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
课题:
搭支架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搭支架》是五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固性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结构与稳固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选择合适材料、掌握连接方法、自己设计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研究各种支架稳固性的过程,知道不同的结构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初步学会设计测试支架结构稳固性和增大其牢固程度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2、会用所学的知识加固立体支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感悟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两年多的训练,学生探究的能力逐渐加强。因此,在这里用指导性探究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实验记录,搜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学会分析数据,汇报的思路条理,描述能力也在加强,追求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强。先动脑,后动手,思维的训练仍然不可忽视,科学探究离不开创新思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设计1、出示三幅图片:人字梯,空调支架,太阳能支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都有三角形2、它们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很稳固3、到底是不是如同学们所猜测的三角形结构最稳固,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认识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特点1、介绍什么是支架:出示吸管组成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告知学生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就叫支架。2、我们怎么来证明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呢?
3、教师按照学生提出的方案比较各种形状的稳定性和承受能力。4、通过刚才搭支架的活动我们发现三角形最稳固,不易变形,所用材料最少。(板书)5、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不稳固,你有什么办法让它稳固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架横梁)6、通过这个活动你发现什么?发现不稳定的结构,通过架梁的方式使它变得更稳固(大屏幕出示文字)
小组讨论,提出方案。
三、利用所学知识搭建立体支架——搭高塔1、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采用了三角形结构:出示艾菲尔铁塔,你了解它吗?2、小组设计高塔,并交流可行性;计算高塔所需的材料数量。3、汇报设计情况,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修改意见。4、讨论:我们要完成这项建设应该注意什么?5、交流,归纳:a.明确分工(材料员、操作员、胶带提供员、协助员)b.团结协作,各尽职责。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制作高塔。2、学生展示高塔,评价。3、表扬制作出色的小组。
四、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有三角形的结构?请举例说一说。
2、出示一组凳子的图片:问学生三角形这么好,那为什么这些凳子没有三角形结构?(学生回答可能跟其他因素有关)
3、其实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一个物体时,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结构因素只是一个方面。
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的例子
七、教学评价设计
能搭建简单的支架
能够与同伴互相合作自我评价:
☆☆☆☆☆
☆☆☆☆☆组内互评:
☆☆☆☆☆
☆☆☆☆☆教师评价
☆☆☆☆☆
☆☆☆☆☆
八、板书设计
?搭
支
架三角形:稳固、结实、不易变形
九.教学反思
实际上,在本课制作之前教师已经与学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对形状结构知识的学习,设计支架的草图等等。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制作效果并不理想,除了有几个小组制作成功之外,多数小组没有搭建完成,经过仔细的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一、学生的材料准备不充分。个别小组学生在制作中现卷纸棒,带来的剪刀多数比较小,由于纸棒较硬在剪纸棒的时候容易造成剪刀损坏。二、学生对设计的图纸心中没数,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在操作的时候有的小组没有按照图纸的设计来制作。三、小组分工合作意识不强。在操作之前教师反复强调,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小组成员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而是去做其它事情。另外,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因此,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容学生的注意力有半点分散的机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再次被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