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选科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选科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0 09:36:46

文档简介

2020年衡阳市新高考选科高一摸底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C“只要……就……”错误,表意过于绝对
2.C没有对比论证
3.B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
错误。没有使用排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2分)(“预示着未来社会里老人将完全由智能机器人陪伴终老的趋势”在原文找
不到依据。)
5.①情节上,“儿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的内容都围绕儿女对母亲的不同对待方式
展开,结构清晰;②形象上:小说刻画的主要对象是机器人小儿子,以“儿女”为题,把
机器人比作老太太的儿子,突出机器人火热的孝心,同时也反衬出老太太亲生儿女的冷漠
③主题上:题目是“儿女”,但亲生儿女在赡养母亲上竟比不上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人,
展示了现代社会“老难有依”的现象,引入深思,警醒天下儿女对父母最好的爱是陪伴,
揭示文章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6.小说故事新颖、构思巧妙: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为什么只有小儿子寸步不离无微
不至地照顾老人”“小儿子为什么能把老人照料得如此妥帖”“老人为何要刁难挖苦小儿
子”,悬念的设置激活了读者的期待心理,引人入胜。②前后对比,彰显主题:机器人儿
子对老太太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亲生儿女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③
善用补叙,情节完整:文章补充介绍了大儿子和女儿的情况,突出了只有小儿子照顾老人
的原因,与前文的情节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故事叙述产生波澜。④结尾意料之外情
理之中:揭开机器人小儿子出现的谜底,情节突转,出人意料又让人恍然大悟,震撼人心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7.B(2分)(A项有一处错误,“深耕易耨”是两个偏正式动词联合而成的成语,不可从
中断开。深,深入地,易,副词,《经义述闻》说到:“易者,疾也,速也”。耨,除草。
易耨,早除草,及时除草。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将“深耕易耨”从“易”字处断开
是将“入以事其父兄”从“入”字处断开。“入以事其父兄”与“出以事其长上”结构一
致。D项有一处错误,将“入以事其父兄”从“入”字处断开。)
8.B(2分)(“古代“豚”指小猪,“彘”指成年猪。)
9.D(2分)孟子对梁惠王并没有“直接谴责”,“东征西战,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
百姓痛苦不堪的恶劣行径”是用以说明秦楚两国不施仁政的结果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
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5分,“谨”“庠序”“申”“颁”、状语后置为记分点)
(2)这样做却不能称王的,是没有的事。(3分,“然而”“王”宾语前置为记分点)
附:参考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的强大,当时天下是没有别的国家能够赶得上的,这
点,您自然很清楚。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孩子都牺牲了;西边
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到楚国的侮辱(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我为这些
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的战死者报仇雪恨,您说我要怎样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何况晋国是个大国
呢?)您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百姓能够深耕细作,及时除草;
还使身强力壮的人在闲暇时间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020年衡阳市新高考选科高一摸底考试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卷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次、姓名、推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
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黑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
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遜流;是心急如火,投杌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
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
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現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
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罪,清
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符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
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
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
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
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
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一一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
技术的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围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哲而
不稳因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诬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
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杜会的喧露,拒绝外来的诱感,祛
洮高中语文试卷第1页(共8
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露
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
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刷本
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
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
f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要结果,而不要
过程。
C.只要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就会使社会中各个行业的人变得急于求成,最终导致
他们大事难成
D.一些地方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相关部门一心求快而忽
祝了细节和质量。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
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如第三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
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的人,新颖生动,说
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揭示了浮躁之风盛
D.文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
们应在喧器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这种追求和欲望变得更
大、更多、更急切,就会行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排比,如第四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翘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
及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民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
费高中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