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配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比如京剧的脸谱知识和各种地方戏的名称、特色等;
2、让学生欣赏中国戏曲名段,感受戏曲的魅力;
3、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
4、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戏曲的感情。
5、利用本单元知识和写作技巧作文。
【教学重点】
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能整理资料。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二.正课
(一)梨园春秋
1.概念
(1)梨园
唐玄宗时教练伶人的处所。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白居易《长恨歌》
金陵梨园部也。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是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但是它又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可见,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2.戏曲的特点
(1)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个行当里又有细致的分工。
(2)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3)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3.戏曲的角色
生:老生 小生 武生 娃娃生
旦:正旦 花旦 武旦 老旦
净:大花脸 二花脸
丑:小花脸
4.戏曲剧种分类
(1)南戏 中国戏曲之祖
①形成
中国的戏曲之祖诞生在温州,多少年来,吸引了众多热爱戏曲的专家学者来追根寻源。探索者不仅遍布中国,而且发展到海外。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近10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教授热衷于研究温州南戏。他们认真细致地翻译、介绍南戏著作,使南戏研究得以在世界上展开。
南戏——戏剧之果. 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中国戏剧之果成熟了;它成熟在地处东南的温州。南戏在温州一带静悄悄地成长,并比北方杂剧提前成熟,是客观原因的。 “南戏”自南宋以来流传近千年,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最初是从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南戏」就是南曲戏文,是南方戏文的简称,是指依傍南方的语言、歌曲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戏曲。因为产生在浙江温州地带,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也可以说是南宋时南方的民间地方戏曲。它大约诞生于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盛行于南宋,与宋代的杂剧并驾齐驱。
至元代,依然到处流传,与元代的杂剧交相辉映。
到了明代,一般来说,民间创作(包括文人改编)的戏,在明朝嘉靖到隆庆年间(1522年~1572年)或以前的称为南戏,而嘉隆后文人学士创作的戏,一般定作传奇。
由于南戏是我国最早出现而又成熟、完整的戏曲形式,因此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②相关资料
a.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这说明,最早的南戏剧目有《赵贞女》和《王魁》两种。《赵贞女》又名《赵贞女蔡二郎》,写的是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王魁》又名《王魁负桂英》,取材宋代民间故事,叙述了王魁得中状元后就抛弃了曾资助于他、出身青楼的妻子桂英,桂英愤而自刎,死后化为厉鬼,活捉王魁。此后,以王魁负桂英的情节改编的剧目仍屡演不衰。
宋元南戏以民间创作为主,约有180个剧目,现在大多佚失,所剩无几。收集在明代《永乐大典》中的南戏剧本只有三个,即《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b.高则诚与《琵琶记》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中国出了一位伟大的剧作家高则诚,他创作的《琵琶记》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迄今依然是各地方戏曲剧种经常上演的剧目。
《琵琶记》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戏曲草创时代的结束,是戏剧舞台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但为南方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所赖以依存的传奇体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国戏剧独特的表现形态(歌舞演故事)提供了定向发展的座标。《琵琶记》无论是关目的细腻、布局的周密以及文辞的声情并茂,在古典剧作中都堪称典范。 《琵琶记》全名《蔡伯喈琵琶记》,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四十多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 《琵琶记》被后人称为“南曲之祖”,是当之无愧的。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市阁巷人。他的生卒年月至今仍不详。他于元顺帝至正四年中乡试,曾官处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椽等。至正十六年后改授幅建行省都事,不久隐居鄞县栎肚,以词曲自娱。他为人耿直,“数忤权贵”,仕途生涯很不称意。据说他决定辞官还乡,途中卒于宁海。原有《柔克斋集》二十卷,今仅存诗五十五首,词曲四首,文十二篇。
③戏台
a.瑞安古戏台
承载着南戏的历史 浙江省瑞安市是南戏的故乡,明清以来瑞安的南戏 、鼓词、道情、木偶等戏曲活动十分活跃。逢年过节看大戏,是农民过节传统的文化大餐,传统社戏天天在村子里演绎着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忠贞报国的盖世英雄典故。戏剧曲艺的盛行,自然离不开遍布城乡的的古戏台。每逢节日、庙会民间剧团都在这里登台表演。古戏台内锣鼓喧天.一旦大戏开演,鞭炮火铳大作,铜锣大鼓齐鸣。乐手敲打得越卖力,观众越叫好,台下越热闹,显得越过瘾。 过去瑞安的戏曲艺人正是凭借着众多的古戏台,才有了用武之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戏曲。城乡广大观众因为有了古戏台,看戏赏曲有了好去处,丰富了文化生活。瑞安市的地方剧种也由于有了古戏台,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b. 湖岭六科村古戏台
比较典型的是六科村的古戏台,建于清朝乾隆8年,已经260年。古戏台台面呈正方形,长宽都是4.35米。用四根柱子支撑着歇山式屋顶,柱头拱斗作七踩双下昂,施八角重斗式藻井,其雕梁画柱美不胜收。
c. 上泽村古戏台
历史最悠久的是上泽村古戏台,建于宋朝淳熙年间,距今日已有760年。现存的上泽村古戏台的砖瓦木梁都属宋朝。
d. 高旺村古戏台
保护得最完整的是高旺村古戏台,清朝咸丰8年建,已有144年。那太师壁上、横梁上的精致细微木雕刻,那流光溢彩的匾额题联、那牛腿上木雕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藻井中的似是而非工笔写意的民间画风世间绝笔 ,属古戏台中的精品。
戏台小结:瑞安的古戏台大都建于宋、明、清,戏台大都是平面方形,四柱,歇山式屋顶,檐角高挑,舒展欢快,非常抢眼, 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是木结构的古建筑。
