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8课 小狗包弟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忆萧珊【注】
巴
金
①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②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③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④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⑤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⑥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⑦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⑧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⑨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⑩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 1972年,萧珊去世。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4.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第④⑧两段中每句话都出现“我”,强烈表达了巴金夜不成寐思念萧珊时内心的郁积。
D.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5.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6.巴金在《再忆萧珊》中数次提到了“儿子”,是否为闲笔?试做简要分析。
解析:文章开头部分写到儿子在医院里陪床,偶尔翻了一下身,而萧珊陪伴作者的时候却是睡我旁边另一张床上,还要小声嘱咐作者,对比之中表现出萧珊的细心体贴。
三、表达运用
7.下面是某人为巴金先生获奖后写的颁奖词,其中有字形、标点、语病、句式不工整等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苍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永远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他在掌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
8.(2019·皖江名校联盟联考)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面的漫画内容,并说明漫画寓意。
(1)内容(8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3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第8课 小狗包弟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解析:选B 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解析:选B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两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解析:选C “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信心百倍”,形容有很大的自信心。“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饱经风雨”,形容经历许多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重大的变化。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忆萧珊【注】
巴
金
①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②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③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④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⑤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⑥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⑦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⑧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⑨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⑩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 1972年,萧珊去世。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4.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第④⑧两段中每句话都出现“我”,强烈表达了巴金夜不成寐思念萧珊时内心的郁积。
D.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解析:选A A项,“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不当,指的是巴金卧病在床的样子。
5.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解析:从手法来看,画线部分的三个句子句式相近,构成了排比,有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画线部分是对萧珊的描写,她的眼睛是“泪汪汪的”,眉头是紧锁的,显然她是不快乐的,“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可知萧珊不快乐是因为担心丈夫,因为丈夫处于困境之中,身受磨难。三个“总是”连用,表明萧珊出现在作者梦中的时候都是这样一种状态,这就表明这一幕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突出了萧珊对丈夫的爱和关心,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答案:运用排比,突出了萧珊面对丈夫遭遇苦难时的悲痛、哀愁和关爱;“总是”一词强调萧珊这些形象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记,既写出了萧珊生时两人相濡以沫,也突出了巴金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和深切的愧疚。
6.巴金在《再忆萧珊》中数次提到了“儿子”,是否为闲笔?试做简要分析。
解析:文章开头部分写到儿子在医院里陪床,偶尔翻了一下身,而萧珊陪伴作者的时候却是睡我旁边另一张床上,还要小声嘱咐作者,对比之中表现出萧珊的细心体贴。
答案:看似闲笔实则不闲,都与散文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密切相关。巴金数次提到“儿子”意在衬托萧珊的细致和对巴金难以分离的深情,说明父子之爱与夫妻之爱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委婉地表达了失去萧珊的无比沉痛,与直接抒情相得益彰,更能让读者理解为什么要“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三、表达运用
7.下面是某人为巴金先生获奖后写的颁奖词,其中有字形、标点、语病、句式不工整等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苍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永远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他在掌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
解析:①“沧桑”为“沧海桑田”的缩写,故“苍”是错字。②“永远”修饰“闪耀”,做其状语。③“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两个分句为同一层次,所以中间用“,”。④“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两个句子的句式要一致。
答案:①“苍桑”改为“沧桑”;②“永远将在文学史册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改为“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③“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后的分号改为逗号;④“向黑暗荷一杆长戟进攻”改为“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8.(2019·皖江名校联盟联考)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面的漫画内容,并说明漫画寓意。
(1)内容(8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意(3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路边坐着一个乞丐。一个手提皮包、大腹便便的富人对其视而不见,而一位衣衫褴褛、身材细瘦的穷人俯身热情地向乞丐施予。富人投下的影子像乞丐,而穷人投下的影子像国王。
(2)判断一个人高贵与否,不在于他的财富多少,而在于他的品德高下。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