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堂实录及点评(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堂实录及点评(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30 21: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堂实录及点评
一、锁定主题说“发愤”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如何?“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四处游历呢?
  生:因为他想从老百姓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
  生:他想亲自去见证一下书中所讲的是否正确。
  ……
  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陆游的一句诗“纸上……”
  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亲自考察。看来司马迁也非常明白亲自实践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他还四处游历——”(读)。
  生:还有,“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师:他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他喜欢历史,喜欢听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师:司马迁从小就怎么样?
  生:就把古代英雄的故事记在心里了。
  师:是的,后来,他把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都融入到了他编写的《史记》当中。看来,司马迁从小就想写《史记》。
  [点评:“痕迹”一说,甚为模糊,但模糊远比精确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高年级学生,默读课文,进入文本,至为关键,“三用”恰是方法上的重要指导。“我想听听你的见解”,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将司马迁年轻时浓厚史学积淀的源头展示无余,司马迁的惊人成就,决非偶然。]
  师:那么,司马迁真正写《史记》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非要写完这部史记不可呢?
  生:是父亲司马谈临终之时,他要完成父亲的嘱托。
  师:有个词语,“临终之时”,是指什么时间?
  生:快要死的时候。
  师:该怎么读?
  (生读这段话。)
  (齐读声音很洪亮。)
  师:同学们,一个临终的老人,他说话会是这样的吗?你们都摇头了,自由地读一下,感受一个临终的老人,他会怎么样说。
  (生读。指名读。)
  师(评价):知司马谈者,你也。陆游有一首《示儿》,“死去……”,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点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将诗《示儿》融入本段教学,同是生离死别,同是殷殷嘱托,写作史书成了司马迁的一种责任,书成之日,也必“告乃翁”。]
  师:司马迁也是人呀,他也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爱好,他也有疲惫的时候,他也有厌倦的时候,但是,每当这个时候,司马迁总是想起父亲临终之时说过的这一段话。读——
  师: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师:司马迁牢记父亲对他说的这一段话。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讨历史文献,看出他很专心。
  生:他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父亲对他说过的一段话。
  师:除此之外,透过这段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司马迁一定会写完史书的。
  生:“司马迁每天都忙着研读……的资料”,因为他只有把这些资料多读几遍,才能把史书写得更加真实、生动。
  师:把真实历史记录下来,这是司马迁父亲的嘱托,也是司马迁的历史责任,他要把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的面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画下来。
  (生自读。)
  师:读书最好自己读,自己读进去了,才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情。
  师:好,为什么说对司马迁来说是一场飞来横祸呢?
  生:因为,原来“司马迁……酷刑”。
  生:为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
  师:得罪了汉武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呀,既然不简单,那么,他碰到了什么麻烦?
  生:入狱受了酷刑。
  师:司马迁正因为得罪了汉武帝,才入狱受了酷刑。同学们知道吗?这种“酷刑”是当时刑罚中最严厉最残酷的一种,宫刑让司马迁心灵受到了摧残,肉体受到了摧残,让他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男人。这对司马迁来说,就是一场飞来横祸。如果放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司马迁有同样的感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
  [点评:直面真实的历史,点破难以启齿的巨大耻辱,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司马迁的“悲愤交加”,感受到此时司马迁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他打消了什么念头?
  生:不去撞墙。
  师:再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师:“士可杀,不可辱。”最终司马迁还是选择了活下来,他知道,活下来就可能写完这部《史记》。那么,在他打算活下来的这一刹那,他最先想到了什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