穿行寻访于南戏故乡,我们为沉淀着浓厚的瑞安文化的古戏台而赞叹不已,那曾经辉煌过的古戏台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一座座古戏台,仿佛一幅幅古朴雅致的风景画,值得人们珍惜、保护。
如何保留好这份弥足珍贵的南戏故乡文化珍品,已成为瑞安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当务之急。
(2)昆剧 中国戏曲之母
①概念,由来
昆剧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年间,太仓的魏良辅借张野塘、谢林泉等到民间艺术家的帮助,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宛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②地位——“百戏之师”---昆曲
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但这个喜讯,也恰恰表明了它濒临灭绝的事实。 “再不动手抢救,昆曲这个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就要消失在历史之中了!”抢救、挖掘面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是振兴昆曲的基础工程。
昆曲之所以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新中国以前,全国范围内一个职业昆剧团都没有。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
(3)京剧——东方的“歌剧”
①什么是京剧?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她是在继承我国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以唱、念、做、打、舞表演为中心的,并具有北京特色的戏曲剧种。因为她诞生在北京,所以称之为京剧。
②京 剧 的 发 展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③京剧的特色
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色。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色。
④说说脸谱
红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奸邪,油白狂傲,
黄狠灰贪,蓝勇绿暴,
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⑤京剧传统剧目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
《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三岔口》《拾玉镯》、《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玉堂春》等。
⑥名 家 介 绍
京剧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a.一代宗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一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很早就学了《战蒲关》、《三娘教子》等青衣戏。
十一岁开始登台,十四岁搭入喜连成科班。早期演出以青衣戏为主,随即学演了花旦戏和刀马旦戏,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柯寨》、《五花洞》等。
b.周信芳
周信芳 ,艺名麒麟童 ,是我国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创始人,1895年生于江苏淮阴清江浦。
他祖籍浙江慈溪,父慰堂公年轻时随戏班流落淮阴。他六岁随父周慰堂(演青衣,艺名金琴仙)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他从事戏剧工作六十多年 ,不但有很扎实的功底 ,而且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早年,他精心研究和学习清末民初几位杰出的京剧大师的表演艺术;后来又吸收了前辈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结合本身的条件,经 过不断地创造革新,变化 、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麒派艺术,为中国戏曲表演艺 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周信芳主要代表剧目有:《二堂放子》、《打严嵩》、《海瑞上疏》、《清风亭》、《华容道》、《打渔杀家》、《乌龙院》、《澶渊之盟》等。
(5)越剧——江南佳韵轻柔婉转
①由来,概念
越剧,旧称绍兴戏,发源于清末浙江绍兴府嵊县的农村一带,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及山歌小调发展而来。
②越剧特点
越剧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彩,视觉与听觉结合,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越剧演员一般以女演员为主。
③越剧流派 ( file: / / / E:\\资料\\戏曲大舞台\\越剧流派.MPG" \t "_parent )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目前,越剧有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徐玉兰创立的“徐派”、戚雅仙创立的“戚派”及王文娟创立的“王派” 等等,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她的嗓音条件好,音域宽,多扮演倜傥热情、豪爽多才的人物。徐派的特点是华采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代表作有《西厢记》 的张生,《红楼梦》的贾宝玉等。徐派的传人有金美芳、钱惠丽 ( file: / / / E:\\资料\\戏曲大舞台\\哭灵.MPG" \t "_parent )等。
④名段欣赏
宝玉: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赏析:这些唱词描写了宝黛初见时二人的心理,作者把二人的心理活动写的活灵活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写出了宝玉的惊讶,黛玉的美丽、脱俗;“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写出了黛玉对宝玉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体现出黛玉对宝玉的欣赏;“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写出了黛玉非等闲之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非常有修养、有内涵;“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可见宝玉真是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之人,笑起来都能体现出他的温柔;“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这句唱词写出了两人的一见如故,也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做好了铺垫。
(6)豫剧——激情奔放质朴通俗
①概念及由来
豫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调与收调时都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它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②豫 剧 的 特 点
豫剧的特点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③行 当 介 绍
豫剧的角色行当分:
