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件(5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修四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件(5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31 07:14:41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学科
历史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二年级
教材
书名:《历史选修4》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日期:2007年3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秦始皇的暴政,了解秦朝崩溃的原因,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封面,教师介绍学习历史人物的目的。
通过对教材整体介绍,认识学习历史人物的意义。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的条件
展示秦王嬴政简要生平,及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的客观条件。
秦统一的客观条件:
(1)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出示史料,引导学生结合秦统一进程的分析,思考秦统一的主观条件。
材料1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2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秦王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3
(魏)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谋。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统一的主观条件:
(3)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进程
出示秦统一的过程表格
公元前230年
先灭弱韩
公元前228年
离间灭赵
公元前225年
水灌灭魏
公元前223年
王翦灭楚
公元前222年
北灭燕国
公元前221年
完胜灭齐
教师引导:秦王嬴政采用正确的策略,推进了统一六国的进程,充分体现他的雄才大略。
通过分析秦朝完成统一的条件,认识秦朝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通过研习史实,理解秦能够完成统一的重要条件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国强兵、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而嬴政的雄才大略也是重要条件。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出示三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分析郡县制的作用。
材料1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控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出示三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怎样的作用。
材料1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廿(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秦铜权铭文
材料3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单位),为上币;铜钱识(标记)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学法指导: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运用二重证据法,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是史料实证的重要方法。
3.统一车轨,修筑水陆交通
出示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统一车轨,修筑水陆交通的作用。
材料1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
材料2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
4.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出示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六国后扩大的疆域是哪些地区,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认识秦朝疆域四至,理解秦始皇开疆拓土的重要意义。
材料1
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岭南少数民族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秦朝疆域图
秦始皇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政治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重要方法,学会通过正确解读史料,得出正确历史解释的方法。
学会运用二重证据法,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初步掌握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互证的方法,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研习史料,形成对水陆交通直观认识,培养时空观念,理解交通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秦朝疆域范围,将秦朝定位在特定的空间框架下,提高运用历史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通过了解焚书坑儒,引导学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恶劣影响。
2.修建长城
出示两则史料,引导学生认识修建长城的巨大工程,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而雄伟的长城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材料1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2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
——秦朝民歌
3.大兴土木
出示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1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运输)。蜀、荆地材皆至。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
秦朝徭役非常繁重,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2000多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又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200万人。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通过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史实和影响,认识秦始皇暴政导致秦的最终灭亡。
通过了解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主要史实,理解历史事物的两面性,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通过了解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史实,理解秦始皇暴政导致秦的最终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展示三则文献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结构,对秦始皇进行客观的评价。
材料1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攻胡。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
——【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
材料2
秦始皇曾以其雄才大略,建立了地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曾采取过许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使秦王朝呈现出繁荣富强的景象。秦始皇是开创了一代新制度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
——邱树森《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3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旳杰出旳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旳暴君。他旳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旳罪恶是深重旳,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旳历史功绩。
——林剑鸣《秦史稿》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应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评价人物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多角度,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评价表述要逻辑清晰,
本课知识总结(板书)。
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共59张PPT)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高二年级
历史
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
公元前246年
继承秦国王位
公元前238年
开始亲理朝政
公元前221年
完成统一
公元前259年
生于赵国邯郸
思考:为什么秦能够最终实现统一?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的条件
战国时期
政治:
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局部统一,各国变法
经济:
铁器牛耕推广,各地域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
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传统文化体系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的条件
(1)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当是时也(秦孝公之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汉】贾谊《过秦论》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的条件
(3)秦国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1)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的条件
(3)秦国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1)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思考: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秦王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魏)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谋。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的条件
2.统一的进程
先弱后强
先近后远
秦统一形势图
公元前230年
先灭弱韩
公元前228年
离间灭赵
公元前225年
水灌灭魏
公元前223年
王翦灭楚
公元前222年
北灭燕国
公元前221年
完胜灭齐
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汉】许慎《说文解字》
思考:秦统一后面临哪些问题?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独尊
(秦)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相
御史
大夫
太尉
奉常
掌皇室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皇宫宫殿门户
卫尉
掌皇宫门卫屯兵
太仆
掌皇帝车马
宗正
掌皇族和外戚事务
少府
掌国家山海池泽之税
廷尉
掌国家刑辟
典客
掌国家归义蛮夷
治粟内史
掌国家谷货
皇帝
丞相
御史
大夫
太尉
奉常
掌皇室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皇宫宫殿门户
卫尉
掌皇宫门卫屯兵
太仆
掌皇帝车马
宗正
掌皇族和外戚事务
少府
掌国家山海池泽之税
廷尉
掌国家刑辟
典客
掌国家归义蛮夷
治粟内史
掌国家谷货
维护皇权至上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
(3)郡县制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四十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秦朝形势图
思考:郡县制的推行能否巩固国家统一?
郡守是郡最高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设置乡、里基层行政机构。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里有里正。
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避免国家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巩固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能起到什么作用?
2.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小篆体十二字砖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秦小篆体十二字砖
思考:文字的统一有怎样的意义?
有利于国家政教的推行,各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秦铜权
(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尺。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廿(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秦铜权铭文
思考:通过对比两则史料,你有什么发现?
秦铜权
廿(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秦铜权铭文
二重证据法
史料实证
(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尺。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半两”钱母范
和秦“半两”钱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单位),为上币;铜钱识(标记)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思考:度量衡和货币的统一有怎样的意义?
有利于国家实行统一的赋税征收、财政管理,便于经济贸易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车轨,修筑水陆交通
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
思考:秦朝修筑水陆交通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政令推行、政情沟通
调动军队、运输物资
经济往来、货物流通
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车轨,修筑水陆交通
4.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岭南少数民族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秦统一六国后扩大的疆域是哪些地区?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
秦始皇北击匈奴,征服百越后,使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思考: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
统一文字
交通
统一车轨
修筑水陆交通
军事
北击匈奴、南服百越
秦始皇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政治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
统一文字
交通
统一车轨
修筑水陆交通
军事
北击匈奴、南服百越
三、秦始皇的暴政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秦始皇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又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名儒士活埋。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修建长城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
——秦朝民歌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修建长城
3.大兴土木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运输)。蜀、荆地材皆至。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徭役非常繁重,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2000多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又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200万人。
——人教版选修4《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思考: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措施产生哪些消极影响?
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
公元前246年
继承秦国王位
公元前238年
开始亲理朝政
公元前221年
完成统一
公元前259年
生于赵国邯郸
公元前210年
第四次巡行途中病逝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攻胡。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
——【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
四、评价秦始皇
四、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曾以其雄才大略,建立了地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曾采取过许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使秦王朝呈现出繁荣富强的景象。秦始皇是开创了一代新制度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
——邱树森《新编中国通史》
四、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林剑鸣《秦史稿》
观点明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客观
史实充分:多角度
逻辑清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观点明确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辩证、客观
史实充分
多角度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的条件
2.统一的进程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3.统一车轨,修筑水陆交通
4.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修建长城
3.大兴土木
秦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秦始皇雄才大略
有利于巩固秦朝政治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逻辑清晰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一、秦统一六国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三、秦始皇的暴政
四、评价秦始皇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