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选择题专项分类训练10:背景、原因类选择题
25.(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26.(2018年天津卷,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2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
28.(2019年4月浙江选考,10,2分)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项排除。“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
29.(2018年11月浙江选考,14,2分)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要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故这属于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从材料“推倒……建设……”来看是要进行文学革命而非文学改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愚昧与专制”,故D项错误。
30.(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0,4分)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
3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9,4分)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32.(2017年11月浙江选考,11,2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中的“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可知,新三民主义主张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节制资本,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民生问题,而不是民权问题,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通过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D项错误。
33.(2019年海南卷,18,2分)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答案】A
【解析】推翻沙皇政权的是俄国二月革命,革命后俄国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状况,但是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主;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七月流血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综合这一过程,本题选A项。B、C、D三项均有一部分作用,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34.(2018年江苏卷,18,4分)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5.(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5,4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B
【解析】C项是无关项,并且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与题意要求不符合。B、D两项是错误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这种转变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36.(2019年海南卷,19,2分)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答案】D
【解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英国希望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希望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金融体系一齐垮台,自己另起炉灶。这实际上是英美双方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对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一次争夺。故本题选D。国家干预是否主流与英美的争夺不直接相关,排除A项;题干中只呈现了英美争端,并没有表达出其他国家的意愿,故排除B项;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一样的,故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