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02 21:36:00

内容文字预览

16 心中的丰碑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感知人物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她就是霞蔚长空警魂不朽的任长霞。
 2.简介任长霞。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在她任局长前协助破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被誉为警界“女警神”。2001年调任公安局局长,成为河南省公安系统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公安局长。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因受重伤随即被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经过4个小时紧急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0岁。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汇报:
A、读准生字词。
B、理解词语:
呜咽:伤心哽泣的声音。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噩耗:令人吃惊的不幸的消息。
萦绕:萦回环绕。
C、学习生字
 3.齐读课文:课文写了任长霞几件事。
A、她铲除恶势力,又带领民警帮助恶势力迫害的冯大爹收割麦子。
B、韩大妈的女儿被人杀害了,她将躲藏11年的凶手捉拿归案,并像闺女一样照顾韩大妈的生活。
C、收养孤女春雨,像妈妈一样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
 4.自读课文,再次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任长霞的光辉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读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丰碑”
 1.再次了解课题:心中的丰碑。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2.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觉得任长霞是一座“丰碑”?
A、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任长霞的各种称呼,说说看到这些称呼你感受到什么?
 (“门神”、“福字”说明任长霞像门神一样保护着老百姓的安全,关心帮助老百姓,为民造福。“亲闺女”:说明任长霞像韩大妈的勤闺女一样帮助他们做农活,她是百姓的好女儿。“任妈妈”:说明任长霞像亲妈妈一样照顾着她的学习和生活,她是百姓的好父母官。
 老百姓给任长霞的这系列称呼,说明她是人民的好公仆,是人民心中的“丰碑”。
B、自由读文,找出课文中描绘人们悼念任长霞的三幅画面,以及三个群众悼念任长霞的特写镜头,想想表达了人们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悼念画面:“吊唁的队伍,排出一条近三公里的蜿蜒长龙……”“登封万人空巷,近20万群众守候在灵车将要经过的路上……”“鲜花簇拥下的一副挽幛特别醒目”)
 表达了人们对任长霞的尊敬、敬佩、怀念、不舍、热爱。
 特写镜头:冯大爹痛苦不已……,韩大妈说……,孤女春雨在悼文中写道……,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们的感情。)
C、出示句子,师范读后,学生谈谈对句子的体会。
 人们把泪洒给你,把心掏给你,我们的好局长啊!
 人们用口为你铸碑,用心为你竖碑,百姓的好女儿啊!
 你没有离去,你在我们心中永生,人民的好公仆啊!
 嵩山常在,颍水在流,万里长天,铺满了永不退色的红霞。
D、学生读使自己感动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以“心中的丰碑”为题。
三、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话想对任长霞说?
四、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17 袁隆平访谈录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感知袁隆平探索的艰辛,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3.学会采访,试着进行采访。
教学重难点 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思考:
A、从题材上看,本文有什么特点?
B、主持人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
C、我们通过阅读作者的采访,有些什么样的感悟?
 3.分组交流
 4.全班交流
A、文章是访谈录,记录了采访的过程。是以主持人提问,被采访者回答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
B、主持人从5各方面进行的采访:
(1)“是什么促使你从事这项研究?”--科学研究的动机。
(2)“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3)“你觉得,这个电视剧里的袁隆平是您吗?”--科学家的真实
(4)“除了能吃苦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的特色
(5)“您能说说自己取得成功的经验吗?”--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科研经验
C、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感悟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壮志。
三、拓展延伸
 1.小结采访的形式和方法
 2.尝试采访
四、小结
五、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18红虾
课时目标:
   1、感知画家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感受凡·高的高尚情怀。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画的家伟大与平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凡·高
   1、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请大家欣赏。
   2、小小拍卖会:出示《红虾》图,拍卖,激发对《红虾》图的兴趣。
     引出课题《红虾》。板书课题。
   3、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
     简介凡·高。
  二、品读课文
  (一)感悟凡·高生活的贫困无助
   1、凡·高的一幅画就拍卖了数千法郎,你认为凡·高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生自由说)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凡·高生活现状的段落,用波浪线标出来,一边读一边想,凡·高过着怎样的生活。
   3、自由说你是从哪一段知道凡·高生活的贫困无助的。
   4、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描写凡·高生活现状的段落,体会凡·高当时的困境。
   5、指导读凡·高的信,自由说你对他有一种怎样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同情。
   6、抓住“勉强”一词,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这五个法郎来之不易。
   7、出示“他紧紧地攥着这五个法郎,赶忙离开了小画铺”,比较句子,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这五个法郎对凡·高的重要性。
  (二)品读6-8自然段,感受凡·高的高尚品格。
   1、假如你是当时的凡·高,你会用这五个法郎做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凡·高用这五个法郎做了什么呢?哪些句子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3、生自由说。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凡·高的高尚伟大。
    A、出示“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全部送给了……的小女孩”,指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B、联系全文说说画家“完全忘记了”一些什么?
   4、感情朗读“他觉得自己所给予……风雪之中”
   5、你觉得凡·高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品读9-12自然段,再次感受凡·高的作品的珍贵和人格的高尚伟大。
   1、师配乐深情朗读:四年后,凡·高—这位尝尽了世间炎凉和人生孤独贫困的艺术家……却成了我们整个世界仰之弥高的珍品。
   2、出示:这幅小小的静物画上,几只红虾显得分外诱人。
     作者为什么说几只红虾显得分外诱人?
