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图画,音乐)同学们,知道今天学习哪课吗?
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课文读了吗?读了几遍?
生:三遍,五遍,十遍……
师: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有没有回头想过,什么叫“发愤”?
生:(举手,未及发言)
师:先不要急着发言,一起读!(课题为:司马迁写史记)
师:再读!(课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变得粗、大、斜、红,并伴一声摔碎玻璃的声响)
师:不用举手,凭你的直觉说。
生:发愤就是很坚决。
生:发愤就是很努力。
生:发愤就是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生:发愤就是一定要完史记。
……
师:(指投影)看到这里的“发愤”了吗?这样写是想表达我对它的理解,你想上来写吗?请。
生:(陆续有4个学生上黑板,根据各自的理解,写出“发愤”)
师:(指“发愤”)意志坚定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态度坚决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义无返顾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不顾一切地读。
生:齐读“发愤”
师: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生: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师:《史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价值?
(相机板书三个“?”。)
师: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对司马迁发愤写出的这部著作,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生:受黄河文化的影响。
生:受父亲的影响。
生:他想记录2600年的历史。
生:他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师:(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生:他老人家已经奄奄一息了。
生:他老人家已经快要死了。
生:他人家已经快要不行了。
生:他老家已经气喘吁吁了。
师: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
(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的说着话。
生:我听到父亲对儿子说,我死之后……
生: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儿子千万不要忘记。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生:读。
师: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
生:希望啊。
生:读。
师: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读。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请同学生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出示:爸爸,我亲爱的爸爸!我。)
生: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生:我知道您早就想编一本史书,记载这2600年的历史。
生:我受您的影响,我也开始广交朋友,博览史书了。
生:我一定会完成这部史书的
……
师: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孩子。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
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师:(出示:“正当”至“了此残生”)自由轻声地读。
师: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生:就是突然降临的大祸。
生:就是莫名其妙的灾祸。
生:就是没想到的灾祸。
师: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生:“飞来横祸”!
师: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生:夹手指。
师:残酷。
生:用烙铁烙。
师:残酷!
生:让他抬不起头来。
师:残酷!!
师: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生:(点头示懂,台下笑声)
师:所以他——
生: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
生: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
生:了此残生。
师:孩子们,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生:齐读:悲愤交加,血浅墙头,了此残生。
师: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出示:我知道,此时您一定。)
生:我知道您此时一定非常痛苦。(读)
生:我知道您此时一定是生不如死。(读)
师: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来表达我们各自的理解。
生:(齐读)
师: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
(出示:“但是”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
生:自由读书。
师:司马迁想到了什么?(“想”的内容变色)
生:个别读。
师: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生:齐读:“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
师: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我一定要——
生:活下去。
师:我一定要——
生:完成这部史书。
师: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
(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生:齐读三遍。
师: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
生:“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师: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
生:重泰山。(学生读错了)
师:再想想。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
生:就轻于鸿毛。
师: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
生:重于泰山。
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
(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声音很大)
师:周围是凶恶狱卒,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声音小多了)
师: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谁来?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没放开)
师:把你内心的痛苦、耻辱、委屈发泄出来吧。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暴发了)
师:让我们仰对苍天,大声地呐喊吧!
生:(齐读)“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因为,“他尽力——”
生:齐读(齐读“尽力”至“隶字”)。
师:(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你看,它外圆内方,刚柔并济。从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两个大字,那就是——
生:发愤,发愤,发愤!
师: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特别要关注文中那看似抽象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生:13年说明司马迁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史书。
师: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
生:52万字说明《史记》很长。
师: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
师:所以,文中说——(齐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什么叫“前无古人”啊?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就叫前无古人。)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
生: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师: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
生:史记是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生:史记是司马迁用13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巨著。
师: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
生:……
(十分踊跃,说了好多。有课内的理解,也有课外的获得)
师: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一起读。
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然而,它的延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自由、轻声地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音乐响起,出示下列词语)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博览群书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克己奉公 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 毕生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生:(自由轻读,场面很是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生:司马迁。
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生:《史记》。
师: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生:齐读: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博览群书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克己奉公 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 毕生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师:这部耗尽司马迁毕生心血的辉煌巨著,这部记载了中华民族2600年历史的巨著,你,我,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不应该更多地去了解这吗?
下课。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