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第2课时 课件(共1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马说 第2课时 课件(共1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9 14:52:11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六单元·第23课


第二课时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练习导入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正确的方法
识别,了解
练习导入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练习导入
练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韩愈笔下的
“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深层含义呢?韩愈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合作探究
1.再读本文,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
人才
食马者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合作探究
补充拓展:这种描写手法叫作“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章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2.作者在文中写“千里马”与“伯乐”时,有怎样的情感脉络?
 痛惜 
祗辱于……称也
食马者……外见
 愤怒 
策之不……无马
 嘲讽 
合作探究
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3.你认为韩愈写千里马难遇伯乐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意图
情感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合作探究
4.这篇文章不长,多次翻来覆去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直称
“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
“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1
2
3
暗称
代称
合作探究
5.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和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呼唤识才的统治、呼唤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待遇的情感。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托物寓意
课堂小结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中心突出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里马的


食马者……外见
祗辱于……称也
策之不……无马
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
揭露意图
抒发情感
痛惜
嘲讽
愤怒



见《马说》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努力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并翻译本课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练习导入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3)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4)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6)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怎能。
(7)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8)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韩愈笔下的“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深层含义呢?韩愈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二、合作探究
1.再读本文,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补充拓展:这种描写手法叫作“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章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2.
作者在文中写了“千里马”与“伯乐”时,有怎样的情感脉络?
祗辱于……称也:痛惜
食马者……外见:愤怒
策之不……无马:嘲讽
3.你认为韩愈写千里马难遇伯乐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4.这篇文章不长,多次翻来覆去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名马”“马之千里者”:
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
③代称——“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5.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和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三、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呼唤识才的统治、呼唤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待遇的情感。
本文突出的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2.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板书设计
         
伯乐:   祗辱于……称也:痛惜
  
         千里马:   食马者……外见:愤怒
         食马者:   策之不……无马: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