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站在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角度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并列,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站在教材的角度看,这一节是第三章“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第一课。通过第一、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生物通过生殖产生新个体,使种族得到延续;在生物繁衍过程中,遗传和变异使得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发展,更渴望知道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主要是学生有了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基础后的生物进化的启蒙课。教科书中陈述了关于人们探索生命起源问题过程中的几种假说,但是更加注重用实验证据阐明“化学进化说”。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
学生分析:初中的学生对于类似“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生命起源问题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同时,到了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有了较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可以从始至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究生命的起源问题。
设计理念: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没有现成的、准确的答案。所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章节特点,充分领悟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从“谜”入手,始终围绕至今人类未能解开的生命的起源之谜进行探讨。生命起源的问题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几种学说,正因为这些,学生的猎奇心理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其中,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并不是把某种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能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始终有一种积极探索的心态,从而使他们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之中达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明白,生命起源问题至今还是未解之谜,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能够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就是最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化学进化说中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列举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资料,并找出充分的证据,说出自己认同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命起源观点的发展,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与生命起源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定基调一、导入
板书:生命的起源---谜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聊聊《西游记》。剧中的每个形象都各有特色,从八方神仙到各路妖怪,个个形象鲜明,充分显示了作者吴承恩先生丰富的想象力。剧中的众多人物,你们最喜欢谁呢?教师:有喜欢唐僧的,有喜欢八戒的,有喜欢的悟空的……剧中的齐天大圣是如何诞生的呢?教师:可见,在很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思索生命的起源。在《西游记》当中,吴承恩老先生认为石头缝里可以蹦出猴子,可以诞生生命,这种说法你们认同吗?教师:那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关于生命的起源的问题。
学生:议论纷纷。学生甲:花果山
(?http:?/??/?www.baidu.com?/?s?wd=%E8%8A%B1%E6%9E%9C%E5%B1%B1&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
\t
"_blank?)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学生:不认同。
学生听讲。
从“谜”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文艺作品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教师准备组织学习新课。教师: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同学们课下也做了大量的功课,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下来我们就以“生命的起源”为主题展开辩论。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同学们,为了理清生命起源的问题,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深入的探索,并且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今天,沿着科学家探索的足迹,我们进行深入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同哪种说法呢?我们的讨论就此开始吧。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和分析。
1.
学生听讲。
2.
学生准备辩论。根据观点的异同同学们自觉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正方:
化学起源说反方1:神创论反方2:宇生论
每组确定一辩、二辩、三辩,记录员等身份。
3.学生辩论开始。
正方论点:化学起源说
论据:美国科学家弥勒的实验。
反方1论点:神创论
论据:中国的神话,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等传说、上帝造人说、百慕大黑三角未解之谜等。反方2论点:宇生论论据:
1.1969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陨石中检测出多种氨基酸。这能证明宇宙空间存在有机物。新闻报道中的不明飞行物。
三组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并且有意义的辩论。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已经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了很多的信息,通过分组,培养他们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整合、利用资料的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发言,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使学生明白: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能迷信任何人,要相信事实和科学。科学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不断地修正人们的错误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小结提升。
小结:
教师:同学们,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你们的辩论很精彩,作为老师看到了你们身上蕴藏的巨大的潜力,那
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教师:是的,至今,
整个人类社会还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能够从讨论中学会不迷信权威、学会思考、学会推理、学会质疑这就足够了。
学生:没有。
学生听讲。
肯定学生的表现,进一步鼓励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开眼界
教师:同学们,外星球有生命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开眼界”了解一下吧。
学生阅读。
开阔学生视野。
五、课后作业
课本53页当堂练。
学生完成
让学生多了解化学进化说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不是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思想的大门,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的空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致力于让学生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更大的提高。通过实践,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受家长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坚信神创论,缺少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