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四校10-1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10-1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30 15: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命题学校:宜城一中 审题学校: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 枣阳一中
分值:150分 命题老师: 审题老师:
★祝 考 试 顺 利★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造(chì) 桌帏(wéi) 孝悌(tì) 间或一轮(jiàn)
B. 翠幄(wò) 歆享(xīng) 畏葸(xǐ) 瘦削不堪(xiāo)
C. 瞋视(chēn) 榫头(sǔn) 聒噪(guō) 少不更事(gēng)
D. 新正(zhēng) 马嵬(wéi) 踝节(huái) 耐人咀嚼(jǔ ju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烟蔼 汲取 雕粱画栋 撒手人寰
B. 悚然 撕打 不胫之谈 琢磨不透
C. 草窠 宵柝 蘖根祸胎 丰富多采
D. 寒暄 蹂躏 扪参历井 莫衷一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智,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让我们在科学海洋中遨游。
B. “嫦娥二号”从设计到研制再到试验,都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闭门造车完成的。
C. 沪指连续七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死灰复燃。
D.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强震引发海啸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这真是骇人听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志愿服务业发展迅猛,正在各个领域起着积极的作用。“志愿者”已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名字,成为爱与奉献的象征。
B. 在法治化已经大势所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大少儿电视法制节目的改革创新力度,以充分发挥普法教育的传媒效果。
C. 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深刻地表明,企业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D.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C. 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当然,提出问题很难,解决问题更难,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好奇心:民族文化差异之旅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韩剧重视民族风情的再现,以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掘,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时,韩剧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情世态、风俗时尚和文化蕴含,与我们是有差别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所在。
韩剧把人间的种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如“长幼之序、孝悌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义和平”等传统儒学基本理念,也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这些传统文化的遗风,对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匮乏,因而韩剧能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此外,中韩两国电视剧自身内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差别,也是吸引中国观众眼球的一个法宝。如今在中国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搏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而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即便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也往往是借家庭的冲突来反映社会问题,让人看了之后心情沉重。韩剧则通过折射韩国的城市面貌、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呈现出一种现代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泡菜文化”。这些都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同一本现实生活的“教科书”。这种差别一方面迎合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都市观众对韩国文化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观众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宣泄的平台,以填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理空虚和迷茫。
韩剧的成功,还带动了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韩国服饰、韩国音乐组合、韩国影片、演艺明星随之而来,甚至有迹象表明,在图书市场上对韩语文学的翻译也开始有趋热的迹象。由此可见,随着“韩剧热”的不断升温,“韩流”还将频频来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面对“韩流”,我们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更应有创新和超越的追求,这样才能让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向世界播撒芬芳。
6、下列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的”是指某个民族独有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反映了该民族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价值信仰、道德原则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B. “世界的”是指某种艺术品蕴含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精神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能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
C.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的内涵为越是民族优秀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的艺术珍品。
D.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辩证的道理,那就是越是属于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越会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是它们能使观众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观众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B. 韩剧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把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 韩剧独特的“泡菜文化”与普遍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跟我们中国的电视剧所承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D. 韩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韩剧热”还带动了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存在差异,就能够激发起不同民族的观众的好奇心,韩剧对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来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可见韩剧的民族风情颇有特色。
B. 中国和韩国具有共同的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两国文化交流必将畅通无阻,两国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也保持一致。
C. 中国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那些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博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都没有存在的理由。
D. “韩流”频频来袭是因为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没有向世界劲吹。当“汉风”劲吹之日,便是“韩流”衰退之时。
9、请根据文意简述韩剧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送姚姬传①南归序