四生,四旦,四花脸,是男八女四的行当,通常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因此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④小 香 玉
小香玉原名陈百玲,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孙女。奶奶的艺术禀赋遗传给了她,小香玉成名甚早,15岁就因主演《木兰从军》而全国闻名,1992 年更获得第十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榜首,是豫剧剧种中的首席青年演员。
小结:今天,豫剧虽然仍被众多民众喜爱,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观众人数减少,剧团生存困难;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文化和艺术素质与时代需要差距太大;缺乏真正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时代水平的作品。我们衷心希望豫剧在今后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所了解,所喜爱。
(7)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①概念及由来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被称为“怀腔”或“怀调”,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山歌、秧歌、茶歌等发展而成,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著名曲目有:《打猪草》、《天仙配》 、《女驸马》等。
②欣赏——视频欣赏 ( file: / / / E:\\资料\\戏曲大舞台\\视频资料\\韩再芬黄梅戏《女驸马》.flv" \t "_parent )<< ( file: / / / E:\\资料\\戏曲大舞台\\视频资料\\韩再芬黄梅戏《女驸马》.flv" \t "_parent )女附马 ( file: / / / E:\\资料\\戏曲大舞台\\视频资料\\韩再芬黄梅戏《女驸马》.flv" \t "_parent )>> ( file: / / / E:\\资料\\戏曲大舞台\\视频资料\\韩再芬黄梅戏《女驸马》.flv" \t "_parent )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头插官帽好新鲜.
……
③黄梅戏的语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 点为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如“绿水青山带笑颜”,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④经典剧目《天仙配》
黄梅戏经典剧目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对一出戏而言,这真是骄傲。
(8)其他曲种——百花齐放
①粤剧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粤剧戏曲清新柔丽,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现在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
②川剧变脸
变脸特技
变脸一直是川剧秘不外传的绝活,它的神秘和变幻莫测不仅为川剧赢得不少的声誉,也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 。
③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傀儡戏”。木偶自唐、宋起,就有流传的历史,明、清时区域更广。传统傀儡戏舞台,很长时间承袭戏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 表演时木偶舞台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和吸引观众。提线戏舞台,多数是露天舞台,背部设有遮挡操纵者的帷幕,演员持线板立于幕后操纵木偶表演,观众可从三面欣赏。布袋戏近几十年来,承前启后,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形成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
a. 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手、肘相动作灵活,栩栩如生。纸制偶头转向灵巧,动作丰富;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
b. 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
c.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 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 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 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d. 铁枝木偶
铁枝木偶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源自皮影戏,潮汕人称“纸影戏”。偶高1到1.5尺,彩塑泥头,桐木躯干,纸手木足。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
小结: 除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
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成立后,打破旧有的木偶戏曲模式,灵活采用歌舞手段,将现代戏、历史剧、童话、神话、寓言、民间传说整理、革新,搬上舞台。四十多年来,创作、排演了200多个剧目,《马头琴的传说》、《大林和小林》、 《旗旗号巡洋舰》等拍成了木偶电视剧,《大闹天宫》、《小铃铛》、《中国的木偶艺术》、《木偶小歌舞》等还拍成了电影。
④秦腔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演唱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作者配合默契。
⑤皮影戏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约公元七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至宋代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
宋代《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
皮影戏流传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最南到广东,西部到青海都有皮影戏,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窗影。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有多种唱腔,多种流派的表演艺术,它的音乐吸收曲艺、戏曲,又滋补了戏曲与音乐的不足,流传地域极为广阔,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实在是中国皮影戏独具的特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啼声初试
1.夫妻双双把家还
2.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唱脸谱
4.女驸马
5.苏三起解
6.我家有个小九妹
(三)戏曲擂台
1.豫剧中以男角为主的戏叫( B )
A内八角戏 B外八角
2.黄梅戏原名是( A )
A采茶戏 B黄梅戏 C黄梅腔
3.黄梅戏唱词结构是( A )
A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B二字句和三字句
4.徐玉兰的嗓音条件好,音域( B )。
A.窄 B.宽
5.木偶戏又称什么戏?木偶自哪个朝代起就有流传的历史?