     A、引导学生从画面观察红虾。
     B、联系课文内容探究,作者仅仅是说几只红虾显得分外诱人吗?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写一写你最想对凡·高说的话。
   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一步感悟凡·高精神的伟大。
  三、作业布置
    查资料,阅读有关凡·高生平的故事,看看他还有哪些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板书设计:
                凡·高     小女孩
             (贫困无助)(心形图)(饥寒交迫)
                 (善良;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19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课时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
     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伟大。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板书设计
           19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研究  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  有礼貌
          谦虚好学
          第一次   撞(相撞)
          第二次   遇(相遇)
          第三次   等待(相邀)
                   相处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习作 5 写熟悉的一个人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他的一两件事。2.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3.自拟题目。
教学重难点 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1.从复习课文入手: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任长霞、袁隆平、凡高、爱因斯坦,他们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一想到这些人物,你就想起了关于他们的哪些事情?2.交流后小结:这些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品质上与众不同,才使人难以忘记,而这些性格特点又总是通过一些事情变现出来的。能透过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内心,那是很了不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练这样的本领。二、选定“熟悉”的人。与这个人打过叫道,共同做过或经历过一些事情。不仅有直接的了解还有部分的简介了解。1.学生选定一个熟悉的人,回忆有关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对他的性格特点用一个到两个词语进行概括。2.交流:用一件事情来说明他的性格品质特点。要求:事情要典型。3.指导学生用多件事来写人物。注意:几件事不能互相矛盾。两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4.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人物。A、同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比。21世纪教育网B、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比,突出品质。C、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人。5.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变现。三、草拟片段: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四、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语文活动5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品读描写的精彩之处。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朗读、品评短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1.出示我会读:学生自读,感悟。全班展示。2.我会评:A、学生默读后,说说这个铁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B、学生品读,评一评文章。二、学习“百宝箱“1.出示名人名句。21世纪教育网2.学生自读谈谈理解体会。3.抄一抄。4.背诵。三、“大舞台“讲故事比赛。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0.小丑的眼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丑为失明小姑娘表演后的激动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小丑表演的视频课件。假如是一位盲人,试想一下,他能欣赏到小丑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死发生在小丑和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3.学习生字,排除生字词。三、整体感知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划分文章段落,小丑表演了几次,每次结果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1-11)小丑的表演没有赢得小姑娘的笑声,原来她是个盲孩子,于是小丑决定去她家单独为她表演。第二部分(12-30)在小姑娘的家中,经过小丑的不懈努力和耐心表演,小女孩终于笑了。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合并段意法)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2.感受小丑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小丑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自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小丑的形象。(伟大、有爱心、有耐心、不畏缩。)2.找出课文中描写小丑的句子,感受其伟大。(课件)3.小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小丑这样做是为了打开小姑娘的心灵之门。从句子中感受到小丑的伟大,因为他有爱心、有耐心、不退缩,所以成功地让小姑娘感受到了爱。4.找出或自己概括描写小姑娘情绪变化的词语。没有笑——友好——激动——高兴得拍起手来——焦急等待——激动得结结巴巴——面容仍然呆滞不变——呼吸急促起来嘴巴也张开了——哧哧地笑起来,笑得短促而轻柔——开始欢笑了——兴奋地喊——笑得气喘吁吁。5.从小女孩的情绪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姑娘笑得那么欢,为什么小丑却哭了?(小姑娘“看”懂了小丑的表演,因而她很快乐。小丑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堂一个盲孩子获得了痛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他为此十分激动,也十分高兴,所以哭了。)6.找出文章中描写小女孩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句子,体会其作用。(侧面烘托)7.课文中有几处看似矛盾的语句,找一找,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如:(1)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小丑啊!小丑扮演的是滑稽的丑角,可是小丑打开了小姑娘的心灵之门,小丑有美丽的心灵,所以是世界上最美的小丑。(2)他们笑得那么开心,以至泪水蒙住了视线。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盲女孩:始终不笑——仍然呆滞不变——开始笑了——大笑起来——笑得气喘吁吁 伟大的小丑:打开心灵之门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1 感激
课型
    精讲课文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共创情境。
    关于感激。课前你找到了哪些文学资料?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词语、名言、故事、诗歌、演讲稿、散文等资料。学生自由回答。
   3.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与身边的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激身边的人,因为是他们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本课就是一个关于感激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因什么而感激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谈话质疑,激趣导读。“感激”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请你走进课文和小作者“我”一起去看一看吧!
   2.画出生字、生词,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思考课题含义。
   3.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4.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顺势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
    汇报心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课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有些可以通过找近义词来理解词意。。
    (2)有的词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意。
    (3)小结:我们以后在课内外阅读时,要能随时运用这些理解词意的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朗读比赛。
    (1)组内竞赛。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分别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推出组代表参加总决赛。
    (2)总决赛。请几组朗诵较好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2.按顺序给课文分段,初步了解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一天,下大雪,我不好意思搭乘别人的便车,只好乘公共汽车。
    第二部分:三周后的一天,我请“爱丽丝奶奶”就是格林夫人开车送我去学校,我很感激她。
    第三部分:又是一天,我知道“爱丽丝奶奶”就是格林夫人后,觉得自己是不可饶恕的,但是格林夫人却亲自来感激我。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文中有关感激的地方做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说说。
   2.这节课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和大家交流?学生自由回答。
  二、第一个问题:找出描述“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内心变化。
    自由读第1至3自然段,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一天天气怎么样?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教师适时演示课件,出示描述心理活动的语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用祖母为我织的蓝围巾把脖子围紧,耳边似乎响起了她的声音:“你为什么不看看是否能搭个便车呢 ”
    “一千个反对的理由跳进我的脑海:我不认识我的邻居,我觉得请人帮忙很可笑。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我敲开别人家的门。”
  三、第二个问题:找出描写我感激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激之情
   1.分别画出描述我和“爱丽丝奶奶”动作、表情的语句。组织提问讨论。
    (1)在第5自然段里,当我推开公寓楼门时发生了什么事?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讲解讨论
      看到她手里拿着一串钥匙,我想到了什么?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
   2.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绝望战胜自傲”的具体含义。
   3.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谁能补充说说这些省略了的话
   4.分角色读第6——11自然段,然后重点讨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来理解)。
    (1)我因为什么而感到很窘?
    (2)从“她温和的语调让我很快平静下来”一句中,想象“爱丽丝奶奶”一路上跟我说了一些什么话。
    (3)我感激“爱丽丝奶奶”的什么?
      小结:我感激“爱丽丝奶奶”,她使我想起了我的奶奶,使我按时赶到了学校,使我顺利参加了期终考试,更使我以后能够轻松地请求别人的帮忙,和不再过分自傲。
  四、第三个问题:找出爱丽丝奶奶的话,体会爱丽丝奶奶的感激之情。
   1.自由地轻声读第12——15自然段。
   2.教师演示课件,出示描述心理活动的语段3。
    格林夫人——那个患了癌症的女士!“爱丽丝奶奶”是格林夫人!我站在楼梯上几乎说不出话来,我所做的事情简直是不可饶恕:我居然要一个癌症病人冒着暴风雪送我去学校!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家里走去,我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
    (1)“爱丽丝奶奶”其实是个什么人?(其实是个癌症病人)
    (2)一个人患了癌症,意味着什么?那么,对待癌症病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3)但当时的“我”却是怎么做的?(要一个癌症病人冒着暴风雪送我去学校)
    (4)此时的“我”内心是怎样的?(非常懊悔,简直不可饶恕)
   3.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第14到15自然段。
    (1)有表情的朗读14、15自然段,讨论:“有人敲我的门”这句话的后面,为什么要加破折号?
    (2)格林夫人来看我,她会说些什么?课件出示重点语段4,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格林夫人美好的心灵。请听老师动情的朗读格林夫人说的话;请同学自由读这句话;请全体女同学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请同学单独朗读这句话。
    (3)组织讨论:格林夫人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邻居怎样关心她?
