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机勃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
2.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
3.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知道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法描述土壤中物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蚯蚓图片。
提问:有同学认识它吗?它的家在哪里?
【学生】蚯蚓,它的家在土壤里。
【教师】我们的家里有爸爸妈妈,蚯蚓的家里还有别的成员吗?
【学生】自由回答:石头、落叶、蚂蚁、小草……
【教师】哇,土壤里有这么多成员,看来,土壤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蚯蚓的家中进行考察和研究。
二、讲授新课
活动:观察周围的土壤
【教师】要研究土壤,首先要找到土壤,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
【学生】自由回答:花坛里、草丛里、农田里……
【教师】在校园里我们能不能找到土壤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找找看,实地观察土壤,然后采集土壤带到教室里进一步仔细观察。
出示活动要求:
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
2.用小棍子、小铲子等尖锐、锋利的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3.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
4.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牢记活动要求。
【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仔细观察,认真辨认土壤中的物体;观察要有顺序,不能到处跑,一个地方观察完了再到下一个地点。
【教师】小结:要有顺序地认真观察。我们可能还需要采集一部分土壤带回教室里进一步观察,怎么采集土壤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示范)先戴上手套,用小棍子、小铲子挖掘泥土,之后用塑料袋将泥土封装。
【教师】观察、记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在观察过程中,哪些发现是我们要记录的内容?
【学生】发现地点、发现的物体名称……
【教师】可如果观察过程中有不认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问老师、画下来……
【教师】小结:有些物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我们不认识的物体,我们更不能轻易触碰。我们可以画出它的样子,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它的大小、形状等。对于比较小的物体,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学生】进行室外观察活动。
表达交流
【教师】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
【学生】我们在花坛里发现了落叶、小草和月季花,还有石头和沙子。
【教师】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它们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
【教师】其他同学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如何?
【学生】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落叶曾经是植物,现在不是。
【教师】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在摇头,我们先记录下来,看看等会能不能确认。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学生】我们在花盆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有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我们分成了两类,蚂蚁是一类,草根和落叶是一类,因为蚂蚁是动物,草根和落叶是植物。
【学生】我们是在花园里找到的土壤,土壤里有树叶、小草,还有一小块废纸。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垃圾。植物不会污染环境,垃圾会污染环境。
【教师】你们从会不会污染环境方面进行了分类。
【教师】同学们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土壤,也用不同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物体进行了分类。看一看,大家的分类其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有动物、植物。
【教师】想一想,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出示蚂蚁、月季花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一块石头的照片)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蚂蚁、月季花,它们都会生长,而石头不能。
【教师】蚁后会产卵,这些卵会发育成小蚂蚁,也是就蚂蚁的后代。月季花一开始只有三四片叶子,后来叶子越来越多,还开出了花,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这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都会长大。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都“能成长”来描述。(板书:能成长)
【教师】家里饲养的小猫和花草是从哪里来的呢?想一想,这又说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都会生宝宝。
【教师】我们可以用“繁殖”来描述。(板书:会繁殖)
【教师】动物、植物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出示动植物在不利环境下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的图片,如小鱼死亡,庄稼倒下)
【学生】动植物都会死亡。
【教师】小鱼死亡是因为什么?庄稼都倒下来又是为什么?
【学生】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
【教师】小结:动植物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我们把像动物和植物这样有生命的,需要一定生存环境、能成长、会繁殖的物体,称为生物。相对应的,没有生命的物体就称为非生物。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土壤当中发现了落叶,想一想,落叶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
【学生】非生物,它已经不能生长了。
【教师】理由非常充分。落叶曾经是植物的一部分,但它现在已经枯萎、不能生长了,所以它现在不是生物了。
【教师】今天,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坛、后院都发现了土壤。其实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覆盖着土壤,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生物,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以往旅游的照片,和小组同学一起说说,你去的这个地方是哪里?有没有发现土壤?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科学博览】土壤与生命,【科学博览】我们的土壤妈妈)
4
/
4(共17张PPT)
1
生机勃勃的土壤
第四单元
土壤,生命的家园
一、导入新课
你认识它吗?
它的家在哪里?
蚯蚓的家在土壤里
蚯蚓的家里还有别的成员吗?
二、讲授新课
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土壤?
花坛
草丛
农田
观察周围的土壤
二、讲授新课
观察周围的土壤
1.不要直接触摸不认识的物体,也不要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
2.用小棍子、小铲子等尖锐、锋利的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3.活动时戴上手套,活动结束之后要洗手。
4.把在土壤中看到的物体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活动要求
二、讲授新课
观察周围的土壤
材料超市
二、讲授新课
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土壤?土壤中都有哪些物体?
表达交流
落叶
月季花
石子和沙子
小草
二、讲授新课
如果我们要给这些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表达交流
落叶、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它们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
小草和月季花是一类,都是植物;石头、沙子是一类;落叶应该是单独一类。
……
你的分类方法正确吗?
二、讲授新课
小石子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
表达交流
石子
蚂蚁卵和蚂蚁
月季苗和月季花
动物和植物都能生长。
二、讲授新课
动物和植物分别是从哪里来的呢?
表达交流
猫妈妈哺乳
花种
动物和植物都会繁殖。
二、讲授新课
表达交流
死亡的鱼儿
倒伏的小麦
动物和植物在不适合的环境里可能会失去生命。
动物和植物还有哪些特点呢?
二、讲授新课
得出结论
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属于生物。绝大多数生物都能生长、会繁殖,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
石子、沙子、瓶盖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
土壤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讲授新课
调查:哪里有土壤
找一找,地球上还有哪里有土壤,这些土壤里还有哪些生物。
二、讲授新课
地球的陆地表面大部分都覆盖着土壤。土壤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植物,
植物又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土壤与生命
蚯蚓能穿破坚硬、紧密的土壤,使植物的根更容易伸展,使空气和水更容易进入土壤。
细菌分解动植物残留体。
蚂蚁是在土壤中群居的昆虫。
岩石碎屑
植物的叶、根和茎是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花栗鼠生活在土壤洞内,寻找枯枝落叶层中的种子和果仁。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土壤中能发现许多不同种类的昆虫幼虫。
植物根穿过土壤并占有适当的位置。
穴居动物,如老鼠在土壤中筑窝。
亚土层
有腐殖质的表层土
枯枝落叶层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十几亿个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我们的土壤妈妈
……
我们的土壤妈妈,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开放着所有的嫩芽和绿叶,
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
根和她紧紧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
蹦跳着青蛙和老鼠,
游行着蚂蚁和蚯蚓,
潜伏着蛹和寄生虫。
……
在城市,有数不尽的垃圾堆,
都要经过她的改造,
才能变成美好的肥料。
我们的土壤妈妈,
完成了清洁队员未了的工作。
在农村,有数不清的田亩,滴上农民们的血汗,
播种下谷子、小麦和高粱。
我们的土壤妈妈,
从不辜负农民的希望。
高士其
三、课堂小结
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