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礼记》二则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礼记》简介
虽有嘉肴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本课目标】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了解《学记》
读准字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点我朗读
(
.
..
????
?????????
??????????
肴:
?
???
(
.
.
????
????????
?
???
(
..
,弗学,不知其善
.
????
??????????????
善:
?
???
(
4
)是
.
故
.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
????
????????
困:
?
???
(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
也
????
反:
????????
自强:
?
???
(
6
)故曰:教学相长
.
????
?
???
(
7
)其
.
此之谓也
....
????
????????
?
.
..
????
?????????
??????????
肴:
?
???
(
.
.
????
????????
?
???
(
..
,弗学,不知其善
.
????
??????????????
善:
?
???
(
4
)是
.
故
.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
????
????????
困:
?
???
(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
也
????
反:
????????
自强:
?
???
(
6
)故曰:教学相长
.
????
?
???
(
7
)其
.
此之谓也
....
????
????????
?
.
..
????
?????????
??????????
肴:
?
???
(
.
.
????
????????
?
???
(
..
,弗学,不知其善
.
????
??????????????
善:
?
???
(
4
)是
.
故
.
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
????
????????
困:
?
???
(
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
也
????
反:
????????
自强:
?
???
(
6
)故曰:教学相长
.
????
?
???
(
7
)其
.
此之谓也
....
????
????????
?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其
此之谓也
即使
好,美
用鱼肉做的菜。
吃,品尝
(味道)甘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因此
不通,理解不了。
反省
自我勉励
促进。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译读课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益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口译全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和学的关系
。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
是对全文的总结,
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2.“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拓展提升
《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脉络梳理
虽有佳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知识梳理
(1)通假字:《兑命》曰(
)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
今义:
)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
)
然后知不足(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
不知其善也(
)
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即使
虽然
甘美
意义
不通,理解不了
困难
促进
增长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这样以后
表顺承,可不译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5)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教
向别人学习
表示推测
它的
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背诵课文
复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解释下列字词。
虽
(
)
旨
(
)
至道(
)
善(
)
困
(
)
是故(
)
自强
(
)自反(
)
故曰:教学相长
(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
即使
甘美
最好的道理
自我勉励
好处
不通,理解不了
所以
反省自己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儒
仪礼
儒家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做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本课目标】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jǔ
mù
guān
fèn
wù
shuān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zuò),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朗读课文
点我朗读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政治制度,这指仁政
为:表判断“是”
公:公共的(属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个人)。
译文:在仁政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培养和睦的气氛。
行:施行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疏通文意
因此
动词,以……为亲(赡养)
动词,以……为子(抚养)
女子出嫁
职分,职守
介词,在
憎恶、厌恶
译文:
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养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谓:叫作、称作。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抢劫偷盗、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谋闭:图谋之心闭塞
不兴、不作:不会兴起。
盗窃:抢劫偷盗
乱贼:作乱害人。
外户:外面的门
不闭:不用门栓插上。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
(
)
②矜、寡、孤、独
(
)
文言知识积累
“与”同“举”,推举,选拔
“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
;今义:
。)
②女有归(古义:
;今义:
。)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
;今义:
。)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
。今义:
。)
⑥是谓大同(古义:
。今义:
。)
培养
修改
女子出嫁
归来,归属
门
户口,门户等
害人
偷东西的人
兴起
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宽阔的道路
代词“这”
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故人不独亲其亲(
)
(3)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
)
不必为己(
)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
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
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
动词,是
介词,为了
予谓菊(
)
是故谋闭而不兴(
)
④闭:
故外户而不闭(
)
⑤谓:
是谓大同(
)
闭塞
用门闩插门,关闭
动词,叫作
动词,认为
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
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4)词类活用
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
②讲信修睦:修,培养。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
④皆有所养:养,供养。
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
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
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
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固定格式】
(常说的“‘所’字结构”)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内容解读
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③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具体阐述:
人人受到关爱(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物物尽其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人尽其力(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
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
合作探究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zhì):同“志”,记住。▲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章主旨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拓展延伸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孔子:大同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
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马克思: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圣哲先贤话大同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你看: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努力着。如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
本课小结
社会纲领
基本特征
政权性质:
天下为公
用人标椎
选贤与能
社会关系:
讲信修睦
理想社会
推己及人
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
各尽其职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大道之行也
谋闭不兴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
大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本课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三、预习检查
1.了解《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重难字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四、朗读指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六、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长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七、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明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八、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九、课堂小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只有教与学相承相续,我们才可以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中成长。
十、练习设计
(1)当堂背诵课文。(2)课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虽有佳肴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一、本课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二、课前复习(PPT)
三、新课导入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四、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五、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抽生朗读,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疏通文意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为:是,表判断。
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②子:以.......为子
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④故:所以。⑤〔外户〕泛指大门。
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用门闩插门。
⑧谓:叫做。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七、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⑥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⑤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予谓菊(动词,认为)
4.词类活用
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
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5.重点实词
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
②讲信修睦:修,培养。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
④皆有所养:养,供养。
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
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
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
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
6.特殊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八、内容解读
1.课题介绍
“大道”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基本特征: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九、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
明确: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
明确:“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明确:“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明确: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明确:《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十、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明确: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圣哲先贤话大同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3)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4)孙中山:“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5)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十一、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你看: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努力着。如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
十二、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大道之行也大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同步检测
(满分:65分
时间:35分钟)
一、基础积累(26分)
1.文学常识填空。(3分)
⑴《礼记》,又叫《__________》,_______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共49篇。
⑵《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2.根据提示,默写原句。(5分)
(1)《虽有佳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yuè)命》日“学学半”
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7.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弗学,不知其善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使老有所终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10.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1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二、综合性学习(9分)
《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解读“仁”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2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3分)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积累“仁”词]
(3)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2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在
9
月
28
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2分)
三、阅读理解(30分)
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14分)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
B.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D.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4分)
⑴选贤与(
)能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故(
)制礼义以分之
⑷以(
)养人之欲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同步检测
(满分:65分
时间:35分钟)
一、基础积累(26分)
1.文学常识填空。(3分)
⑴《礼记》,又叫《__________》,_______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共49篇。
⑵《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答案】⑴小戴礼记
战国
儒
戴圣
⑵学记
教育学
2.根据提示,默写原句。(5分)
(1)《虽有佳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yuè)命》日“学学半”