    (4)重点品读画线的语句:我不是不想感激,而是没有机会。这是个双重否定句,谁能改成肯定句?格林夫人想感激谁?感激他们什么?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感激?如果你心中特别想感激一个人,却没有机会,你会怎样?
    (5)“然后,你走了过来”课文写到这,戛然而止,但格林夫人的话并没有说完,谁能把她的话补充说完?
      我是多么高兴啊!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机会,我非常感激你,感激你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感激你给予了我回报邻居们的机会,使我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五、阅读小结:
    我们的感激
    文章让我们懂得了“感激”的两种含义:因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感激,更因帮助别人得到快乐而感激。让我们每个人都感激别人,同时得到别人的感激吧!
  六、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1.回忆生活中让你感激的人和事,跟大家交流。
   2.写一篇心得体会,交流欣赏。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2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4.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谈体会
    一次空难,一对父母将自己的双臂张开,把孩子护在身体之下,结果父母双亡,而孩子安然无恙。
   2.揭示课题
    人有此情,动物也有此情,今天我们将去感受动物母性的伟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故事大意。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教师配乐读两篇短文中的精彩感人语段。
    《母牛》:“牛的主人寻来了……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雕像》:“原来,慈爱的鸟妈妈本能地知道……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保护伞。”
   4.男女生读这些句子。
   5.齐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
   6.两篇短文相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学习《母牛》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母牛在你心中的形象。
   3.说说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母牛的形象的。
   4.画出文中描写母牛拦路索水的情形的句子。
    (1)“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也不肯挪动半步。”
    (2)“双方依然僵持着。”
    (3)“可老牛不为所动。”
    (4)“老牛的凄厉哞叫……显得分外悲壮。”
   5.老牛得到水后又是怎样的情形?
    (1)“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
    (2)“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眼中的泪水。”
    (3)“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地往回走。”
   6.文章除了对老牛进行了直接描写外,还有一些侧面描写表现母牛的倔强,找出相关句子。
    (人们前后的表现。)
   7.母牛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倔强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的表现?
  四、小节
    课文是通过叙述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啦展现母牛的母爱的。
  板书设计    
拦路索水
          仰天长哞    伟大的母性
          看小牛喝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快速读文,了解内容
   1.找出课文中让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它微微张开焦枯的翅膀,像一尊雕像。”
    “护林员感到有些惊奇……却没有烧伤的痕迹。”
    “当火苗窜上来灼伤它的身体时……保护着翅膀低下的孩子们。”
   2.从句子中感受到鸟妈妈怎样的形象?
   3.是什么力量让鸟妈妈这样勇敢,不怕牺牲?
  二、体会两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
    《母牛》一文是按故事情节的推进来叙述的。拦路索水——小牛喝水——牛往回走。
    《雕像》一文先设置悬念——母鸟死了,而雏鸟却没有烧伤的痕迹,然后解释悬念——母鸟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保护伞。
  三、两文给我们的启示
    动物也有浓浓的亲情,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微微张开
       鸟妈妈  勇敢  坚定  匍匐
            一动不动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习作 6 缩写《小丑的眼泪》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缩写。2.缩写课文《小丑的眼泪》,字数不超过400字。
教学重难点 不改变原文的主要意思,抓住课文的主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二、明确写作内容1.缩写《小丑的眼泪》,不超过400字。2.不改变原文的意思,语言简洁、明了。三、复习课文,确定重点1.按课文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主要内容起因:无法欣赏小丑表演的盲女孩引起小丑的同情。经过:小丑到女孩家中为女孩表演。结果:小女孩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小丑流下了眼泪。2.确定缩写的主干小丑为小女孩单独表演并成功是主干,跑马道上,小丑的表演情节是枝节。3.提出缩写要求。4.教给缩写方法:并、删、改、换、留等。四、试写初稿。五、誊写教学反思:
语文活动6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积累词语,读、背、理解、积累诗句。2.回顾、交流学习方法,大胆质疑。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诗句,学习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我会写 1.学生读题目中的词语,了解题目意思。 2.将课前积累的词语写下来。3.交流所写词语。4.鼓励学生课外摘抄好词语。二、我会学1.读提示,明确任务2.掌握质疑的方法(1)从课题上质疑;(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4)从矛盾之处质疑;(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三、百宝箱21世纪教育网1.学生读诗句,感悟理解。2.班内交流3.熟读古诗。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3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夏日绝句》,背诵并默写。
   2.理解《夏日绝句》的内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2.师导入: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flash)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拔山盖世: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勇猛,无人能比。【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4.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5.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6.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四、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离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漓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年。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引导: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当时有的是时间逃生,可他却选择了死,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在敌人的刀下偷生。
    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老师突然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不能)为什么?
    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2.说说诗句的意思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六、作业
  作业布置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写生字“祭”。
   2.背诵、默写《示儿》。
   3.理解,《示儿》的内容,感悟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读题
   2.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3.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课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4.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a.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b.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c.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d.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出示材料: 【当时社会现实】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课件)出示下列材料: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 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四、拓展延伸,情感内化21世纪教育网
   1.师述: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4 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__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带回好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保全性命。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丢失马、儿子摔断腿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带回好马、保全性命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相关句子
   4.师生对读,把其他人的惋惜、难过、伤心、患得患失与塞翁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用朗读进行对比,同时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5.读得真不错!那你能把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用古文讲给大家听吗?
  三、感受意蕴,品味特质。
   1.我们从塞翁看待祸事、福事的态度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老师在福祸间划上箭头,想一想这两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可能回答:(1)事物发展变化着的。
    (2)福祸是会转换的,祸福相依,我们遇到福事不能高兴得得意忘形,遇到祸事不能悲观失望,垂头丧气。
    (3)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祸事就不能变成福事;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福事也就不会变成祸事;如果胡人不大举入侵,塞翁之子跛脚也就不会变成福事。)
    (4)应该采取积极行动让事物尽可能地表现出积极的意义。
   2.是呀,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浓缩成一句成语,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见这样的福事和祸事,我们要积极面对,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谁来说一说:
    (1)邻居家的阿姨下岗了,开始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好象天都快塌下来了一样。后来,阿姨调整好心态,自己创业,创办了一家绣花厂,经济效益非常好。这真是(      )。
    (2)这次期中考试,明明考得很差,他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我安慰明明说:(    )。
  四、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破斧沉舟》。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做事情一定要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夏日绝句》
   2.在这首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他的另一个故事,相信你对他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3.出示课题,读题,说说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读中思考:
    1.项羽是怎样破釜沉舟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你觉得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
    3.破釜沉舟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吗?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四、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破釜沉舟
            坚定信心
            取得成功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5 马陵之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了解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古代著名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领悟古代著名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交流字词。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师范读课文。
   2.课文围绕“减灶示弱”的计策来展开,可以分为几部分?
