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2)掌握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酸与碱的反应现象,得出中和反应中酸碱性变化。
(2)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初步学会用图表、化学语言来表述有关化学反应的信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2)通过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绘制思维导图,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手段
实验手段、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物投影仪、音乐、图片等)。
通过动画引入课题,创设视觉情境,引起学生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就如何消除胃酸过多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胃药广告的视频,使学生了解胃药的药理作用,从而体现学习化学的生活化和趣味化。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及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小组思考、讨论、合作和交流完成酸和碱反应的活动探究,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学生视觉素养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实验探究
【投影】1展示动画图片【投影】2胃药广告视频.flv
观看视频、图片,积极思考交流讨论。【生】胃药的药理作用应该是胃药成分里的碱和过多胃酸发生化学反应。根据广告提供的视觉信息和生活经验,学生大胆给出猜想。小组讨论实验,讨论积极,学生能够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同桌合作完成该实验,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具体实验,有的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根据数据绘制图表。
创设视觉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课题。化学实验蕴含着丰富的视觉
信息,通过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加强感性认识,有效地培养学生视觉感知能力和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将结果通过绘制图表进行表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视觉表达能力。利用数型结合思想,让学生在“做”中体会选择数据处理方法的重要意义。
建立假设
【师】酸和碱能否真的发生化学反应呢?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投影】3展示实验方案
方案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再滴加稀盐酸
,看石蕊试液呈现什么颜色?
方案2: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稀盐酸
,看酚酞试液呈现什么颜色?
方案3:可通过分别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反应后溶液的PH值来判断。
进行实验【投影】4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
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提供课本P124(活动天地: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4表中数据,
指导学生运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曲线、分析结果。将学生绘制的图像进行展示。【师生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微观展示
【投影】5观看视频资料【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吗?【师】点评部分学生的书写情况。给出胃乐胶囊说明书,让学生写出机理里设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视频重放】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生成物微粒的个数比进行分析,强调中和反应实质是一个H+和一个OH-
生成一个H2O。引导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可以从这方面下手。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学生板书】【生】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少同学不会配平该化学反应方程式。【生】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Na+
、Cl-
反应前后没有变,H+和OH-结合生成好H2O。【学生板书】
通过视频资料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克服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观察,知识抽象难理解的难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视觉解读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不角度看问题各有所得。
概念的提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两个化学反应,看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点。【讲解】我们把NaCl和AlCl3这类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和酸根
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请同学们总结下上面两个反应的共同点。
【生】反应物都是酸和碱,生成物都有水生成。【生】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通过观察两个方程式的相同点,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视觉感知能力。
生活知识链接
【师】中和反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根据你们的调查资料和生活经验同学间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小组学生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学生比较兴奋,交流激烈,激发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师】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节内容进行梳理。
【投影】6选取部分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表达能力。
总结
【师】借助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总结这节内容。【生】总结本节内容的同时完善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自觉使用可视化工具辅助学习,提高学生视觉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