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二模质量分析会语文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温州市二模质量分析会语文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5-02 15:14:0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应试阅读的特质:被限制和引导了的阅读(求同思维)
限制与引导:
1、定向探究—--带任务的阅读,有明确阅读
目的、要求。
2、规范阅读----解读的方法、技巧。
3、分析性阅读:深度、一定的开放度。(探究要求)
山东卷 2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浙江卷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江苏卷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陕西卷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安徽卷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辽宁卷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2010年高考小说探究题设题角度
标题的成败 结构安排、艺术处理 对文本价值提出自己的意见 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探究文中产生的疑点和难点
……
小说生成论下的解读品质
----小说阅读中探究题的应考策略
温州中学 成旭梅
2011、4、27
考试情境下,命题人会较多地立足于文本的一种普遍的阅读结果,一种可通过顺着文本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情思逻辑来把握的阅读结果,也即,命题人的设题会无限靠近作者意识下的文本价值。
作者价值、文本价值、读者价值……
怎么探究?
一、作者意识(命题人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作者意识的把握:
1、创作的背景
2、小说的标题
3、作者的情感倾向
4、文本的结构方式
5、叙述的视角
一、作者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请大家阅读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小小说 ,探究:“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暗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哪里? ”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 ”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 ”把女人抱了起来。
一、作者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1、创作的背景
2、小说的标题
3、作者的情感倾向
4、文本的结构方式
5、叙述的视角
结构方式:
1、明暗两条线索
2、主要情节:“相认”
3、简洁的用笔:白描、零度写作、冰山理论
3、结局:抱了起来
情感态度:
他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 ”把女人抱了起来。
题目名为《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究竟德军剩下来了些什么东西?是劫后的城市?是可怜的女人?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剧故事,当士兵和恋人相认的瞬间,士兵忘记了恋人的妓女身份,而约安也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真爱是他们拥抱在一起,忘记一切的催动器,真爱是永恒不变的。
德军剩下的东西,是废墟,是精神上的伤害,还有人类对生活更大的憧憬和更多伟大的爱----战争可以毁灭无数牢固的建筑、无数执着的生命,但却不能毁灭人类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爱的渴望。也许,希望之光只有那么一点点,人类也会从黑暗中寻觅到它,只要它存在!(作者意识)
一、作者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再析:试结合全文,从作者意识的角度探究造成沃兹沃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二模卷)
以下解答合理吗?
1、沃兹沃斯脱离生活,不切实际,靠虚幻的梦过日子,不从事实际工作,以至于生活贫困。
2、沃兹沃斯竟然试图骗取孩子的信任,以图获得四分钱的利益。
3、沃兹沃斯连起码的人的尊严都没有,被驱赶,也并不改变他的生活习惯与态度。
4、批判了社会的冷漠。
一、作者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1、创作的背景
2、小说的标题
3、作者的情感倾向
4、文本的结构方式
5、叙述的视角
作者意识(命题人意识)下的解读品质,就是要理解命题人无限靠近作者意识下的文本价值的设题意图,通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情思逻辑,走进作家创作的内动力,还原作品的情感真实与内心真实而形成的答题品质。
小 结: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2010浙江高考)
误答:成长就是懂得牺牲自我,回报父母和社会。
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在写出“人的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
----[法]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以写作探索世界与心灵的迷宫》
2011《考试大纲》对探究(内容与方法)规定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考点解读
怎么探究?
二、人文意识下的解读品质(更为本质的生成论)
结合全文,探究造成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悲剧人生的原因。
(柯瓦连柯姐弟俩骑自行车)“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给校长 !”
(恋爱的事被人画成漫画传开后)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二、人文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作为普通“人”的别里科夫……
恋爱中的男性
恋爱趣闻传遍全城
“钻石王老五”
----它们不是别里科夫个体生理性变异的结果,只能是社会、体制对人造成的变异结果,沙皇统治末期的反动性不言而喻。
有人说,“动物”部分的文字是这个反战小说中的赘笔,可以删去,你以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二、人文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战争中,作为“人”的需求?
战争中,作为“老人”的需求?