    两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3-6)详细描写了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
    “魏军素称……伏击敌人。”
    “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穷追齐。”
   5.既然“减灶示弱”法这么有成效,为什么课题干脆不以此为题,而要以“马陵之战”为题呢?学习5.6自然段。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只得停下来。”
    “魏军失去主帅……俘虏了魏太子申。”
   6.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样的人?
    孙膑:善用兵法、料事如神
    庞涓:轻敌傲慢、狂妄自大
  四、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孙膑 减灶 示弱  胜
       马陵之战
            庞涓 轻敌 傲慢  败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6 甲午海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读懂课文,了解甲午战争。
   3.理解课文的顺序。
   4.感知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感知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认识了不少英雄,今天,一位民族英雄将继续走进我们的课堂。他是谁呢?为什么他会是民族英雄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 认读生字,指名读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概括内容: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品读感悟,突出重点。
    A、小组学习:先读文,说说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除此外,还写了谁?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哪些句子最能体现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四、复述总结,拓展延伸。
   1. 复述课文。
   2.课后搜集更多民族英雄的故事。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习作 7 看漫画写童话故事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漫画,以“坐井观天”为题写一篇童话故事。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漫画表达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1.激发写作兴趣。谈一谈现代科学技术,共同感受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科技改变这我们的生活,为了形象的说明这个道理,一位漫画家画了一幅这样的漫画。3. 温习井底之蛙的故事。这只见识浅短的青蛙从此成为大家议论的对象,现在这只青蛙怎么样了呢?二、指导看图,明确图意。1.自主观察,整体感知大意,全班交流。2.教师指导: A、不同的角度:小鸟和青蛙 B、观察内容:青蛙的衣着服饰、姿态表情,揣摩他看到小鸟时的心情变化。 小鸟动作姿态,揣摩小鸟看到井中事、物后的心里变化和感受。井中的陈设:手提电脑、电话、平板电视、排列整齐的书籍、宽阔的写字台、红色的靠背椅、整洁的井壁……B、观察的顺序。C、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小鸟会提出哪些问题?青蛙会怎么回答?青蛙会问什么?表演后指导片段练习:(注意对话形式不要太单一)三、谋篇布局1.这幅漫画仅画了故事的主干,在青蛙与小鸟对话之前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全班交流。以小鸟活动为线索。以青蛙活动为线索。以陈述者为线索。3.补充:小鸟和青蛙还是当年的还是他们的后裔呢?四、学生习作、打草稿21世纪教育网五、誊写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语文活动 7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填写、积累成语。2.阅读短文,体会词语的生动传神。3.收集、积累名言,陶冶情操。4.收集、整理、评赏谚语。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评析词语。
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1.读题后完成填空。2.交流检查。3.说说故事。二、我会学。1.自由读文,熟悉片段。2.师范读,生体会文字的特点。3.画出生动传神的词语。4.交流汇报。5.轮读。三、百宝箱1.指名读2.自由读3.感知大意4.各种方式读。5.背诵。21世纪教育网四、大舞台。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7 天山之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四、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写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3)描写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第四部分(4-6)描写森林深处的山、花及牧场。
  五、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悟理解,升华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三、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四、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六、拓展训练
    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8 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
   3.简介作者。
   4.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2.检查: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
   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
   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粗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10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相机板书: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2)比喻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词语分析。
   (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
   (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
   5.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自然美)
   6.再指名朗读。要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
  (二)研读4~10段。
   1.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分析。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
      作用: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板书:月亮)
    (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2.理解词语。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为什么用“抚摸”,而不用“拍打”“冲刷”?(用“抚摸”不仅让“海水”拟人化,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
   3.思考: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 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
    (3)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
    (4)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在沙滩上乘凉的人们的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三)小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四)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仿造比喻句。
    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口头仿造比喻句。
  五、积累背诵。
    背诵课文1~3段。
    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板书: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
      动态:“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
   4.全班齐背诵。
  五、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1.配乐朗读全文。
   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 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总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
   4.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家乡夜色美》为题目,把家乡的美丽夜景介绍给大家,注意要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29 莲叶青青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玄、雇、肘、蔫、疮”5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雇、藕、肘、疮、萧”等9个字,掌握“斑驳陆离、一缸、雇人、种藕、胳膊肘、欣喜、生疮、萧条、不以为然”等词语。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学前准备]课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莲叶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进行资料展示。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荷叶的画面。这是什么?
    资料:荷花:又名莲花、水芝、水芙蓉、莲。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你看到荷叶,你会想起什么?有什么感受?
    作者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会生出许多感动,想起自己的祖母。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xuán玄chuānɡ疮zhǒu肘
   4.结合生活实际、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含义。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
   5.分节指名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6.组词语:
     斑()  玄()  疮()  啸()潇()
     班()  弦()  创()  萧()箫()
  三、质疑解难
   1.自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祖母为什么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3)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指导重点字,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藕:草字头,左下“耒”,右下“禺”
     萧:“肃”的笔顺是横折,长横,横,竖,小撇,点,竖撇,竖
     缸:部首“缶”,字形左高右低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板书:莲叶]
    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板书:青青]
    齐读课题。
  二、学文探究: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对祖母的回忆,为什么会感动?
   2.一年又一年,“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
     祖母下了什么功夫“让人吃惊”?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
   3.学习小组内,试着用“当……时,祖母……”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刚才画的句子。
    [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
   4.学生汇报:
    (1)当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
    (2)当种下挑好的种藕时,祖母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
    (3)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4)当小荷叶长出来时,祖母欣喜得像看到了新生的孙子。
    (5)当莲叶长大,有人夸奖荷叶时,祖母会倒贴茶水请人观1、春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趟、混、酝、酿、巢、嘹、薄、烘、疏、筝”10个生字。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重点难点:
1.认识、会写10个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激发导人。
1.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谈话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春》。 读题、质疑。
2.简介作者。
二、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字词,初读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难认的字都读几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能否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交流反馈,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字词。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可指名一小组的同学分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字音
“趟、酿、烘、筝”的韵母是后鼻音。
“巢、疏、筝”的声母是翘舌音。
“嘹的声母是边音。
“酿”的声母是鼻音。
涨(zhàng)红了脸 应和(hè) 散(sàn)在草丛 酝(yùn)酿 (niàng) 鸟巢(cháo)
3.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望春天、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品读。
四、作业:
抄写生字带的词语三遍
五、板书设计:

迎春 盼望着
绘春 草 花 风 雨
赞春 新 美 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4自然段。
2.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作者抓住有代表性得景物描写春天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感受作业笔下春天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作者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春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走近春天,体会“迎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说说:读了这句后,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
这句是全文起始句,两个“盼望着”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对春的渴望,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二、走进春天,体会“绘春”。
1.朗读思考:
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绘春天。,一共绘出了几幅图画?
