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选择题专项分类训练9:背景、原因类选择题
1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18,2分)有学者研究认为,设立陪审法庭的做法“恐怕是雅典民主制度最重要的一点”。支持其观点的依据是
A.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B.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
C.陪审法庭成员以部落为基础
D.低等级公民参与其中可以领取津贴
【答案】B
【解析】陪审法庭的作用是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垄断的局面,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故B项正确;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也是弊端之一,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陪审法庭成员以公民为基础,故C项错误;领取津贴是伯里克利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4.(2018年天津卷,3,4分)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15.(2017年4月浙江选考,19,2分)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易后西欧西、葡、英、法、荷都展开了海外殖民活动,B、C、D均与欧洲人在亚非贸易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关,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的,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故A项符合题意。
1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4,4分)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1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4,4分)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项符合题意。美国也采用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项排除。
18.(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8,4分)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项排除。
19.(2017江苏卷,9,3分)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答案】A
【解析】地图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图示中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南京和沿海地区,这与当时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布局有很大关系,故A项正确。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均不是材料中体现主旨,故B、C和D项均错误。
20.(2018年4月浙江选考,11,2分)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答案】C
【解析】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A错误;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工、农、兵、学、商各界”,排除D。
21.(2019年海南卷,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时间看,当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很显然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这与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沿海工厂迁往重庆等地道理是一样的。A项即使有一定道理,也与时代大势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并不是迁移江南制造总局可以调整和缓解的,排除B、D两项。
2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11,2分)1882年,中国电报局建立。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史料并载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上述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
A.“设厂自救”
B.“西体中用”
C.突破“器物”限制
D.“求富”以“自强”
【答案】D
【解析】根据“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可知洋务运动通过创办民用企业获利,再把获利所得投入到洋务运动中,故意在通过“求富”以“自强”,故D项正确;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洋务派并不主张突破“器物”,且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ABC三项。
2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24.(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上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