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傀儡戏”。木偶戏自唐宋起,就有流传的历史,明、清时区域更广。
6.什么剧种的演员一般以女演员为主?以男演员为主的是什么剧种?
越剧 京剧
7.那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豫剧
8.你能说出几种木偶戏的种类?
除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之外,还有水木偶、药发木偶。
9.京剧四大名旦是谁?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0.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市井游乐中,就有什么戏?
木偶戏及皮影戏。
11.谁的哪一出戏被后人称为“南曲之祖”?
高则诚的《琵琶记》。
12.请说出两个越剧流派
13.中国的戏曲之母、戏曲之祖分别是指哪个剧种?
14.请问这个老头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15.你知道广东的地方戏叫什么吗?
16.请说出四大行当分别扮演的是什么人物?
17.介绍你喜欢的一出戏
18.请问这是什么角色? 请举个例子。
19.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这个脸谱。
20.你能说出京剧旦角旦角的四大流派吗?
21.请问这是什么角色?
22.你知道这个乐器叫什么吗?它是哪个剧种的主要乐器?
23.你说对了吗?
24.你能说说脸谱的颜色所代表的性格类型吗?
25.请问这是什么角色?
26.你知道表演吐火和变脸的是哪一个剧种吗?
27.你知道秦腔是哪个省的剧种吗?
28.这是什么戏?
(四)戏 剧 论 坛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你有何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戏曲大舞台》配套教学练习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犹如一条灿烂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戏曲堪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迷住了中华儿女,迷住了世界上所有对中华文化所钟情的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大舞台,一同欣赏这道美丽的景观,领略戏曲文化的魅力,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品味它悠长的韵味。
(1)各抒己见话戏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60多个地方剧种,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下面咱们一起来观看几则戏曲片段,然后说一说它们各属于哪个戏曲种类?你对这个剧种有哪些了解?(最少说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戏曲
在21世纪的今天,艺术形式日渐的多元化,人们的文化需求得到了空前的满足,而保存着最古老元素的传统戏曲,也就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渐渐的为人们所淡忘,代之而起的是流行,甚至出现了“我不追流行,让流行追我”的口号,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话题:中国传统戏曲到底是去还是留?为此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的辩题是:中国传统戏曲更有生命力,反方的辩题是:流行音乐更有生命力。
假如你是正方一辩,请你做申辩陈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谋划策兴戏曲
①经过以上活动,相信你对中国戏曲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请你为你熟悉的某一剧种写一段广告,要求围绕它的历史概况和特点,做到言简意赅,让大家都来了解你喜欢的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黄冈的地方剧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心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死去蓬勃发展,如何振兴黄梅戏,请你为“把黄梅戏迎回娘家”献上一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知识
(1)戏曲知识
①戏曲的角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行当。在《唱脸谱》中有“红脸的关公战沙场”这么一句,那么关公属于___________行当?