2.赏读交流:
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赏析第一幅图:春草图。谁能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体会“偷偷地”“钻”等用字的准确、生动,不但写出了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还写出了小草的生长带给人们的惊喜。
赏析第二幅图:春花图。
默读第4自然段,把选取的景物用波浪线画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让树上坠满丰收之果。果树之果的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引读,指导背诵
赏析第三幅图:春风图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赏析第四幅图:春雨图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赏析第五幅图:迎春图。它主要描写了春境中人的活动。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引导回顾:
说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感悟春天,体会“赞春”。
(1)在绘春后,体会作业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 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它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三个角度,绘出三种形象,形成排比,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使人读后产生无尽的喜悦、无穷的活力、无限的希望。从而让我们悟到: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体会表达: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四、体会写法,总结拓展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的试问互相交流。
五、作业:
背诵课文1至4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迎春 盼望着……
绘春 草 花 风 雨 人
赞春 新 美 力
七、教学反思:
2、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行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究
1.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①亲情。②自我解剖。③封建教育。④科学思想。⑤宽恕别人。⑥儿童教育。
2.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围绕着这一主题选材。
但文学作品是一种形象的语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红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读,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解读出来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当初写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3.探究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
⑶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⑷“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
⑸“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⑹“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⑺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⑻“但心中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
⑼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风筝》中包含着兄弟之间的亲情,也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来解读的。
其实这篇文章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它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语言也别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业
“探讨与练习”之三。
五、教学反思
3 遍地黄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盛开的油菜花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遍地金黄”指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油菜花遍地盛开的图片,简介油菜花。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词义。
 蜷缩:蜷曲而收缩。
 沮丧:灰心失望。
 绽:裂开。
 豁亮:宽敞明亮。
 阴晦:昏暗,阴冷。
 酣畅:畅快。
 恍觉:不真切,不清楚。
 乍:忽然。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顺序分为三部分。
三、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第一部分(1-2)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跟着晴了。
前一个“晴”,指晴天,天空没云或云很少;后一个“晴”,指心情变轻松。
3、学生朗读,齐读。
 第二部分(3-4)
1、自由朗读。
2、作者看见盛开的用处,是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理解,再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又了不同于以外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
3、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
 (1)生命中沉睡的信念是指什么?
教师点拨、归纳。沉睡的信念指的是因为病变使我失去了很多对生活的向往。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三部分(5-8)
1、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作者被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的油菜花陶醉了,恍觉自己变成了什么?
3、作者还通过那些侧面描写了油菜花?读第6自然段。
4、出示句子: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
 (1)小组读、区别词义。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句中“阳光”的。
 (2)练读。
5、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区别词义。想一想,句中的“黄金”指的是什么。
 (2)练读。
6、朗读全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站起来读。
四、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全文,拓展练习
 1、温馨提示,总览全文
 2、拓展练习
五、板书设计
蓬蓬勃勃 心情轻松
油菜花开热爱生活
黄花满眼 青春活力
七、教学反思
4、小塘春色

一、教学要求
1.认读“嫌、弋、柬、倩、粼”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3.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难点:知道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一篇描写小塘春色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春天的小塘,美在哪些地方呢?读读课文后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思考:
(1)小塘的景色怎样,你能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吗?
(板书 旖旎明媚 )
(2)课文围绕“旖旎明媚 ”,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的景色呢?
(3)你最喜欢哪种美呢?为什么?先自己读再交流。
3.重点品味句子
(1)“春姑娘像酣睡正浓的少女,拥抱着岸边的水草,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么宁静……”
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小塘的静謐。
(2)“岸上的树林都在沙沙作响,像是为知音奏出古老的乐曲,又像是在对谁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
这个人句子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借声音,写出了小塘岸上的树林的动态之美。
(三)小结写法
1.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
2.小结写法
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小塘的春色,第2---4自然段再分三个方面来描写:每段的第1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
(四)感情朗读
六、板书设计:
4.小塘春色

早 水草 鸭 红蜻蜓 春燕 人
静 “绿茵” 倒影…… 旖旎明媚
动 波光 树林……
七、教学反思
习作1 写自己的兴趣爱好
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内容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 内容具体生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内容具体生动。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它给你带开了哪些乐趣呢?
三、明确要求,选择材料。
 1.学生默读习作要求,画出习作要求。
 2.说说这篇习作有哪些要求,全班交流。
内容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写给自己带来了哪些乐趣。
写作内容清楚,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四、选择材料
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它给你带来哪些乐趣?
同学们广泛选择材料,大家一边选择一边评议,说说哪些材料选得好,好在哪儿。
五、指导写作
 1.范文引路。
(1)出示范文《我是一个相声谜》学生自读范文。
(2)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
(3)老师讲评范文。
 2.学生选择一件事,说说它给自己带来的欢乐。
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说得不够。教师点拨小结。
 3.指导编写写作提纲。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写作提纲
六、出示写作要求。
 1.拟题简洁新颖。
 2.紧扣题目写作。
 3.叙事具体,突出给自己带来的欢乐。
第二课时
七、学生打草稿。
作业布置 打好作文草稿
八、自评自改
九、工整誊写
十、作文讲评
语文活动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号的用法。
 2.积累运用诗句、成语。
 3.朗读背诵名言。
教学重难点 积累运用诗句、成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知道
体会引号的用法。
(1)学生齐读句子。
(2)小组交流引号的用法。
(3)全班交流
第一个句子中,引号的用法是引用;
第二个句子是强调。
引号还有另一种用法,表示否定或讽刺。
二、我会读
 1.学生认真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2.小组、全班交流。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三、百宝箱
 1.学生自由朗读名人名言。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名人名言。
 3.练习背诵。
四、课堂小结
5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flash古诗背景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看事情不单要看它的内部,还应看它的外部,不仅要看局部,还应看全局。)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生背诵《观书有感》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师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教学反思: 
6. 古文两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认真地读原文,要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朗读训练
    司马光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游戏。一儿/忽堕缸中。缸水深,儿/不得出。群儿/皆逃。光/独取巨石/击缸。缸破/水泄,儿/乃得救。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四、理解课文
   1.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句子,还有哪些不懂。
   2.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学生朗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1.司马光救小伙伴的办法好不好?
   2.如果你在场,你能想出其他好办法吗?
