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第二中学共享教案
学科
化学
单元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授课时间
课题
元素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并能从元素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3.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4.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元素名称和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教学重难点
建立科学的元素观念,初步建立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投影】氢这类原子常见的几种微粒存在形式【提出问题】1.“一类原子”应由原子结构中的哪部分决定?2.请试着描述一下什么是元素。二.明确目标三.新课学习:(一)元素与元素符号【分析思考】质子数相同,都是1,这“一类原子”页称为氢元素。【氧元素家族】我是一个原子,质子数是8,中子数是8,我属于氧元素。我也是一个原子,质子数是8,中子数是9,我能加入吗?氧原子结构示意图,我能加入吗?【学生回答】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都属于同一种元素。【归纳概念】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以致用】下列对氢气(H2)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A.一个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B.氢气由氢分子构成C.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D.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E.氢气由两个氢元素组成F.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注意】1.区别: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2.适用范围: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描述分子由原子构成或某些物质由原子构成3.联系: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个数也不变。【投影】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食品,指出涉及到的名称一般是指的元素。【教师引导】元素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地壳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60第3自然段。【投影】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图【注意】按质量计算,不是体积计算。【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60最后一段和P61,认识常见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考考脑力,看看两分钟内能记住多少),了解化学元素汉语名称的由来。【分析思考】①元素符号书写有什么特点?②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③元素可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①写法:一大二小②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元素(钅及汞),非金属元素(石、氵、气)【举例】“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一个氢原子;“1H”只能表示一个氢原子。注意:元素符号左边有数字,只能表示微观意义,表示几个该原子。【教师引导】列举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化合物概念。(二)元素周期表简介【游戏导入】把杂乱无章的扑克牌整理好,交流整理思路。【自读材料】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门杰列夫能排出第1张元素周期表,而之前那些科学家却与之失之交臂?【小组活动】①整理1~18号元素,交流讨论排列规律。②观察元素周期表:能发现哪些规律元素?有何内在联系?怎样理解周期族?【教师引导】如何从整体到局部解读表格【交流共享】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横行,18个纵行):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3.每周期从金属元素到非金属元素过度。4.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5.同一周期的电子层数相同,元素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同一族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族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点拨】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探索未知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之一。(2)它为发现新的元素和化合物、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为我们深入学习和掌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理论指导。【学生活动】自读课本第64页的《活动天地》了解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的精神。【归纳提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达标反馈:见学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元素(一)元素与元素符号1.元素概念,分类2.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3.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其意义4.单质,化合物(二)元素周期表简介1.元素周期表的内容:7个周期,16个族2.每一个小格的内容: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3.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作业设计
1.完成对本节知识的梳理;2.完成同步训练第二节;3.记忆1-20号元素的符号,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