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调研九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调研九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30 19: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次阶段调研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一)积累(共1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2分)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tiào望着月光下的kuànɡ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xián,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lí明即将到来。
2.默写。(8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6)请写出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运用(共15分)
3.仔细揣摩下面两段文字,按照其内容和形式再仿写一段话。(3分)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请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
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请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践踏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
4.“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根据下面的要求答题。(3分)
(1)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各地频发交通、煤矿、火灾、食物中毒等特大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我们必须引起足够警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现请你拟一条有关火灾或交通的警示语,提醒人们重视生命安全。(2分)
(1)火灾警示语:
(2)交通警示语:
6.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片断,仔细阅读后,请选择4—6处(不得超过6处),用规定的符号(不必全使用)加以修改。(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正在日益委缩。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
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因此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
放量在强烈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
生产而且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威协人类的生存。
7.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3分)
材料一:有一个40岁的人被医生告知患了绝症,最多再活三年时间。因此,他为了使自己最后的生命更有意义,便拟出一个“三年要做十件事”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写一本书、学一门外语、搞一项发明、办一个工厂、游30座名山、看50个城市等等,计划列出并付诸行动。过了两年零八个月,10项目标全部完成。
材料二:三位大学的同学,同时分配到县级机关工作。几年后,一个不甘心总这样打水扫地,看领导眼色,调到了企业。另外两个没动心。又过了几年,又一个辞职下海。剩下的一个仍未动心。再过几年三人相聚,到企业的那个已成了大厂的厂长,辞职的已成了富翁,留在机关的则后悔莫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35分)
(一)阅读《绿》片段,回答8—11题(11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①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批注①:写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的感受——醉人、奇异。]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②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批注②: 。] ③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批注③: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是便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批注④:运用联想、抒情性极强的动词,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梅雨潭水色和水光的特点。(不超出1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
9、阅读上面文字,请你说出在空间角度上梅雨潭的绿的特点 ___、 。(2分)
10、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老师为①④处加了批注,请你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在②③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4分)
[批注②]: ________
[批注③]: _________
11、将下面老舍对大明湖水的描写与梅雨潭水相比较,看看在描写内容和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3分)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幸福递减律》,完成12—15题。(共12分)
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我对节约用水,虽“言之谆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来得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生活顿起困扰。对家里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做洗脸用,再做洗抹布用,最后还用它来冲马桶。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感到过的珍贵。
由此我想到一篇题为《幸福递减律》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情景:
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得到了一杯净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满足与幸福。而当他回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感降到零。
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头鱼。中段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人高兴了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随时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的北京鱼好吃。
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上面漂着几片青菜,还有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御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到朱元璋要的当年的美滋味。
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按《幸福递减律》作者林火女士的观点,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但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在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少,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悖反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赞同“上帝”的做法,但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幸福递减律”的一种方式。时下无论国内外,都有些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超过富裕程度高的人,原因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他们在走向富裕时,没有忘记沙漠中的口渴,没有忘记无鱼无食、又饿又病的日子。
此外,要控制“幸福递减律”,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越艰,爱之越深。如果认为自来水的“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快乐,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有助于人们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
12.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叫“幸福递减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这些现象”所指的内容?请再举一个符合“幸福递减律”的例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幸福递减律”这个悖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岳阳楼记》片断,完成16—19题。(共12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 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气象万千 (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范文正公守邠州 ( ) (4)赗敛棺槨皆所未具 ( )
17.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乙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乙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共40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不仅是外表,更是心灵。契诃夫通过自己剧本里的一个人物说:“人应该一切都美:容貌、衣衫、心灵、思想。”当人人都追求这样完美的境界时,世界将会变得分外美丽和圣洁。
请以“美丽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文中也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
400
500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次阶段调研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一)积累(共10分)
1.眺 旷 弦 黎(2分。答对2个得1分。)
2.(1)似曾相识雁归来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千树万树梨花开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8)世外桃源(或无人问津、豁然开朗)(8分。每空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
(二)运用(共15分)
3.不设标准答案,参考答案: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请不用自己的脚随意践踏它,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去一抹新绿。(3分)
4.(1)“风暴”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能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1分)
(2)不设统一答案,所举事例与道理吻合即可。(2分。事例与道理吻合1分,语言流畅1分。)
5.不设标准答案,略。(2分)
6.修改参考:①“委缩”的“委”改为“萎”。
②“大约”与“左右”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③“强烈增加”搭配不当,改为“急剧增加”或“大量增加”。
④“因此”改为“因为”或“由于”。
⑤“而且”改为“以及”或“和”。
⑥“威协”的“协”改为“胁”。
(4分。改对一处给1分,给满4分为止。若有其他改法,只要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7.要勇于追求,努力实践,才会取得成功。(3分。意思对即可,视内容和语言酌情给分。)
二、阅读理解(共35分)
(一)(共11分)
8.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意对即可,2分)
9.宽广(极大的);深厚(厚重)(意对即可,2分)
10、不设标准答案,参考答案:批注②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批注③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老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明暗适中、浓淡相宜的特点。(意对即可,每个批注2分,共4分)
11.不设标准答案,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不同点:选文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的同时还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 (意对即可,共3分)
(二)(共12分)
12.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愉快,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意对即可,共2分)
13.人们在物质追求的满足中,幸福随着物品的增加而减少。(意对即可,共2分)
14.“这些现象”的具体内容:①美国青年忘记了沙漠中一杯净水给他带来的幸福与满足。②中国老太太没有意识到随处可以买到鱼的幸福。③朱元璋沉醉于奢华的生活而忘怀了当年食物的美滋味。(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举例提示:从“难得”到“易得”中人的幸福感不同来举例。(2分。视举例内容和语言酌情给分。)
15.①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的心态。②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3分。意思对即可。)
(三)(共12分)
16.①气象:景色、景物等。②大观:雄伟景象。
③守:用做动词,做太守 ④具:具备(4分。每个1分。)
17.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②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4分。每句2分。)
18. 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赒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
19.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
三、作文(共40分)
九年级语文—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