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四课时的内容。在已知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基础上,继续探究空气是否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前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再通过一组实验:分别把套有气球的集气瓶先后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气球在热水中会鼓起来,在冷水中会瘪下去。继而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中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
“热胀冷缩”这个概念学生在前面一课时已有接触,生活中有关热胀冷缩的应用也处处可见,所以这节课我从生活常识引入话题,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喜欢动手实验,乐于观察发现,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充满好奇,有探究的欲望。孩子们都知道如何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但却说不清原因,这本身让学生具有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就能更加清楚的了解有关空气的热胀冷缩的一些科学概念。通过已知的信息带动未知的科学探究,课堂组织就轻松得多。
教学目标
:
1、知道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空气受冷体积会缩小;
2、知道踩瘪了的乒乓球用开水烫一烫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气体受热膨胀;
3、会在小组中进行观察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
4、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游戏,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
5、能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6、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实验中体会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知道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空气受冷体积会缩小。
2、难点: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游戏,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一大瓶开水,一个空塑料烧杯,气球若干,两个个乒乓球(瘪了的和瘪了并且破了一个小洞)
小组准备:(5个小组)每小组:一个空的塑料烧杯,一个盛有冷水的烧杯,一个集气瓶,一个气球。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
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现象,应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2、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关热胀冷缩的话题。
2、结合实际,激发探究欲望
1、(拿出一个瘪的乒乓球)谁能有办法让乒乓球恢复原样?
2、请同学上台演示。
3、引导:为什么瘪了的乒乓球放到开水中烫一烫会恢复原样?(小组讨论)你认为应用了什么科学原理?
3、分组实验,探究验证
1、引导:空气到底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验证.
2、介绍实验仪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看到这些实验器材,准备如何组织实验?(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引:如果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5、小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6、各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4、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引:这组实验只能说明空气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还不能说明乒乓球恢复原样是因为空气的热胀冷缩。谁能说说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乒乓球对比试验)
2、(拿出一个同样瘪了的乒乓球,但在乒乓球上钻了个小洞)提问:如果你们的猜测成立,那么有个小洞的瘪球,我们把它放到热水中,会是什么情况呢?
(1)集体讨论交流
(2)学生上台验证
(3)得出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测。
五、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夏天,给自行车打气时,要注意(
)
A、
打足气
B、
不能打得太足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
)
A、液体的热胀冷缩
B、气体的热胀冷缩
3、瓶装罐头买回家,盖子很难打开,如何轻松的打开瓶盖(
)
A、把瓶子放到热水里泡一会
B、把瓶子放到冷水中浸一会
6、集体游戏,科学解释物质热胀冷缩现象。
七、课后实践活动:
1、调查:我们生活中运用了空气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有哪些?
2、交流讨论:空气和水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和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8、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微粒运动
受热
体积膨胀
空气
受冷
体积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