清 刘大櫆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②,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文成②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③,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④,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注】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②勤劬(qú):勤劳,劳苦。②王文成:王守仁,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死后谥号文成。③不朽: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④拥旄仗钺(yuè):举着旗帜,拿着武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将徒劳而鲜获 鲜:少
B.不足为姬传道 不足:不足以
C.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游:交游
D.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 不售:不成功,未考中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明姚姬传具备成为“第一流人才”条件的一项是( )
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
②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
③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④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
⑤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
⑥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大櫆写这篇赠序,旨在鼓励姚鼐要以第一流人才自任,不必计较考场得失。
B.姚鼐认为考中进士,成为显要的官就是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没有考中,心情沮丧。
C.文中叙述刘氏与姚氏的两代友谊,赞赏姚鼐天资独厚,少年有成,前途不可估量。同时也流露自己老大无成的感慨。
D.本文为劝学名篇,作者并没有泛泛而教,而是言语恳切,诉情谊,叹时光,赞学识,在诉说中给人以无尽的鼓舞和信心。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3分)
                                    
(2)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3分)
                                        
(3)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釄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酴釄:一种观赏植物。②婉娩:天气温和的样子。
(1)词的上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答:
15、填写下列横线处的空缺部分。(6分)
(1)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包括九十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 》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也是《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2)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古代诗文中很多语句都非常凝练,有意蕴,如杜甫在《登高》中用“ ,百年多病独登台”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后半生的飘泊生活,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相逢何必曾相识!”概括了自己在浔阳江和琵琶女因命运相同,互不相识,却相逢时的感悟。
(4)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表述了教民的巨大作用。而荀子在《劝学》中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阐明了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重大意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6、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文中的“我”,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的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
B. “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C. 本文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
D. 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17、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六项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8、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的文段,其文字内容相同,这两段文字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9、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但是《目送》与《背影》所表达的主题仍有所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
六、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20、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推荐活动,请你从高一语文必修3课本中推荐一篇课文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表达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不少于50个字。
课文题目:
推荐理由(不少于50个字):
21、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境,加点的谦敬辞分别存在使用不得体的错误,请加以改正。
(1)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2)接受朋友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3)询问长辈年龄:“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4)称呼自己的家人:“这是令尊。”
22、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你制作一张贺卡,卡面上写上三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下面是贺卡上的第一句话,请仿照该句再写两句话,要求做到内容和谐,句式大致相同。
(1)妈妈,你是我疲惫中的一杯香茗,当我昏昏欲睡时,浓郁的馨香使我神清气爽;
(2) ;
(3) 。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并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请注意书写工整。
茉莉、米兰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却少了些馨香;玫瑰虽是色香俱佳,可又浑身是刺……
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卷
(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6
答案
9、(3分)
13、(1)(3分)
(2)(3分)
(3)(4分)
14、(1)(4分)
(2)(4分)
15、(6分)(1) (2)
(3)
(4)
17、(6分)
18、(5分)
19、(4分)
20、(4分)课文题目
推荐理由(不少于50个字)
21、(4分)(1) (2) (3) (4)
22、(4分)(2) ;
(3) 。
题 目 :
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这主要考查学生翻译原文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13、(1)我到姚家去,太夫人就一定叫人摆出酒菜,饮到半夜才散席。(给分点分别是“命酒”“乃”和“罢”。“命酒”译为“摆出酒菜”或意思相近亦可,“乃”译为“才”,“罢”译为“结束”或“散席”等。)
(2)姬传能够在当代显耀名声,这是本来可以预料到的。(给分点分别是“之”“显名当世”和“知”。“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显名当世”翻译通顺即可,不必太强调省略“于”和介宾倒装;“知”译为“知道”、“预料”等均可。)
(3)即使他仅仅以文章传名后世,这也不是我对姬传的期望。(给分点分别是“即”“名”和“于姬传”,大意通顺1分。“即”是表示假设义的连词;“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译为“传名”;“于姬传”属介宾短语做状语后置,翻译时需提前。“区区”只要翻译即可,不必赋分。)
【参考译文】
话),不值得向姬传一提,即使仅仅以文章传名后世,也不是我对姬传的期望。
孟子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认为尧舜不值得学习,这叫做违背天理;如果有能成为尧舜的资质,但自己认为做不到,这叫做怠慢上天。至于举着旗帜,拿着武器,在遥远的边疆建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的作为,我认为还是次要的。
姬传在礼部参加会试,没有考中而要回家乡,我就写了这篇序向姬传赠别。
19、(此答案仅供参考,学生若作答在理可酌情给分,建议每点2分)(1)《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着力表现的是真挚的父子之情。而《目送》牵系三代,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爱与依恋。(2)《背影》传达出是个人对亲情的感性认识。而《目送》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和关怀。
20、(4分)参考答案略,评分中“课文题目”1分,“推荐理由”3分,评分时要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