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相比早已________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________。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当前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展厅中最________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低、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当前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全面呈现了当前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C.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D.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才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B.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C.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就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D.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喻户晓 无人问津 有目共睹 万古流芳
B.遐迩闻名 鲜为人知 有目共睹 大书特书
C.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引人注目 大书特书
D.遐迩闻名 无人问津 引人注目 万古流芳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一)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
(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招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执事,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
C.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D.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烛之武能言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定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退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D.正如选文(二)中所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烛之武以“利”攻心,以“利”离间,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三、表达运用
8.下面是学校广播站的一份广播稿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聆听校园广播。今日的主题是“礼行天下”。中华文明已逾五千年,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学礼、知礼、守礼,切勿做出违背礼仪的事情。
9.请把下面关于“思维导图”的示意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相比早已________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________。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当前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展厅中最________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低、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当前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全面呈现了当前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C.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D.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解析:选C A项,“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句式杂糅,“围绕……主题”和“以……为主题”保留其一;B项,“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成分残缺,应该是“以……为主题”;D项,“表现”和“主题”“成果”搭配不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才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B.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C.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就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D.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解析:选B 此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上承“神华号”机车模型,下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B项最恰当。A、C、D三项,否定了其他展览项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合文意。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喻户晓 无人问津 有目共睹 万古流芳
B.遐迩闻名 鲜为人知 有目共睹 大书特书
C.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引人注目 大书特书
D.遐迩闻名 无人问津 引人注目 万古流芳
解析:选C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遐迩闻名”,意思是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句子后面是“高铁”用“家喻户晓”合适。“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注意和前面的“家喻户晓”对应,应用“鲜为人知”。“有目共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引人注目”,引起人注意。句中空格前是“最”,应用“引人注目”。“万古流芳”,好名声永远流传。“大书特书”,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句中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用“大书特书”。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一)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
(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招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解析:选A “远”指远方的国家,是“袭”的宾语,排除B项、C项。“郑”为“必知之”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执事,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
C.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D.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解析:选A A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错误,应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烛之武能言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定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退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D.正如选文(二)中所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烛之武以“利”攻心,以“利”离间,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解析:选B B项,“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错误,原文中的烛之武的话有点责怨郑伯的意思,而不是他真的才能低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答案:(1)现在他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要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若不是利益深深切合秦穆公的内心,怎能会像这样呢?
参考译文:
(除课文外相关文字译文)
(一)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九月初十,……
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你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有中等的寿命,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公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招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三、表达运用
8.下面是学校广播站的一份广播稿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聆听校园广播。今日的主题是“礼行天下”。中华文明已逾五千年,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学礼、知礼、守礼,切勿做出违背礼仪的事情。
答案:①“聆听”改为“收听”;②“今日”改为“今天”;③“逾”改为“超过”;④“美誉”改为“的称号”;⑤“切勿”改为“不要”“请勿”。
9.请把下面关于“思维导图”的示意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示例:思维导图一般借助PC端、移动端等工具,运用手绘或使用软件等方法完成,具有清晰、直观、有色彩、可发散等特点,其用处为:记忆、学习、整理、思考等。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