----家园、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
这是宏大主题的微观呈现,是作者心目中的战争图景,是战争的情感逻辑:
文本结构方式:老人、聊动物(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冰山理论)
标题: “桥边的老人”
情感倾向: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动物的生命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战争的谴责。
再析:试结合全文,探究造成沃兹沃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二模卷)
1、沃兹沃斯脱离生活,不切实际,靠虚幻的梦过日子,不从事实际工作,以至于生活贫困。
2、沃兹沃斯竟然试图骗取孩子的信任,以图获得四分钱的利益。
3、沃兹沃斯连起码的人的尊严都没有,被驱赶,也并不改变他的生活习惯与态度。
4、批判了社会的冷漠。
二、人文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再析:试结合全文,探究造成沃兹沃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二模卷)
1、沃兹沃斯,不切实际,靠虚幻的梦过日子,不从事正经工作,以至于生活贫困。沉浸在个人的情感旧伤里不可解脱,以至于脱离现实生活。诗人的理想也使得他居于清冷的一隅,与外界世俗生活隔绝。
2、沃兹沃斯竟然试图骗取孩子的信任,以图获得四分钱的利益。心与孩子一般纯真,因此与孩子有着纯净的沟通。
3、沃兹沃斯连起码的人的尊严都没有,被驱赶,也并不改变他的生活习惯与态度。作为诗人内心的单纯与坚持。
4、批判了社会的冷漠。现实世界对诗人的不解与隔膜使得诗人不被世俗接纳。
二、人文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德国著名学者卡西尔《人论》如此解说作为“人”,对“人”本身思考的价值:
“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之中。”
小 结:
依据小说生成论的两个视角,《布莱克·沃兹沃斯》中你还能作哪些方面的探究?
1、文本结构方式:为什么出现母亲形象?母亲形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叙述视角、情感倾向:“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起来。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这是诗人死后我的转变。请探究“哭”在文中的含义。
3、文本结构方式与情感倾向:文章结尾有什么深意吗?请结合全文,探究文末为何要作这样的补叙。
4、情感倾向:对于文中的诗人的生存态度与生存境遇,你怎么看待?
……
生成运用
其一,作者意识(命题人意识)确立
其二,人文意识的确立
探究品质实现的途径:
谢谢大家!
2011.4.27(共47张PPT)
市“二模”试卷命题思路的4个启示

备考复习的10个建议
浙江省永嘉中学 周康平
一个说明:
高考试卷:考核,选拔
模拟试卷:检测,为复习提供建议
主要说三个问题
1.命题时的几个参考值以及对我们最后一个月复习的启示(命题思路的4个启示)
2. 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为教师提供分析思路)
3. 被“命题‘陷阱’”捕捉的几个现象以及对最后一个月复习的启示(复习备考的10个建议)
一、命题时的几个参考值以及对我们最后一个月复习的启示
☆ 1.题型来源
☆ 2.材料来源
☆ 3.命题导向
一、命题时的几个参考值以及对我们最后一个月复习的启示
1.题型来源
高考样卷(论语题、现代文、词语、语用题)
启示1:
“选对媳妇,嫁对郎”——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高考样卷和去年高考试卷的示范作用,要加强对试卷的研究。在参考其它地市的试卷中,不要争新,争奇,而放弃了最根本的参照对象。
2.材料来源
启示2:
“爱他,就挑最好的”——最后一个月复习所用的材料要尽量贴近“高考试题”的选材。
3.命题导向
(1)基础题突出基础
拼音,强调常见
“二模” “初稿”
儿女亲家(qìnɡ) 跑马卖解(xiè)
纤尘不染(xiān) 凤冠霞帔(pèi)
3.命题导向
(1)基础题突出基础
错别字
(回应——回映;博弈——博奕;一炷香——一柱香)
(音近) (音形近) (音形近)
“C.国家博物馆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收藏文物逾百万件,可为公众提供大量高品位的文化服务。”
“C 、1月13日,吉林市松江中路旁出现了美丽的雾凇景色。进入“三九”以来,吉林市雾凇频繁,整座城市银装素裹。”
启示3:
“反反复复,就是最好的”——基础的东东要常抓不懈——反复的,多层次,科学的进行训练。
(2)小阅读——考核阅读能力的变化
8.下列不能用来支持“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有着不同的美”这个说法的一项是
A.某论坛评出“萨尔茨堡”为“世界最美的城市”。
B.旅游旺季,周庄这个小镇要接待上万名游客,其中不少是外国游客。
C.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了《百年孤独》。
D.纳西族的建筑形式多样别致,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当人们在不断地宣布发现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建筑、最美的城市时,这个“最”字,难道不是意味着要求对美有一个普遍的认定吗?……人们同样可以说,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有着不同的美。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有其独特的传统和人的观念,这是人们既想看东方的宝塔,也想看西方的教堂,既想看南美的丛林,也想看北极的冰川……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的原因。
(3)小说新题型的安排
12.分析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沃兹沃斯怎样的性格。(3分)
13.细节是情感的载体。请就文中画浪线语段,举两例分别加以赏析。(4分)
14.文章最后,沃兹沃斯对“我”说,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是编的,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歌也是假的。小说以此结尾,有何用意?(4分)