②我国戏曲讲究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四种艺术手段和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③京剧四大旦角流派分别是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2)探寻地方戏剧
请你介绍一种地方戏曲,用简短的语言对其特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承文化
我过的传统戏曲艺术收到冲击,这是不争的事实,你认为我们该怎样来让我们的戏曲走出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表演成熟,唱腔雍容华美。被称为“国粹”。
(2)世界上三种典型的戏曲文化形式:歌剧,芭蕾,中国的京剧。在当今世界中外戏曲文化的撞击与交流中,中国戏曲不尽展现出华夏民族的浓厚传统,而且对未来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变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更有生命力。
(3)①戏曲恒久远,时代永流传。
②把黄梅戏作为地方课来开设,让青少年了解黄梅戏,为振兴黄梅戏献上一份力。
2.(1)①生、旦、净、丑 净
②唱、念、做、打 手 眼 身 法 步
③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2) 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傀儡戏”。木偶自唐、宋起,就有流传的历史,明、清时区域更广。传统傀儡戏舞台,很长时间承袭戏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 表演时木偶舞台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和吸引观众。提线戏舞台,多数是露天舞台,背部设有遮挡操纵者的帷幕,演员持线板立于幕后操纵木偶表演,观众可从三面欣赏。
(3)戏曲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壹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和支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96张PPT)
戏曲大舞台
梨园春秋
戏曲擂台
啼声初试
戏剧论坛
戏曲大舞台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是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但是它又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可见,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梨园春秋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个行当里又有细致的分工。
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戏曲的特点
生
旦
净
丑
老生
小生
武生
娃娃生
正旦
花旦
武旦
老旦
彩旦
大花脸
二花脸
小花脸
戏曲的角色
戏曲剧种分类
京剧
昆剧
黄梅戏
越剧
中国戏曲之母
东方的“歌剧”
芬芳的泥土气息
江南佳韵轻柔婉转
激情奔放质朴通俗
豫剧
南戏
中国戏曲之祖
其他
百花齐放
昆剧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年间,太仓的魏良辅借张野塘、谢林泉等到民间艺术家的帮助,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宛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 剧
“百戏之师”---昆曲
《单刀会》
昆曲之所以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新中国以前,全国范围内一个职业昆剧团都没有。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
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但这个喜讯,也恰恰表明了它濒临灭绝的事实。 “再不动手抢救,昆曲这个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就要消失在历史之中了!”抢救、挖掘面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是振兴昆曲的基础工程。
返回
视频欣赏《单刀会》
“东方歌剧”
为什么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
什么是京剧?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她是在继承我国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以唱、念、做、打、舞表演为中心的,并具有北京特色的戏曲剧种。因为她诞生在北京,所以称之为京剧。
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京 剧 的 发 展
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色。
京剧的特色
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色。
关羽
窦 尔 敦
典 韦
曹操
程咬金
孙悟空
脸谱 邮票
脸谱
泥人脸谱
京胡上的脸谱
鸟蛋上的脸谱
说说脸谱
红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奸邪,油白狂傲,
黄狠灰贪,蓝勇绿暴,
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
《将相和》、《群英会》
《空城计》、《三岔口》
《拾玉镯》、《贵妃醉
酒》、《打渔杀家》、《玉堂春》等。
京剧传统剧目
京剧邮票
京剧邮票
京剧四大流派:
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四大名旦合影:
梅兰芳(左三)
程砚秋(左一)
荀慧生(左四)
尚小云(左二)
名 家 介 绍
视频欣赏
视频欣赏
视频欣赏
梅兰芳(1894一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很早就学了《战蒲关》、《三娘教子》等青衣戏。
梅兰芳
梅兰芳邮票
十一岁开始登台,十四岁搭入喜连成科班。早期演出以青衣戏为主,随即学演了花旦戏和刀马旦戏,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柯寨》、《五花洞》等。
视频欣赏《贵妃醉酒》
梅兰芳邮票
周信芳 ,艺名麒麟童 ,是我国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创始人,1895年生于江苏淮阴清江浦。 他祖籍浙江慈溪,父慰堂公年轻时随戏班流落淮阴。他六岁随父周慰堂(演青衣,艺名金琴仙)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他从事戏剧工作六十多年 ,不但有很扎实的功底 ,而且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早年,他精心研究和学习清末民初几位杰出的京剧大师的表演艺术;后来又吸收了前辈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结合本身的条件,经 过不断地创造革新,变化 、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麒派艺术,为中国戏曲表演艺 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周信芳主要代表剧目有:《二堂放子》、《打严嵩》、《海瑞上疏》、《清风亭》、《华容道》、《打渔杀家》、《乌龙院》、《澶渊之盟》等。
周信芳
返回
江南佳韵——越剧
越剧,旧称绍兴戏,发源于清末浙江绍兴府嵊县的农村一带,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及山歌小调发展而来。
越剧
越剧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彩,视觉与听觉结合,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越剧演员一般以女演员为主。
越剧特点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目前,越剧有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徐玉兰创立的“徐派”、戚雅仙创立的“戚派”及王文娟创立的“王派” 等等,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越剧流派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她的嗓音条件好,音域宽,多扮演倜傥热情、豪爽多才的人物。徐派的特点是华采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代表作有《西厢记》 的张生,《红楼梦》的贾宝玉等。徐派的传人有金美芳、钱惠丽等。
徐 派
宝玉: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名段欣赏