   3.你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起因:一儿堕缸中
      司马光  经过:独取巨石击缸
           结果:儿乃得救
  作业 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感悟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司马光》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试读,正音。
   3.借助注释,读通课文。
  四、指导朗读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学生反复朗读
  五、深入理解
   1.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说说。
   2.曹冲是利用什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你能想出其他好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
   4.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称象
          曹冲:聪明,善于思考
  作业布置 抄写、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7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
   4.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到今天,《本草纲目》仍被人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发”。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吧。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两人一组轮读生字词。
   3.学习生字
  三、理清课文条理
   1.齐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补充段落提纲:
    (1)李时珍从小就对中药产生了
      (第自然段)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
    (3)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
    (4)介绍了《本草纲目》的。
      (第自然段)
   2.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着重写了哪一件?
    (1)捉白花蛇,数蛇身上的花纹。
    (2)仔细研究皇家禁物榔梅。
    (3)不辞劳苦地收集各种标本。
    (4)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
       着重写了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的事。
  四、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练字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2.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总结拓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感悟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李时珍从小就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李时珍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天赋。
   2.李时珍把各种草虫当成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把本段中的“摆弄”换成“玩弄”好不好?为什么?
  三、学习第二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
   2.这一部分介绍了哪些事,说明了说明?
   3.学生交流。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读课文,思考:
    (1)这一部分记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分三层。(8)(9)(10-14)
   2.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大声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3.交流感悟
   (1)李时珍一头扎进这一天然宝库,终日活动在悬崖峭壁之间,晚上就寄居在药农沿山壁搭起的木板房中。大风吹来,木板房摇摇欲坠,四周狼嚎,不绝于耳。
      环境描写表现了李时珍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品质。
   (2)吃完药,李时珍对徒弟说:“等会儿药力发作,你用针扎我身上的穴位,用刀子在我手上划,看痛不痛。”
      不一会儿,李时珍觉得天旋地转接着就昏过去了。徒弟用针扎、用刀尖划他的皮肤,他也不知道。
      语言描写突出了李时珍勇于实践,为天下大众的利益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
   4.李时珍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实践,无私奉献。
  五、学习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医药著作?找出段中的数字,说说它们的作用。
    编写时间长,字数多,内容丰富,包含的药物多,比较全面。
   3.你从《本草纲目》仍被人们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中体会到了什么?
    《本草纲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医药价值,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
  六、总结全文
七、教学反思
8 爱国诗人屈原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九、教学反思
习作2 一棵枯树的倾诉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以“一棵枯树的倾诉”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出枯树的遭遇和经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有个叫公孙治的人能听懂鸟的话语,其实,这并不神秘,如果我们也能像她那样尊重自然万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它们的体会,我们也能拥有这样与万物沟通的本事。
  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1.出示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学生观察,说说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教师提示)
   2.出示描写大树的好词好句的课件。
   3.出示枯萎的大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
   4.学生对照两幅图,思考:大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的哪些遭遇会使它发生这样的变化?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三、明确作文要求
   1.学生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课间出示要求。
   3.学生选定一个让大树枯槁的原因,同桌互说。(以第一人称)
   4.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四、讨论写法
   1.以对比的方式写。
   2.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可适当倒叙。
  五、范文引路。
  六、学生打草稿。
  板书设计      环境
         原因 虫害
            突如其来的变故
            ……
  作业布置 誊写作文
  七、作文讲评
语文活动2
教学目标
   1.积累和运用诗句。
   2.认识和理解“其”字的不同意思。
   3.积累、运用古诗。
  教学重难点:感悟和运用诗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
   1.学生背诵本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学生自主填写
   3.小组交流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只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才能不断得到充实提高。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我发现
   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想想短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讲句子的意思。
   3.讨论“其”字的不同含义。
   4.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百宝箱
   1.读读这首小诗,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4.熟读成诵。
  四、课堂小结  
  9、自己的小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自己的小路”的理解。
2.初读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说说诗歌共有几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指名读生字
2.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3.学习字形。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4.指名读文。
5.自由读文,注意难理解的词语:
蔚蓝:像晴朗的天空那样的颜色。
携着:随身带着。
憧憬:向往。
绚丽:灿烂美丽。
三、 默读诗歌,思考交流
小结每节诗的内容(结合插图):
第一节:写每个孩子都有一条自己的小路。
第二节:写每个路口都有希望和友谊站立着,等待着我们一同走向五彩斑斓的人生风景线。
第三节:写我们美好的理想将会实现。
四、齐读,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男女生比赛读。
二、 指导朗读,理解诗歌含义。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2.讨论:这些词语反复出现是啰嗦吗?先读读,在说说看法。
3.读中引导思考:
“五彩斑斓的人生风景线”、“心灵的明灯”分别指什么?
(理想的星光、心灵的明灯是人生的航标,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好好努力,携着友谊同行,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小路,谱写未来的诗篇。)
三、 激发想象,引起共鸣。
1.朗读感悟,激发想象。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读)
2.朗读体验,升华情感。
四、拓展: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
板书设计   小路——高山、草原、蔚蓝的海洋——化成绚丽的诗篇和未来的诗篇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10、不用搀扶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帕、曼、袂、怦、拄、磁、魅、搀”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一则名人名言,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爱迪生)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一篇课文——《不用搀扶》。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则名人名言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轮流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 帕尔曼艰难站起的经过?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观众的反映?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帕尔曼终于艰难站起的语句,用“﹏”画出具体描写观众反映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探讨,说说自己的初步认识。
4.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四、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1.组词。
袂( ) 拄( ) 帕( )
决( ) 住( ) 拍( )
诀( ) 注( ) 泊( )
2.抄写生字带的词语。
六、板书设计: 不用搀扶
帕尔曼 联袂 拄着 磁铁
怦然心动 魅力 搀扶 歉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 复习。
认读词语。
二、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交流课文中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句子。
2.出示句子。
(1)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自己试图站起来。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3.品读以上语句,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三、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1)“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
(2)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2.“为这个,让我这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这个”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
四、小组讨论:
对于“搀扶”和“不搀扶”,你是怎么看待的?
五、板书设计:
不用搀扶
起 来 —— 跌坐
不 用 搀 扶 再起来 —— 又没成功
(身残志坚) 又 试 —— 又失败
第四次 —— 终于站起来
六、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11、养成好习惯
课型
略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轨、睹、惕、暇、暂、遣、娱、勉”8个生字,辨别多音字“强”。
2.默读课文,体会中心句在文章所起的作用。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作用,从小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难点:读中适当渗透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大家齐读名言,说说你从这则名言中知道了什么。
“好的行为收获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收获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收获好的命运。”
2.同学们,养成好习惯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11﹡ 养成好习惯。
3.请齐读课题,你能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考同学吗?
二、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1.思考问题。
(1)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2)怎样养成好习惯?
2.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
(1)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第1自然段介绍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变过来却很不容易。
第2自然段以清晨早起这个好习惯为例。说明养成好习惯非常重要。
第3自然段介绍礼仪行为的规范,我们中国人最重礼仪。
(2)怎样养成好习惯?