15.试结合全文,探究造成沃兹沃斯悲剧人生的原因。(6分)
分别考了“人物形象”“情感”“主题”三个小说的单元主题。
建议1:教师要把新出现的题型进行梳理,并对答题要素进行分析整理。
(4)论语题的新题型设计
甲——课文的理解
乙——延伸拓展
启示4:
“敌动,我也动”——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阅读题型的变化,今年小阅读少了一个题目,大阅读考核内容上有变化,论语题一分为二,复习中教师要予以关注,要对新型题目进行必要的研究并进行训练。
(5)作文导向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减弱命题干扰;注重生活体验;加强理性思辨
建议2:
教师在最后一个月中要进行多种类型的作文尤其是半命题作文的训练;加强“套作”的正确指导;加强生活细节素材的积累。
二、学生的答题情况
抽样来源:
选择题:全校。
客观题:理科重点班,理科普通班,
文科重点班,文科普通班
各10名。
为何分析这种数据?
这样的归纳对我们教师有用吗?
建议3:
在复习的最后时刻,要学会发现学生的薄弱处;在复习中要学会放弃。
三、被“命题‘陷阱’”捕捉的几个现象及对最后一个月复习的启示
1.本身知识薄弱而被捕捉
★语文应用能力差
★本身知识底子差
2.没有细致审题而被捕捉
3.缺少科学答题而被捕捉
★答题过于笼统,缺乏细致
★答题过于盲目,缺乏方向
★答题过于随意,缺乏严谨
★答题过于狭窄,缺乏多样
语文应用(概括)能力差
5.请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3分)
3月15日前后在温州、宁波等地出现了碘盐抢购现象。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
对此,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辐射监测室主任徐政强认为非常荒谬:“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再说日本东南沿海的日本暖流,是由南向北走,不会绕过日本岛到中国洋面。”同样也有专家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过量地食用碘盐不仅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反而对身体有害无益。
例1:专家称碘盐不可防辐射,日本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盐产量。
(0分,自言自语,凭空增加内容)
例2:过量食用碘盐无预防放射性碘作用,对身体有害。
(0分,没抓住主要内容)
例3:3月15日前后,温宁等地百姓无知,发生了抢购碘盐事件。
(1分,概括不全面)
例4:浙江出现碘盐抢购现象,徐政强和专家给予否定并阐明理由。
(2分,缺要素、不简洁)
6.下面一段文字是一位记者和一位学校教师的对话。请根据对话的内容提示,补充划线处的内容。补充时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明和得体。(4分)
记者: ?
教师:是的,在学生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
记者:在社会上呢?
教师:社会上也有过时的论调。
记者:您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针对这些情况,你们学校都有些什么措施?
教师:主要还是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大,我觉得,现在一些主流媒体应该加强报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让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我们学校开辟了传统文化的课程,配备了专门的授课教师,课间也安排了特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弟子规》,目的就是 。
建议4:
教师在复习语用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题型的训练(尤其是5月底杭州地区的仿真考试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掌握。避免产生碰到新题型产生束手无策的状况。
本身知识底子差
(1)岑不意汉军卒至,登山望之,大震恐。(3分)
卒——猝——突然,很多人翻译成“士兵”“最终”
例1:岑彭没有想到汉军的士兵的到来,就登上山顶看过去,大为震惊害怕。
例2:岑彭不料汉军最后会到来,就登上山顶看过去,大为震惊害怕。
22.请赏析本词末句“鸿北去,日西匿”。(2分)
例1:借景抒情,看到大雁北去,太阳西沉,词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之感,新婚大喜之日却有如此哀景相伴,道出了新婚后看到这种哀景的痛苦。(0分)
建议5:
教师还是要对一些语文基本常识进行指导,比如诗词基本知识、现代文中的表现手法等等。
23.(1)子夏从孔子的“绘事后素”领悟到了什么?(2分)
得分率极低。40人中有18人得0分。有个别把礼和仁的关系弄反了。
说明:我们在《论语》的教学中,可能是强调了“孔子观点”的整理,“孔子观点的判段和延伸”的阐述,反而把课文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文章理解”给落下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告以汉兵大至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建议6:
跟课本有关的内容,仍然要引起重视。尤其是《论语》的篇章教学,还有文言文虚词,教师还要是进行整理的。
2.审题不清而被捕捉
(1)请描述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100字以内)(3分)
例1:现代社会中,许多企业、媒体等单位,通过举办XX少儿书画大赛,以丰厚的奖品为诱饵,吸引广大家长踊跃投票,而背后的操纵者如同“守株待兔”一般,等待一只只兔子飞奔而来撞死在草人上,而他们坐享其成,利润颇丰。(0分)
例2:XX少儿书画正热火朝天的举行着,各位参赛选手的家长都努力射出金钱之箭,他们的金钱都如饿狼般扑向大赛之船,为的是获得冠军。(0分)
11.第一次见到沃兹沃斯,“我”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古怪”的流浪汉?(3分)
答成了写“沃尔沃斯”是一个古怪的流浪汉的作用是什么?