视频欣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这些唱词描写了宝黛初见时二人的心理,作者把二人的心理活动写的活灵活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写出了宝玉的惊讶,黛玉的美丽、脱俗;“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写出了黛玉对宝玉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体现出黛玉对宝玉的欣赏;“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写出了黛玉非等闲之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非常有修养、有内涵;“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可见宝玉真是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之人,笑起来都能体现出他的温柔;“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这句唱词写出了两人的一见如故,也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做好了铺垫。
唱词赏析
返回
豫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调与收调时都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它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
豫 剧
豫剧的特点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 剧 的 特 点
豫剧的角色行当分:
四生,四旦,四花脸,是男八女四的行当,通常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因此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行 当 介 绍
小香玉原名陈百玲,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孙女。奶奶的艺术禀赋遗传给了她,小香玉成名甚早,15岁就因主演《木兰从军》而全国闻名,1992 年更获得第十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榜首,是豫剧剧种中的首席青年演员。
小 香 玉
视频欣赏《木兰从军》
今天,豫剧虽然仍被众多民众喜爱,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观众人数减少,剧团生存困难;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文化和艺术素质与时代需要差距太大;缺乏真正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时代水平的作品。我们衷心希望豫剧在今后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所了解,所喜爱。
豫剧现状
返回
芬芳的泥土气息 黄 梅 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被称为“怀腔”或“怀调”,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特点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山歌、秧歌、茶歌等发展而成,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著名曲目有:《打猪草》、《天仙配》 、《女驸马》等。
韩再芬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头插官帽好新鲜.
……………………
视频欣赏<<女附马>>
名段欣赏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 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 点为唱词结构多为 七字句 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如“绿水青山带笑颜”,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黄梅戏语言
《天仙配》
黄梅戏经典剧目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对一出戏而言,这真是骄傲。
经典剧目《天仙配》
返回
视频欣赏《天仙配》选段
其他著名曲种
粤剧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粤剧戏曲清新柔丽,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
粤剧介绍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现在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
视频欣赏《红线女》
川剧变脸
变脸特技
变脸一直是川剧秘不外传的绝活,它的神秘和变幻莫测不仅为川剧赢得不少的声誉,也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 。
视频欣赏《变脸》
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傀儡戏”。木偶自唐、宋起,就有流传的历史,明、清时区域更广。传统傀儡戏舞台,很长时间承袭戏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 表演时木偶舞台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和吸引观众。提线戏舞台,多数是露天舞台,背部设有遮挡操纵者的帷幕,演员持线板立于幕后操纵木偶表演,观众可从三面欣赏。布袋戏近几十年来,承前启后,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形成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
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手、肘相动作灵活,栩栩如生。纸制偶头转向灵巧,动作丰富;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
布袋木偶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 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 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 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铁枝木偶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源自皮影戏,潮汕人称“纸影戏”。偶高1到1.5尺,彩塑泥头,桐木躯干,纸手木足。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
铁枝木偶
木偶戏发展
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成立后,打破旧有的木偶戏曲模式,灵活采用歌舞手段,将现代戏、历史剧、童话、神话、寓言、民间传说整理、革新,搬上舞台。四十多年来,创作、排演了200多个剧目,《马头琴的传说》、《大林和小林》、 《旗旗号巡洋舰》等拍成了木偶电视剧,《大闹天宫》、《小铃铛》、《中国的木偶艺术》、《木偶小歌舞》等还拍成了电影。
除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
视频欣赏
秦腔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演唱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作者配合默契。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约公元七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至宋代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
宋代《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
皮影戏
皮影戏发展
皮影戏流传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最南到广东,西部到青海都有皮影戏,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窗影。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有多种唱腔,多种流派的表演艺术,它的音乐吸收曲艺、戏曲,又滋补了戏曲与音乐的不足,流传地域极为广阔,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实在是中国皮影戏独具的特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返回
视频欣赏
二、啼声初试
夫妻双双把家还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唱脸谱
我来唱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我来唱2
我家有个小九妹
女驸马
苏三起解
返回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三、戏曲擂台
豫剧中以男角为主的戏叫( )
A内八角戏 B外八角
黄梅戏原名是( )
A采茶戏 B黄梅戏 C黄梅腔
黄梅戏唱词结构是( )
A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B二字句和三字句
徐玉兰的嗓音条件好,音域( )。
A.窄 B.宽
B
A
A
选择题
B
问答题
木偶戏又称什么戏?木偶自哪个朝代起就有流传的历史?