第4自然段指出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第5自然段指出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
第6自然段指出有志的人耐得清寒,我们从小养成简朴的习惯。
4.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三、再读课文,总结归纳。
想一想: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写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和怎样养成好习惯。
四、交流感受,拓展延伸。
1.请你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谈一谈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2.结合自己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实际和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五、重点阅读,体会写法。
1.画出每段的中心句读一读,说一说有怎样的发现。
2.试着去掉每段第一句再读读,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六、小结:
每段的第一句都是总起句,全段都是围绕这个总起句写的,这样的写法使内容精练,段落意思明确,重点突出。
七、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八、作业:
听写生字。
九、板书设计:
11﹡ 养成好习惯
清晨早起
重视礼仪
养成好习惯 顾及他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
珍惜时间
耐得清寒
十、教学反思:
12、一个纯真的朋友
课型
略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稿、踏、恳、措、琐、惦”6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纯真朋友”的含义。
3.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课文中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结合理解文中重点语句进行人物分析。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纯真朋友”的内涵。
2.难点: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人物分析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肯定交了不少朋友,能告诉大家你的朋友是谁?他(她)有什么特点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一篇写朋友的文章。(板书课题) “纯真”是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能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考同学吗?
归纳问题:
“纯真的朋友”指谁?为什么说是“纯真的朋友”?
二、自学生字,检查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措、琐”的读音。
2.齐读生字。
三、品析人物,体会情感。
(一)默读课文,思考: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刘燕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她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1.“她长得比较瘦小,……她是个平凡家庭的平凡孩子。”
(1)给“平凡”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从“平凡”一词让你知道了什么?(一个貌不惊人的平凡孩子怎么会让大家念念不忘。就是这样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2.“只有当大家要离散的时候,她才用犹疑不定的步子慢慢地走到我身边,她用同样犹疑不定的眼光看了我一下。”
思考:句子里连用了两个“犹疑不定”,从中看出了什么?
(突出她平凡,胆怯。)
3.“…… 觉得她非常温和 ……很诚恳地想得到我的签名。”
读一读,说说刘燕留给你的印象。
在争先恐后的向我索要签名的人群中,她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没有吹捧,没有虚荣,只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赠送笔记本,表达尊重和歉意。
(二)就是这个纯真的朋友让作者深深怀念,你能从文中找到作者深深怀念她的句子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几次想把它收起来,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但每次我一翻开它就又把它合上了。我怕糟蹋了她。”
“我忽略它的时候,它是那样;我珍爱它的时候,她仍然是那样”。
这些句子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这个笔记本十分珍爱。同时也点了题,笔记本就像一个纯真的朋友,默默地陪伴我,注视我,不争宠,不虚荣。
四、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1.讨论:这样一位普通的朋友,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值得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作家如此印象深刻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2.你有纯真的朋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五、作业:
给多音字组词。
薄 bó ( ) 露 lù ( )
báo ( ) lòu()
六、板书设计
12﹡ 一个纯真的朋友
“ 我”—— 笔记本—— 刘 燕
(惦记) (平凡 天真)
七、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习作3 设计儿童乐园
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的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写出写作的初稿并修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儿童乐园”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放飞心灵,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有趣的娱乐设施帮助我们速度,释放欢乐。现在,有个机会让你来设计一个儿童乐园,同学们,快发挥你的想象和创意,一起动手设计一个我们心中理想的乐园吧。
二、小组交流设计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就现在的儿童乐园进行局部改造,
一种是你来进行全部的设计。决定好你的设计方向,就开始吧。
 1.说说现在的儿童乐园哪些方面你不满意?你想如何改进?
 2.说说你设计的儿童乐园的布局、设施。
三、全班交流:
出示要求:说清楚“儿童乐园”的名称、选址、娱乐项目、布局。
四、习作方法指导:
 1. 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游览顺序、空间变换顺序、功能划分介绍。
 2.要写清楚你设计的儿童乐园的有特色的设施或景观造型。
第二课时
五、学生打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六、小组修改
七、誊写
八、作文讲评
语文活动3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
 2.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补写句子,运用所积累的名言警句。
 3.积累《朱子家训》中的部分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学习“我会填”。
A、默读成语,了解每组成员的特点,自主填写。
B、交流。
C、同桌对读,熟读积累。
D、拓展:其他带然的成语(潸然泪下、黯然失色、庞然大物、嫣然一笑、泰然处之、欣然接受、孑然一身、截然不同、寂然无声、断然拒绝、戛然而止。不甘示弱、不足为怪、不分轻重、不可一世、不成体统、不打自招、不攻自破、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法之徒。心甘情愿、心花怒放、心旷神怡、心惊胆战、心慌意乱、心照不宣、心直口快、心灰意冷、心悦诚服、心照不宣、心急如焚)
 2.学习“我会读”
A、学生阅读短文,感知大意。
B、默读课文、自主填写
C、交流
D、拓展:你得到什么启示?
