水利等涉农事务归建设局管理。1932年,县政府直属部门改局设科后,重新订立了农场、苗圃管理办
法。同年12月,遵照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各省农业机关整理办法纲要》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1934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与河南省合作成立了整理水道改良土壤委员会,还有农村合作委员会从事农业生产的督导和推广,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河南省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摘编自黄正林《制度创新、技术
变革和农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革命的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动农业近代化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近代化的不同之处。(1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可知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据材料一“到16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可知促进农业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据材料一“以1560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注:以前是敞田制),英国开始农业革命”可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可知设立分工明确的农政机关;据材料二“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重新订立了农场、苗圃管理办法,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可知建立各级农业机构并进行成果推广;据材料二“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河南省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可知成立合作社,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到16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可知英国农业近代化依靠市场调节;据材料二“农业成为政府关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可知中国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在方式上,据材料二“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可知中国注重技术的指导与推广;据材料一“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可知英国注重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与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答案】 (1)影响:改变了土地关系,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使英国农业由分散的小农经济向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11分)
(2)措施:设立分工明确的农政机关;建立各级农业机构并进行成果推广;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6分)不同之处:中国由政府主导,英国以市场调节为主;中国注重技术指导和成果推广,英国注重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与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并举。(8分)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