什么剧种的演员一般以女演员为主?以男演员为主的是什么剧种?
那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傀儡戏”。木偶戏自唐宋起,就有流传的历史,明、清时区域更广。
越剧 京剧
豫剧
问答题
除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之外,还有水木偶、药发木偶。
你能说出几种木偶戏的种类?
京剧四大名旦是谁?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问答题
还有许多问题等你来回答呢,
试一试吧!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市井游乐中,就有什么戏?
木偶戏及皮影戏。
谁的哪一出戏被后人称为“南曲之祖”?
高则诚的《琵琶记》。
跳转到71张
四、戏 剧 论 坛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你有何收获?
戏 剧 论 坛
收获
生
老生 孔明
武生 杨六郎
小生
小生《西厢记》张生
小生梁山伯
返回
正旦 杜十娘
正旦
旦
老 旦
花旦《花庭会》
武旦
武旦
刀马旦
返回
净
净 昆曲 廉颇
净 京剧 钟馗
返回
丑
丑 类阿鼠
县官徐九经
返回
梨园
líyuán
唐玄宗时教练伶人的处所。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白居易《长恨歌》
金陵梨园部也。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返回
中国的戏曲之母、戏曲之祖分别是指哪个剧种?
戏曲之母
请说出两个越剧流派
(多说一个加五分)
请问这个老头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老头
广东戏
你知道广东的地方戏叫什么吗?
《分飞燕》剧照
四大行当
请说出四大行当分别扮演的是什么人物?
介绍你喜欢的一出戏
喜欢的戏
请问这是什么角色? 请举个例子。
壮士
词语形容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这个脸谱。
你能说出京剧旦角旦角的四大流派吗?
旦角流派
请问这是什么角色?
白脸
你知道这个乐器叫什么吗?它是哪个剧种的主要乐器?
乐器
乐器
你说对了吗?
脸谱含义
你能说说脸谱的颜色所代表的性格类型吗?
请问这是什么角色?
女角
你知道表演吐火和变脸的是哪一个剧种吗?
变脸
你知道秦腔是哪个省的剧种吗?
秦腔
皮影
这是什么戏?
