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选择题狂练计划】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13:结果、影响类选择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天选择题狂练计划】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13:结果、影响类选择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9 14:4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选择题专项分类训练13:结果、影响类选择题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5,4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26.(2018年北京卷,23,4分)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
27.(2018年江苏卷,19,3分)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28.(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4,4分)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
29.(2017年江苏卷,15,3分)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A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是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经典力学属于近代物理学,故B项错误;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故C项错误;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相对论,故D项错误。
30.(2019年北京卷,19,4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商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
31.(2017年4月浙江选考,16,2分)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32.(2018年江苏卷,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3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C。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