13.细节是情感的载体。请就文中画浪线语段,举两例分别加以赏析。(4分)
很多考生没有在划线句找出。
建议7:
在最后的复习中也应该安排审题的训练,俗话说,“题目是答案的一半”就是强调了审题的重要性。
3.缺少科学性答题而被捕捉
答题过于笼统,缺乏细致
11.第一次见到沃兹沃斯,“我”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古怪”的流浪汉?(3分)
答:沃尔沃斯是一个着装、语言和行为都很“古怪”的人。
24.
答:这样的理解似乎有点片面,孔子所说的是强调正名的,而材料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答题过于盲目,缺乏方向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分析:这道题目,学生大部分是1分或2分。学生基本上都知道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但在说理由上在答案中呈现的是三点:
首先,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是没有羞耻心。
其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
再次,孔子思想中没有“法制”观念,把“刑罚”等同于“法制”,属于混淆概念。
《论语》的延伸题,呈现的不外乎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课外引用一段话,要求学生判别是否与孔子的观点相符合?
一种是孔子的一段话,有人有不同(往往是错误的)看法,请你判别。
这样的题目,我觉得它是有一个答题方向的,那就是:
孔子的观点是什么,材料说的是什么,判别……
孔子的这段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勾连),它实际上强调了什么(观点提升),材料上说的意思是说……
不正确,孔子所说的意思是有关于“正名”的问题,孔子实际上强调“为政以德”的,它强调“刑罚”不能让老百姓有羞愧之心,它不能达到真正治国,跟材料分析是不一样的,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强调名分的重要性。
建议8:
在最后的复习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规律性东西的整理,在最后的时刻,只有教师要多下一些工夫,学生才会得到更多。比如我刚才对外国小说的问题梳理。
答题过于随意,缺乏严谨
21.请结合全词,简析词中“乱愁”的具体内容。(4分)
描写的天气不是很好,很恶劣,愁;年龄很大,又很愁;想起过去,想到今天的萧瑟,愁;国家都没有了,心里很难受,愁。(2分)
缺鉴赏术语
建议9:
在最后的复习中,教师还要做一些工作(比如,诗歌鉴赏术语的整理,常见的情感有哪些等等),要让学生的答案看起来更加的“靠近答案性”而非“方言性”。最好有几节规范答题的训练课。
这种情况也多见于现代文阅读的答案之中。
答题过于狭窄,缺乏多样
14.文章最后,沃兹沃斯对“我”说,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是编的,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歌也是假的。小说以此结尾,有何用意?(4分)
例1:故事这样的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戏剧色彩。(2分 只答了“结构”忘了“内容和主旨”的角度)
例2:15.试结合全文,探究造成沃兹沃斯悲剧人生的原因。(6分)
答:生活境遇不好,死了妻子孩子;他在悲伤过去,不愿振作;他身体不是很好,健康很差。(2分,三点内容重复)
建议10:
要培养学生养成答题“从多角度来回答,分点意识要强”的习惯。 (尤其是分数较多的题目)
累死不悔
今朝东找西凑呕心沥血,但求复习有点成效
他日桃李满门心满意足, 只因学生有点出息
借用我去年的“三句半总结”与大家共勉:回归课本,掌握方法——高考文言虚词
回归课本,掌握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欧琳慧
课前准备:发放《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整理材料和高考部分文言文篇目空白版本的油印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正题:
在这次二模考试中,我们有道题目的得分率特别不理想,那就是第17小题,考查文言虚词的选择题,我们班的平均分是0.75分,这跟高考省平均水平相差多少呢?请大家下面这个表格,这些数据是来自省考试院近三年高考对这道题目得分情况的统计。
年份 篇目 平均分
2008 《白居易传》 1.79
2009 《宝绘堂记》 1.80
2010 《魏书·胡叟传》 1.63
其实,这道题目对于全省考生而言,都是一个难点,去年省的平均分也不算高,而我们班这次考试还没有达到这个平均分。全班44个同学只有11个做对了。这道题目难度很大,我们是不是把这三分放弃算了呢?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在意文言虚词这个知识点的复习,放弃的不仅仅是这三分。我们文言文读不懂,主要是因为文章中存在着很多文字障碍,而在这些障碍中,对我们的干扰最大的是文言虚词,因为它使用频率高,用法变化大,因而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将非常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而且,分析这个考题,其实要提高得分率,还是有策略和方法可循的。
二、考纲解读和考题分析
(一)考纲解读
1、我们首先从考纲入手进行分析。
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而 何 乎 乃,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在文中:在特定的语境中
“意义”是就词的内涵而言;“用法”是就其功能亦即词性而言,要知道,词性相同的词,其意义不一定相同,因而在做题时应先确定词性,再判断意义
2、我省近几年考查的虚词,按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2004:其、以、而、乃
2005:则、以、且、之
2006:也、而、其、于
2007:乎、且、以、焉
2008:其、乃、于、与
2009:以、而、为、之
2010:其、而、焉、于
以(4次)、其(3次)、而(3次)、乃(2次)、于(2次)、且(2次)、之(2次)、也(1次)、则(1次)、为(1次)、乎(1次)、焉(1次)、与(1次)。
3、我想问大家,这十八个虚词的典型用法你掌握得怎么样
请几个同学回答(具体回答掌握几个)
(二)考题分析
再分析这个高考试题的特点,文言虚词这道题目也是非常特殊的一道试题。整份高考试卷中,除了默写和论语的考题,和课文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道题。它的答案中有四个选项都来自于课文,这道题应该是一个争分点。我们目前考不好,对课文的不熟悉应该是最大的问题。
看二模第17题,你能说出后四个选项各出自于哪篇课文?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告以汉兵大至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
B 将军向者经虏城下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
