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溶液》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溶液》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5-29 22: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单元《溶液》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泥土
C.白糖
D.植物油
2.t℃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7克x物质,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克y物质,7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9克z物质,则在t℃时x、y、z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x>y>z
B.y>z>x
C.y>x>z
D.z>y>x
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雪碧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固体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
D.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4.小明在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抽中的题目是“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他的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选择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
B.将氯化钠直接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3.0g
C.用100
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用内壁附有水珠的烧杯配制溶液
5.下表是氢氧化钠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溶剂种类
20℃的溶解度
40℃的溶解度

109g
129g
酒精
17.3g
40g
A.温度和溶剂种类对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都有影响
B.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和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都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C.40℃,40g氢氧化钠溶解在100g酒精中得到饱和溶液
D.将等质量40℃的饱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前者比后者多
6.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烧碱去除油污
B.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C.用自来水洗手
D.用汽油清洗油污
7.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8.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的“相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
B.化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相等
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9.现有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措施能使该溶液组成改变的是(

A.取出克溶液
B.加入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C.恒温蒸发掉克水
D.加入克水
10.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并进行如图2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乙>丙>甲
B.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C.t3℃,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均有溶质析出
D.图2中试管内所盛饱和溶液的溶质为对应图1溶解度曲线中的丙
1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30℃时,125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25g甲
B.升温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1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大
D.两种饱和溶液从30℃降到20℃时,甲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12.室温时将下列各物质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A.KNO3晶体
B.CO2气体
C.NaCl晶体
D.C2H5OH(酒精)
1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时,等质量的甲、乙形成饱和溶液质量:甲>乙
B.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从40℃降温至20℃时析出的晶体:甲>乙
C.20℃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40℃时,将30g的乙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可形成乙的不饱和溶液
14.在温度不变时,某物质的溶液M1经过如下变化: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M2和M3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D.将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2g
15.食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生产氯气和烧碱的重要原料。如图所示,20
℃时在混合溶液中,随着氢氧化钠含量的变化,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已知曲线上A、B、C、D四个点的坐标分别为A(0,26.5)、B(14.0,15.0)、C(18.8,11.7)、D(38.0,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有20℃时满足曲线上B点指标的溶液,可用蒸发水分降低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B.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C点处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Na+、Cl-、H2O
D.20℃时,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度为26.5g
二、填空题
16.打开可乐瓶盖时,可乐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有关;夏天池塘里的鱼总喜欢游到水面上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___有关。
17.柔之力——神奇的水溶液
水在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广泛。岩石圈约有四分之三被水覆盖,其中的某些物质被水溶解,其随水的天然循环在水圈中富集,富集后的物质可能再次沉积到岩石圈。下图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海湖区的人们有一种经验,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指纯碱,盐指氯化钠,他们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2)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但仅用物理方法从盐湖中“捞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工业上主要利用从水圈中获得的食盐来制备纯碱,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为确定某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氯化钠,在20℃时,取2.5g样品加入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3所示,则固体粉末是________。若将该溶液升温到40℃时,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18.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是_____。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它条件不变),B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现将t2℃时质量为m的A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25g水,能得到10%的溶液,则m=_____g。
19.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g/100g水。
②某温度时,6.4g硝酸钾放入1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g/100g水。
③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每种方法只改变一个量),得到三个恰好饱和的溶液A1、A2、A3,且溶液质量依次减小。
I.
请定量说明“方法一”是_____________;
II.
请在溶解度曲线图中标出表示溶液A2的点,并标注“A2”_____________;
III.
溶液A1、A2、A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20.A、B、C、D、E、F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B、C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
(1)A在D中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不同的气体。B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C和无色气体D,C和D都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B溶液中的溶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如图所示将固体E放入大烧杯中的水里,小烧杯中F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则E的化学式可能为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21.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表示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A、B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C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则(1)物质B的用途为_____;
(2)物质A转化为C的反应方程式_____;
(3)C-D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4)A、B两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
四、实验题
22.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1)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4%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可以看到两个电极上出现_____;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_____(填“正”或“负”)极,用_____验证b管中的气体。
(2)该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组成的,电解水的方程式为_____
(3)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4%(选填“<”、“=”或“>”)。
23.金属材料和制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将黄铜片(铜锌合金)与纯铜片相互刻画的实验目的是_____;
(2)铁制品易生锈,在实验室常用稀盐酸清除铁锈,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
实验Ⅰ:硫酸铝溶液和铁粉混合;
实验Ⅱ:硫酸铜溶液与铁粉混合
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Ⅰ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用文字说原因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那么,滤渣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況可能是_____;
A
Al3+
B
Al3+、Fe2+
C
Al3+、Fe3+
D
Fe2+、Cu2+
E
Al3+、Fe2+、Cu2+
五、计算题
24.硫酸铜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有催化作用。取一定质量8.5%的过氧化氢溶液
倒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15%的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g;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烧杯和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g
硫酸铜溶液的质量∕g
烧杯和烧杯中溶液的质量∕g
60
3.3
62.5
(2)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_________。
25.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B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C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t2°C时将60g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精确至0.1%
)。
(4)t1°C时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2°C时(不考虑水分蒸发),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少”)。此时,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A=B
b.
A>B
c.
A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D
6.B
7.A
8.A
9.D
10.D
11.D
12.D
13.C
14.D
15.A
16.
压强
温度
17.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夏天温度高,加快水分蒸发,氯化钠容易结晶析出。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天温度低,易结晶析出。
NaCl+NH3
+CO2+H2O=NaHCO3+NH4Cl
2
NaHCO3
Na2CO3+
CO2↑+H2O
Na2CO3
20%
18.t1℃
不变
125
19.20
64
加入15g溶质KNO3
图略,横坐标略小于50,纵坐标为80
A1>A2=A3
20.H2O2、NaOH或CaO,
21.灭火(合理即可)
置换反应
分子的构成不同
22.气泡

带火星的木条
氢元素和氧元素

23.比较硬度
Fe2O3+6HCl═2FeCl3+3H2O
Ⅰ中未反应的铁粉与实验Ⅱ中剩余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
BE
24.0.8g
20g
25.t1°C
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5
g
B饱和
33.
3%
不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