中国戏曲之祖
南戏
中国的戏曲之祖诞生在温州,多少年来,吸引了众多热爱戏曲的专家学者来追根寻源。探索者不仅遍布中国,而且发展到海外。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近10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教授热衷于研究温州南戏。他们认真细致地翻译、介绍南戏著作,使南戏研究得以在世界上展开。 南戏——戏剧之果. 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中国戏剧之果成熟了;它成熟在地处东南的温州。南戏在温州一带静悄悄地成长,并比北方杂剧提前成熟,是客观原因的。 “南戏”自南宋以来流传近千年,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最初是从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戏曲最早成熟的形式是南戏。
「南戏」就是南曲戏文,是南方戏文的简称,是指依傍南方的语言、歌曲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戏曲。因为产生在浙江温州地带,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也可以说是南宋时南方的民间地方戏曲。它大约诞生于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盛行于南宋,与宋代的杂剧并驾齐驱。
至元代,依然到处流传,与元代的杂剧交相辉映。
到了明代,一般来说,民间创作(包括文人改编)的戏,在明朝嘉靖到隆庆年间(1522年~1572年)或以前的称为南戏,而嘉隆后文人学士创作的戏,一般定作传奇。 由于南戏是我国最早出现而又成熟、完整的戏曲形式,因此
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资料
戏台
徐渭文摘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这说明,最早的南戏剧目有《赵贞女》和《王魁》两种。《赵贞女》又名《赵贞女蔡二郎》,写的是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王魁》又名《王魁负桂英》,取材宋代民间故事,叙述了王魁得中状元后就抛弃了曾资助于他、出身青楼的妻子桂英,桂英愤而自刎,死后化为厉鬼,活捉王魁。此后,以王魁负桂英的情节改编的剧目仍屡演不衰。 宋元南戏以民间创作为主,约有180个剧目,现在大多佚失,所剩无几。收集在明代《永乐大典》中的南戏剧本只有三个,即《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高则诚与《琵琶记》
《琵琶记》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戏曲草创时代的结束,是戏剧舞台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但为南方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所赖以依存的传奇体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国戏剧独特的表现形态(歌舞演故事)提供了定向发展的座标。《琵琶记》无论是关目的细腻、布局的周密以及文辞的声情并茂,在古典剧作中都堪称典范。 《琵琶记》全名《蔡伯喈琵琶记》,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四十多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 《琵琶记》被后人称为“南曲之祖”,是当之无愧的。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市阁巷人。他的生卒年月至今仍不详。他于元顺帝至正四年中乡试,曾官处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椽等。至正十六年后改授幅建行省都事,不久隐居鄞县栎肚,以词曲自娱。他为人耿直,“数忤权贵”,仕途生涯很不称意。据说他决定辞官还乡,途中卒于宁海。原有《柔克斋集》二十卷,今仅存诗五十五首,词曲四首,文十二篇。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中国出了一位伟大的剧作家高则诚,他创作的《琵琶记》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迄今依然是各地方戏曲剧种经常上演的剧目。
瑞安古戏台
承载着南戏的历史 浙江省瑞安市是南戏的故乡,明清以来瑞安的南戏 、鼓词、道情、木偶等戏曲活动十分活跃。逢年过节看大戏,是农民过节传统的文化大餐,传统社戏天天在村子里演绎着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忠贞报国的盖世英雄典故。戏剧曲艺的盛行,自然离不开遍布城乡的的古戏台。每逢节日、庙会民间剧团都在这里登台表演。古戏台内锣鼓喧天.一旦大戏开演,鞭炮火铳大作,铜锣大鼓齐鸣。乐手敲打得越卖力,观众越叫好,台下越热闹,显得越过瘾。 过去瑞安的戏曲艺人正是凭借着众多的古戏台,才有了用武之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戏曲。城乡广大观众因为有了古戏台,看戏赏曲有了好去处,丰富了文化生活。瑞安市的地方剧种也由于有了古戏台,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湖岭六科村古戏台
比较典型的是六科村的古戏台,建于清朝乾隆8年,已经260年。古戏台台面呈正方形,长宽都是4.35米。用四根柱子支撑着歇山式屋顶,柱头拱斗作七踩双下昂,施八角重斗式藻井,其雕梁画柱美不胜收。
上泽村古戏台
历史最悠久的是上泽村古戏台,建于宋朝淳熙年间,距今日已有760年。现存的上泽村古戏台的砖瓦木梁都属宋朝。
高旺村古戏台
高旺村古戏台
保护得最完整的是高旺村古戏台,清朝咸丰8年建,已有144年。那太师壁上、横梁上的精致细微木雕刻,那流光溢彩的匾额题联、那牛腿上木雕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藻井中的似是而非工笔写意的民间画风世间绝笔 ,属古戏台中的精品。
牛腿木雕
当务之急
穿行寻访于南戏故乡,我们为沉淀着浓厚的瑞安文化的古戏台而赞叹不已,那曾经辉煌过的古戏台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一座座古戏台,仿佛一幅幅古朴雅致的风景画,值得人们珍惜、保护。
如何保留好这份弥足珍贵的南戏故乡文化珍品,已成为瑞安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当务之急。
瑞安的古戏台大都建于宋、明、清,戏台大都是平面方形,四柱,歇山式屋顶,檐角高挑,舒展欢快,非常抢眼, 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是木结构的古建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