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wù”。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B
(A.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B.“兑”同“说”;“学”同“敩”C.“与”通“举”D.“矜”通“鳏”)
7.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
【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今异义。B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嘉肴”:美味的食品。A味美。C困惑。D建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弗学,不知其善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使老有所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B项“长”是动词,“增长”的意思,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答案:C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介入主谓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
10.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答案: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
1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答案:
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二、综合性学习(9分)
《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解读“仁”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2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3分)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示例:a?爱亲人?b?爱他人?c?爱民众?d?爱万物(或?a?亲亲?b?仁民?c?爱物;或?a?血缘之爱?b?人际之爱?c?物我之爱)
[积累“仁”词]
(3)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2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人与人相互亲爱(或“仁爱”)。⑵(示例)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两个即可)
[“仁”行世间]
在
9
月
28
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2分)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三、阅读理解(30分)
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14分)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
B.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D.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答案:1.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C(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B.反思;同“返”,返回。C.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D.表转折;表并列。)
3.(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2)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4.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5.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4分)
⑴选贤与(
)能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故(
)制礼义以分之
⑷以(
)养人之欲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4分)
答案:1.⑴通“举”,推举。⑵兴起。⑶所以。⑷来。2.D(A.①成长②增长B.①供养②满足C.①职守②区分D.①这②这)
3.⑴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⑵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5.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礼记》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明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解答第二问,学生只要理解没有偏差即可肯定,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要予以鼓励、赞扬。)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
“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
2.C 解析
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3.D 解析
课文原文为“弗学”。
4.C 解析
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5.A 解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动等)。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课中导读】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学生文中标注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长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四、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明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五、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大道之行也
一、课前复习(PPT)
二、朗读,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疏通文意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为:是,表判断。
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②子:以.......为子
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④故:所以。⑤〔外户〕泛指大门。
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用门闩插门。
⑧谓:叫做。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⑥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⑤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予谓菊(动词,认为)
4.词类活用
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
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5.重点实词
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
②讲信修睦:修,培养。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
④皆有所养:养,供养。
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
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
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
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
6.特殊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五、内容解读
1.课题介绍
“大道”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基本特征: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
明确: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
明确:“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明确:“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明确: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明确:《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七、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明确: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选文【乙】:④??????????????。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广:动词,扩充。
2.解析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然后知困。第(2)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答案(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解析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是关键所在。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应当注意。
参考答案(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2)好学而不能够勤于请教的人,不是真正好学的人。
4.解析第①空的答案可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②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第③④空考查两文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提炼答案即可。
答案①教与学
②问与学
③实践出真知
④学习要勤学善问
(二)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B.
不知其旨也(主旨)
C.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的第一、二句为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纲领性的说明。
B.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礼记》属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男有分,女有归”强调了“大同”社会无论男女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
D.本文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既增强了气势,读来也更有韵味。
4.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答案及解析:
1.B
(旨:味道)
2.C.(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D.
忘/路之远近。)
3.C
4.(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5.总结全文,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文章用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造反等等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鼓舞人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礼记》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______(朝代)经学家_____(作者)编纂的,是______________(时期)间______(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文中标注节奏)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________
②至道:_____________
③困:________
③自反:____________
④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兑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翻译(口译)
三、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
)
②学(xiào)学半(
)
2.古今异义
旨:
困:
长: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
)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
四、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3.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_____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______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_______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五、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大道之行也
一、课前复习(PPT)
二、朗读,读准停顿(文中标注节奏)
三、疏通文意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①大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____________
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_____”,推举,选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__________
译文:(同桌互译,下同)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_________________。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②子:_________________
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_____________人。矜,通“_____”。寡,_________人。孤,______________人。独,_______________人。废疾,________人。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___________________〔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__________
藏:_________于:______。货恶:宾语前置。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译文: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是故:即___________,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________。兴,_________。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__________。贼,指_____。作,______。
④故:_________。⑤〔外户〕泛指________。
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_____________。
⑧谓:________。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________的意思。
译文: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____”,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___”,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_______;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__________;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_____;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______;今义:偷东西的人)(兴:古义:______。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宽阔的道路。)
⑥是谓大同(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____)/不必为己(介词,_______)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后一个是名词,指_______。)
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是名词,指______。)
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___)
⑤谓:是谓大同(动词,________)/予谓菊(动词,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人、_______人、______。
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_人。
5.重点实词
①大道之行也:行,________。
②讲信修睦:修,________。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_______。第二个“子”,________。
④皆有所养:养,_________。
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_______。
⑥不必藏于己:藏,___________。
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
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
⑨外户而不闭: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是谓大同:是,____;谓,_____。
6.特殊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句)
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
五、内容解读
1.课题介绍
“大道”什么意思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_____________。
大道之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_______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_______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______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文中标记)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七、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自由谈)
【课后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选文【乙】:④??????????????。
(二)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B.
不知其旨也(主旨)
C.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的第一、二句为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纲领性的说明。
B.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礼记》属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男有分,女有归”强调了“大同”社会无论男女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
D.本文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既增强了气势,读来也更有韵味。
4.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