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非洲
课型:新授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非洲的地理位置,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2.运用地形图,归纳非洲的地形特征和海陆轮廓特征,了解非洲极具特色的地形区。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等资料,归纳非洲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方法,能够从地图等资料中得到有用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非洲,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思维导图、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媒体:视频、PPT课件、微课、Xmind思维导图
教学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1(能够体现出非洲特色,包括沙漠、雨林、草原、动物及动物迁徙等,最后是大洲示意图)。
播放完毕后,问:大家认出了这是哪个大洲吗?
打开PPT,展示图片,说:文明千年的纸莎草纸画,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非洲。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非洲的学习,学生们既了解了非洲的特色,又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展示学法指导和目标导航,回顾之前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方法,说明本节课通过政区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并归纳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国家和人口。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做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三、导学探究
1.学生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第一部分地理位置的内容,如有疑问可小组交流。
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答案解析,如有错误,教师订正。其中,第三题(在书P14图6-17中找到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并分析它们的重要交通地位)由学生上台在图中指出。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说明需要完成的内容并给予指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搜集有用信息,从而养成读图、分析材料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第二部分地形的内容,如有疑问可小组交流。
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答案解析,如有错误,教师订正。其中,第二题(在书P14图6-17中找到阿特拉斯山脉、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东非大裂谷、刚果盆地、乞力马扎罗山)由学生上台在图中指出。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说明需要完成的内容并给予指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搜集有用信息,从而养成读图、分析材料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3.学生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第三部分气候的内容,如有疑问可小组交流。
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答案解析,如有错误,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说明需要完成的内容并给予指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搜集有用信息,从而养成读图、分析材料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能力提升部分。
1.根据书P17图6-24,分析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同位于赤道地区,二者的气候为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比较二者的异同,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2.结合材料分析非洲动物为什么迁徙。
学生讨论结束后,播放视频2(关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的微课)。由学生解答该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物迁徙的原因,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五、当堂达标
运用PAD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突破和巩固本节课重难点。
六、课堂小结
Xmind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学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七、课后拓展
根据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填表比较尼罗河和刚果河。
【设计意图】运用表格比较法,加强读图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