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选择题狂练计划】高考真题分类训练15: 史学研究类选择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天选择题狂练计划】高考真题分类训练15: 史学研究类选择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9 14: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选择题专项分类训练15:史学研究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
2.(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3.(2018年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答案】C
【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4.(2018年11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
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
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可以得出,虽然古人掌握的材料较多,但也未必科学正确。新说的建立一定要发掘更多的史料才具有说服力,故C项正确;“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表明不能以道德评价为先进行评价,故A项错误;如果只尊重古人的认识,那么就没有再进行历史研究的必要了,因此B项的说法并不符合材料“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的观点,故排除B项;“穿越历史”“进行时空思辨”不是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故D项错误。
5.(2018年4月浙江选考)【加试题】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答案】C
【解析】历史事实的考辨,有些是无法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得以判断的,故A项错误;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也是历史诠释的方式之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借助“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以及历史研究,有可能逐步弄清历史的基本事实,故C项正确;历史学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故D项错误。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表2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7.(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理解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A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B项;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8.(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
9.(2017年海南卷)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结论指的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由此可知,材料
“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历史叙述;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是历史解释,故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信息。
10.(2017年11月浙江选考)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答案】B
【解析】“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表明历史的书写是根据事实,故A项错误;历史信息可以通过故事,档案等多种方式存在,故B项正确;历史学的研究也要追求细节,故C项错误;口述史不能直接作为研究的证据,要仔细辨别,故D项错误。
11.(2017年4月浙江选考)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答案】C
【解析】20世纪60代关于兰亭序的真伪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得到毛泽东肯定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特点,是说明学术争鸣的现象存在,而不是说明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故A项错误;学术争论有利于澄清事实、还原历史真实,故B项错误;20世纪60代关于兰亭序的真伪的争论是说明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兰亭序的真伪的争论,而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故D项错误。
12.(2018年浙江模考)“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做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C
【解析】“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是后世学者以科学的史观做指导,经过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故选C。“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属于史实,A项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B项错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属于史实,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