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一颗《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设计含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第一颗《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设计含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0 09: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1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汉语从古到今的演变,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主要区别能力目标:提高对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的应有能力,提高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2.认识语文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汉语从古到今的演变,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主要区别


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主要区别

学方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学生阅读书上的故事
课堂活动:古人云,今人说。
三、古代汉语的发展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深入、进步,一些新发现的元素及物质,都可以形声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比如:镭、锶等等。而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凉”“晾”“谅”和形声结构,是否在提示我们,在先前造字之初,这个“京”字,原本是读“liang”的呢!
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
古代有个叫胡曾的人,写过一首《嘲妻家人语音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却道是天‘因’。”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今汉语读音的变化,一定会觉得这个人真是鸡蛋里挑骨头。很显然,当时这个时期,这个“十”肯定不读shi,这个“针”肯定也不读zhen,“阴”肯定不读yin。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1、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文言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多音词相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形。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如;老──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纯粹。
(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单音词与多音词没有相同的语素。
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的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单纯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叠音词,如:翩翩、霏霏;
②联绵词,如:参差、惆怅(双声关系).须臾、仓皇(叠韵关系)。这些词虽然由两个字组成,词义却是由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的,不能拆开解释。
合成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联合式,如:婚姻、宾客;
②偏正式,如;天子、布衣;
③前缀后缀式·如:阿爷、率尔;
④偏义复词,如:存亡(《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指“亡”)。耳目(《笑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中的“耳目”偏指“目”)。偏义复词,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
2、词语的词义变化
汉语从古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如“天、地、人、马、牛、羊、东、南、西、北、雨、雪、风、霜”等)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如“慈、厨”等)的意义,古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阅读文言文不会造成困难。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如:社稷(国家)、崩(称天子死)、埙(古乐器)等。这部分词,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工具书就可以明白,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以上两部分词语在文言词汇总量中占少数,而大多数词语的意义古今有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指黄河。现在“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
(2)词义缩小。“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3、词语的消长变化
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1)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是文明的摇篮,中国社会的巨变要求作为文化的词汇以第一时间反映社会现实。以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典型形象的词汇:
(a)政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指导方针“和谐社会”、“小康生活”等;又有供全民贯彻的“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等。
(b)经济方面:如改革后的“经济特区”,指导性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再有以旅游业为头的“红色旅游”、“无烟工业”等,还有经济的附属词汇如
“白领、个税改革”等。
(c)文化方面: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为了适应市场而产生了词汇如“红色文化”、“素质教育”、“超级女生”等;也有外来的“拜金主义”等。
(2)网络用语方面:
网络与计算机是20世纪的象征,它代表着先进和高效,十几年时间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所以当之无愧是新词产生最多的一个领域。如“硬件、网吧、IT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数的附属词汇,共约万个。但也有一些如“PK、1314(一生一世)”等网络异化词现象。
(3)科学技术方面:
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和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是发生变化最多、周期最短的领域。为了更好满足人们的认识和交际要求,给新生事物命名非常必要,从而产生了许多新词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已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
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
汉语词汇不仅与中国本身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已被众多的外国人士接受。所以词汇与国际接轨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如新的城市名称。
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比如“买办”“土豪”“知青”“人民公社”等现在就没人用了。
4、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
(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
(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
“目”——“眼”,“口”——“嘴”,
(三)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古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夫战,勇气也。
C.荀卿,赵人。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A.“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B.“既来之,则安之”(“安”作“使……安”讲)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作“以……为美”讲)
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活”讲)
E.“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像翅膀一样”讲)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页。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同步练习
一、下面几个句子里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找出来并具体说明是哪一种活用。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④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宗元《封建论》)?
⑤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二、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①仆,不才,不佞;  ②小子,竖子;  ③孤,孤家,寡人;
④子,夫子,先生;  ⑤公,君,足下,丈,大人。
三、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加点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
①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突厥传上》)?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商鞅《商君书·农战》)
④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⑤彗星见于东方。(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⑥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⑦万乘之国
⑧否极泰来
四、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有以下几种句子格式。请思考,其中哪些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哪些现在已经消失了。
①为……
   
例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②为……所……例句:术怒攻布,为布所破。(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③……于……????例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班固《汉书·项羽传》)
④……见……???????
例句: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⑤……见……于……?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⑥……被……???????
例句:……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五、判断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①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B.①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C.①既出塞,出东道。(《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贾谊《过秦论》)
D.①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诸葛亮《出师表》)
?
六、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九》)
④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刘向《说苑·政理》)
⑤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
?
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大致说来,古汉语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使动用法(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中大部分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少量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包括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参考答案:①句中形容词“小”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意动用法。②句中名词“将”活用,是名词使动用法,“使孙膑为将”。③句中及物动词“食、见”活用,均是使动用法。④句中不及物动词“痛”活用,是使动用法。⑤句中名词“蹄”活用作动词,即“(用蹄子)踢”的意思。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中的一部分──称谓词语的差异。参考答案:①一般人自称。②称晚辈。③王侯自称。④称师辈。⑤称朋友、尊长。?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及成语里一些字的特殊读音,有的因为是古义,有的因为有活用,有的则因为是专名,所以读音比较特别,需要注意以免误读。参考答案:①可(kè)、汗(hán)、单(chán)(“可汗”是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号,“单于”是匈奴君长的称号)。②姥(mǔ)(意义:老妇)。③食(sì)(意义:供养,给……吃)。④遗(wèi)(意义:送给)。⑤见(xiàn)(意义:出现。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⑥纶(guān)(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⑦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⑧否(pǐ)(“否泰”本是《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通顺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顺叫“否”。后来把运气的好坏称为“否泰”)。?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差异。其中⑥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剩下的几种句式偶尔还可以见于书面语中。如①还见于“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构中;②可见于“为我所用”、“为人所不耻”这样的结构中;④还可以用于“见笑”这样的客套话里。而③和⑤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正确选项是A。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但从语法意义上看前一个是引出施事(表示领率),后一个是引出工具。B项中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都是“正好、恰巧”。C项中“既”都表示“已经”、“……之后”。D项中的“无”是连词,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要求比前面的题目灵活一些,重点是要对句式、关键词语把握准确。参考答案:①中“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李将军之谓”是用“之”提宾的倒装句,即“谓李将军”。理解了这两处大致就能翻译正确:“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②句中“及”、“尽”两词,意思是“到……时”、“竭尽”,翻译:“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③句“今”要理解为“现在”,“西”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伐”是“夸耀”,翻译:“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④句中“使”要理解为“假使”,并且要知道“安”引导一个反问句:“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⑤句中“就”是“到”的意思,翻译:“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人们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