C 复路而归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D 而复欲远事边外乎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三)小结:回归课本
1、强调回归课本: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对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没记住几个,来自课文的句子又不熟悉,怎么可能考得好呢?
所以,要提高得分率,我们首先要去做的就是回归课本。我们应该去熟悉课文,要能解释来自课文的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我们要切实了解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记得模模糊糊。我们只能结合课文的典型例句来记才能理解,把句子、意义、用法一同记住才能记得简便,记得准确。
2、如何回归课本?
老师把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整理,尽量采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语句为例句,大家课后应该好好去看看,每一种意义和用法你至少要记住一个典型的例句。我们这里整理的只是典型的一部分,大家现在应该尽一切努力回归到课本中去,你课外不妨到网上去下载课文的没有注释的版本,主要是五三中有总结知识点的这些篇目,自己先去解释,不懂的地方再去对照注释。语文学习不是单打一的,是综合性的,你只要去看课文,复习了课文中的虚词,理解实词、句式、翻译、语感等都会有所提高。
要提高得分率,除了要回归课本,增强积累,在解题方面也要有思路,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三、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指导
1、以二模第17题为例,谈谈你在考试时的解题思路?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相告以汉兵大至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语法分析法)
B 将军向者经虏城下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语境推断法:上下文内容)
C 复路而归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语法分析法或例句比照法))
D 而复欲远事边外乎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语境推断法:上下文语气)
答案解析:A 介词,把(都是状语后置句)
B、助词用在时间词后(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向者:以往,从前,刚才,不久之前。)/代词,表“……的人”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
2、2010年浙江省高考真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语境推断法:上下文语气)
B 拂衣而出 倚歌而和之(语法分析法)
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例句比照法)
D 复还于蜀 且贰于楚也(以旧推新法)
答案解析:B
A“其”副词表反诘,译为“岂”,“难道”/连词,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
B“而”都是连词,表修饰表示方式或状态
C“焉”语气词/兼词
D“于”均为介词,前句译为“至”“到达”;后句介入对象,译为“对于”
3、由学生的回答中归纳总结出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前后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呈现:
预设:
①以旧推新法:
如果给出四组答案,每组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哪一组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推出正确的答案
我们总说要“胸有成竹”,对文言文虚词来说,它的基本用法就是“成竹”,没有这些“成竹”,想做出正确的判断真是不可想象。
②例句比照法:
“常见虚词”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积累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以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帮助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
在熟悉、记忆某虚词用法时,要通过典型例句去理解它。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结构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示语气,因此,分析含有文言虚词的语句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用于主谓结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分析。
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所起的实际作用也不同,其意义何用法也就不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
1.根据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特点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据此可以推断出相应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④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虚词用法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并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历数虚词的用法。因而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培养这种整体阅读能力。
A、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和语气来推断。
大多数文言虚词有多种用法,其词性词义随着具体的语句而变,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其”作代词时,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进行确定 “之”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作动词 结构助词,作语气助词 “其”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作连词 作语气副词,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 再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我们在理解虚词的含义时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章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B、依据文言虚词与前后词的关系来推断。