二、百宝箱
 1.自读《朱子家训》
 2.想想句子的意思。
 3.同桌互说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
 6.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3.《赛马三月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勇于参与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各民族欢度节日的课件。白族是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这是他们的传统节日“三月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月街”去看看。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地方。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马的士 赚钱 拌上 耸立 唢呐 翻腾 掀搅 煽动 直奔 大锣 露一手 鞭子 誓不从命 捂着 抛掷3.齐读课文,画出文中解释课题的语句。4.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5.结合课后练习题1理清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3) 我央求阿爸让我参加少年组的比赛。第二部分(4)我精心照料枣红马准备参加比赛。第三部分(5-10)细致描写赛马的过程。学生按“央求——准备——赛马”顺序复述课文。三、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部分。思考:“三月街”热闹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最喜欢的项目是什么?2.指导朗读第二段,读出过节的欣喜之情。3.练习用“又是……又是……还……”造句。4.我是怎么说动阿爸答应我参加少年组的比赛的?从我的央求到找阿妈来帮忙,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不轻易放弃;聪明机灵、善于动脑;非常热爱赛马。)5.指导朗读阿妈劝说阿妈阿爸的话。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2.拓展延伸,培养学生遇事沉着不慌张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遇事沉着不慌张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复述课文内容。二、品读文中描写赛马的部分1.朗读课文5、6段,思考:赛马前作者描写了赛马场上的哪些场面?找出相应的句子。(耍龙对舞龙、赛场上人欢马叫。)2.品读重点句子。(1)耍龙队舞着青龙,、黄龙、金龙,上下翻腾,左扑右跳,抢夺龙珠,把地上的阳光掀搅得青一道黄一道。表现出舞龙的热闹场面。(2)几匹红马黑马,不知是赛前热身呢,还是故意在大庭广众下招摇,跑过来跑过去渲染着赛场的气氛。 这些场面描写是为后文赛马渲染一种热闹、欢乐、活泼的气氛,引起读者期待的心理。三、品读赛马场的部分1.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学生思考:本段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骑手们表演起码神技和我在赛马场上发生的故事。)2.本段中哪些语句是从整体上描写赛马的场面?哪些语句是描写我在赛马过程中的表现?3.用“忽而……忽而……忽而……”造句。4.“突然,绝对是突然,我的枣红马溜出马队,不跑了!不知道这家伙是怎么搞的!”两个“突然”两个感叹号,表现了作者对枣红马的反常表现深感意外,可见当时心情的着急。5.我在赛马场上遇到意外时,我当时是怎么对待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聪明、勇敢、遇事沉着不慌张。6.在写法上,这两方面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前者简略概括,后者详细具体。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面结合。四、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央求 聪明 准备 机灵 耍龙、人欢马叫 勇敢 赛马 骑手们表演神技 沉着 我在赛马场上发生的故事
14、拉萨的太阳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萨、啪、贩、烙、毒、欺、魔、镰”8个生字,理解“晃
眼刺面、粗鲁、饼铛、火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拉萨太阳的特点和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拉萨的太阳的特点和作用。
2.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太阳城——拉萨的资料、CAI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首府拉
萨,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南部,海拔三千多米。这里太阳明亮,光线充足,
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地区,素有“太阳城”之称。今天,让我们走近拉
萨,感受“太阳城”的魅力。(板书:拉萨的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写了拉萨太阳的特点和作用)
(三)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重点辅导。
(1)开火车认读。
(2)指名认读,并组词。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适时评议
(3)识记字形,交流各自记住字形的指导。
(4)注意“魔”和“镰”的写法。
2.理解词语。
饼铛:烙饼的平底锅。
遮掩:遮盖。
晃眼刺面:刺人眼睛,晒痛了脸。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给课文分段,讨论交流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拉萨太阳的特点。
第二段(第4~7自然段)写拉萨太阳的作用。
第三段(第8自然段)结尾点明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拉萨的太阳的。
学生大胆发言,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适时点拨。
(二)细读探究,理解课文
1.重点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第一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思考:拉萨城里的太阳有什么特点。
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演示课件。火红的太阳光芒四射,照耀着雄伟壮丽的拉萨城。指导学生抓住“晃眼刺面、消受不起”等关键词句来理解文本。
引导、归纳:拉萨城里的太阳亮,光线足。阳光强烈得近乎粗鲁,能把人的
脸皮一层一层地烙翻。文章直观的描述,使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
拉萨太阳的热辣、强烈。
(2)理解重点词句。课件出示相关重点句子。
①“那阳光强烈得近乎粗鲁,打在你的脸上,似乎啪啪作响,不是响亮的
耳光,而是响亮的阳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说明了什么
指导学生抓住“粗鲁、啪啪作响、响亮”来领悟文本,然后要求学生用“不
是……而是……”来说话。
②“拉萨的太阳就像烙煎饼的平底锅,能把人的脸皮一层一层地烙翻。”
“烙翻”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把太阳比做什么 说明
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渐领会:这句话把太阳比做烙煎饼的平底
锅,说明太阳光非常的强烈。
(3)指导朗读,学生自读本段,
2.自主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第二段。
在读的过程中对本段的意思进一步融会贯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
拉萨的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为自己造福的。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引导学生边交流边用
“——”把关键句子画出来。
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演示课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拉萨的人们利用太阳烙饼、炒菜、发
电、烧水等场景,展示拉萨的太阳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功能”。使学生通
过读文章、看课件,对拉萨的太阳有一个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认识。
顺势启发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设想我们还可以怎样利用太阳为人类
做贡献。
(2)默读第6—7自然段,说说拉萨的太阳对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语”是什么意思。
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引导学生归纳:拉萨的太阳可以用来烙饼,可以用来炒菜、发电、消毒
……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们带来温暖,同时还可以用“阳光语”来表达自己
的意思。
3.齐读最后一段。说一说拉萨又叫作什么,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拉萨又叫作太阳城,最后一段起点明主题的作用)
指导学生朗读(语速要慢,语气要稍重些),联系课文说说拉萨为什么又叫
太阳城。
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拉萨离天近,那里的太阳亮,光线足,是全国太阳
辐射能量最强的地区,所以称为“太阳城”。
4.联系实际说说,我们这里的太阳和拉萨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适时点拨。
(三)拓展延伸
很多城市都有独特的别称,如拉萨又叫作太阳城,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呢 先填一填,再和同学说一说。
广州——(花城) (昆明)——春城
重庆——(山城) (哈尔滨)——冰城
武汉——(江城) (济南)——泉城
(四)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15、古诗二首
——夏日绝句
课型
精讲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重点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古诗。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 学生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示儿
课型
精讲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5.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7.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三、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四、拓展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四、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习作4 快乐的节日
教学目标
 1.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写出节日的特点和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中国哪些民俗节日?你知道这些民俗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教师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
 2.小组内交流:你最喜欢过那个民俗节日?为什么?
 教师以下列问题启发学生:
(1)那天发生的哪些事到现在都能激起情感的涟漪?
(2)那天哪个场面现在仍然记忆犹深?
(3)有没有觉得新奇难忘的民俗活动?
(4)在这些活动中你都有哪些感受?
二、明确写作要求
 1.默读习作要求明确要求
 2.交流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写出节日的特点和气氛。
(3)题目自拟。
(4)可以写其他节日。
第二课时
三、指导学生编写提纲。
四、范文引路、学生起草。
五、誊写。
作业布置 打好作文草稿。
六、作文讲评
语文活动4
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搭配词语。
 2.读懂并积累精彩语段。
 3.积累有关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对联。
 4.自己创作一条校园公益广告。
教学重难点 读懂并积累精彩语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学生自读词语,明白题目的意图。
 2.自由补充词语。
 3.说说所填词语的特点。
(第一行是描写景物的词,第二行是描写动物的词。)
 4.交流汇报。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精彩语段,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3.找出文中准确传神的词语,并做上批注。
 4.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三、百宝箱
 1.自由朗读对联。
 2.教师指导对联的相关知识。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是我国独有的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它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同、注意平仄、对仗工整。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既可以庆贺新春佳节、结婚生子、寿辰诞日、建房迁居、店铺开业,也可以悼念逝去的亲人朋友,还可以用来言志、说理、劝世、讽刺、打趣等。因此,长期以来,对联一直深受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熟读成诵。
四、大舞台
作业布置 收集并创作公益广告。
教学反思:(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