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是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因而判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句子组织。
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注意把握文言虚词与前后词的联系,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以“之”的用法为例:
作《师说》以贻之(动词后作宾语,代词,他)
古之学者必有师(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助词,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取独,无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节音节,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提宾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4、小结: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但大家如果能把以上所讲的四种方法熟练掌握,相信一定能避免很多无意义的失分。须注意的是,任何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应该综合使用,方保万无一失。
四、练习巩固
运用“以旧推新”“例句比照”“结构分析”“语境推断”的方法完成以下练习,之后交流,你是如何推断选项中文言虚词的用法的
《唐河店妪传》(宋)王禹偁①
唐河店,南距常山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②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③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任知制诰等职。②端拱:宋太宗年号,988年——989年。③上军:皇帝禁卫军,驻守京师,备征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系马于门 圣人不凝滞于物(以旧代新法)
B.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结构分析法)
C.因胡语呼虏为王 相如因持璧却立(语境推断法)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例句比照法、语境推断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 假舟楫者(结构分析法)
B.马之介甲具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旧代新法、例句比照法)
C.盖有以也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例句比照法)
D.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 夫人之相与(结构分析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以旧代新法、例句比照法)
B.宜其不乐为也 窃为大王不取也(以旧代新法、例句比照法)
C. 复赐以坚甲健马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结构分析法)
D.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旧代新法、语境推断法)
答案解析:
1、D
A、介词,在/介词,被。B、代词,她,指老妪/助词,的。
C、介词,因为/副词,于是,就。D、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2、B
A、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相当于“的”/助词,……的人。B、均为句末语气词。
C、名词,原因/连词,并且。D、用在时间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3、C
A、指示代词,那些/代词,他的。B、动词,做/动词,认为。
C、均为介词,把。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因而。
五、课堂小结
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要提高文言虚词这道选择题的得分率,我们首要应去做的还是要回归课本,要重视课本材料的积累,因为高考是“源于课内、见于课外”。我们要去熟悉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结合课文例句理解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增加积累的基础上,希望大家能在考试中去运用推断方法去解题,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六、板书设计

以旧推新法
例句比照法
推断方法 结构分析法: 成分 位置
语境推断法: 上下文:内容、语气
前后词:语法(共8张PPT)
从外在世界到心灵回声
基于写作者生命主体意识的作文训练
—— 温十一中 蒋文通
在风景中,我看到了 。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梳理整合你积累的词语、句子,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段意思相对集中的文字:
可以描述并呈现画面内容
可以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抒发情感
可以评论分析其布局构造、艺术特色
可以联想、想象,借助隐喻象征写你熟悉的生活
……
倾斜的世界,拥抱的姿态。
广袤而辽远,奔赴的渴望。
湛蓝洁白与金黄,奢侈纯粹而又热烈!
轻撩裙摆,脚步欢快而轻盈。
为什么不让你看见姑娘的脸?
眼睫前汹涌翻腾,抬眼放远则沉静而安详。
风在诉说什么?大块的白云像思绪飘
……
一、积累情感的原初体验
二、魅力在于细节的呈现
四、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三、借助隐喻或象征的力量
“风景”看透……看见自己
看风景看到最后,看的其实已不再是纯粹的风景,而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是人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灵魂!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