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九年级文言文内容分析判断选择题 课件(共8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九年级文言文内容分析判断选择题 课件(共8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1 20: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7张PPT)
初中课内文言文内容分析选择题
广州市白云区
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
1、下面对《世说新语》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谢道韫文学才华出众,她以春季柳絮飘飞的暖景写出了
白雪纷纷的冷景。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
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
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
与无礼。
C
2、下列说法《<世说新语>两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
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
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
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
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
3、读《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出关于两文说法正确的一项(

A、当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太傅就大笑乐,可见他不但为尽享天伦之乐而笑,而且也很欣赏道韫的比喻。
B、从“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看得出太傅在家中地位很高,有很高威信。
C、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不懂礼貌。
D、元方的父亲与客人约好一同出门,客人未到他就先走了,可见他不守信用。
A
4、下面对《咏雪》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
花的高洁和雅观。
B.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
C.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的轻盈。
D.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
才华。
A
5、下列是对课文写法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对《咏雪》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
B.文章用“公大笑乐”侧面反映出道韫的才华。
C.本文的两个比喻句只有喻体,分别是盐和柳絮。
D.本文开始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
孤寂的气氛。
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一文的最后对兄女的身份作了补充说
明表明作者更加赞赏“柳絮”一喻。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
的进去了。
C.两篇短都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
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
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D、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而“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批评
友人的无信、无礼”是高潮部分。
B
7、下面对《论语十二则》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随心
所欲,不越过规矩。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
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以看出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D.孔子乘船在河上望着奔腾不息的流水,叹息光阴像河
水一样不舍昼夜不停地流逝。
D
8、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
“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
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
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
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
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D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学而时习之。
⑥吾日三省吾身。
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⑤/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⑤/④/①⑥⑦
D.①②③/⑥⑦/④⑤
C
10、下面对《诫子书》一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
“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
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
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
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
“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宁肯穷困也要
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D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
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
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B.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
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
身立志的名篇。
C.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平天下等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
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
D.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注重语言的锤炼。如将骈句
和散句结合起来,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
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13、下列对《狼》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
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
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
的味道。
C
14、下列对《狼》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惧,投以骨”,“投”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
底认识,对狼还心存幻想。
B.“弛担持刀”,“持”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做
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毙”表明屠户对狼毫
不留情,写出他的残忍无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表明屠户对
狼阴险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C
15、下列对《狼》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故事中,狼是次要“人物”,而屠户是主要人物。
B.“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
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
心存幻想。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屠户
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课文结尾议论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故事主题的作用。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最终逃不脱失败
的命运。
C
16、下列对《狼》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屠户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贪婪、
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嘲笑了
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他们怎样狡猾,终归是要被消灭。
B.第⑤段写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议论,
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点明主题。
C.本文叙事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遇狼
——
惧狼
——
御狼
——
杀狼。
D.“屠自后断其股”写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屁股。
D
17、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通过记叙宋国有户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
动力,而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B.本文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C.文章幽默风趣,在笑言中告诫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
本文最后提到国君,暗含了对国君轻信谗言的批判之意。
D
18、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的真相是丁氏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
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人。
B.“穿井得一人”的事件在“国人”的传播过程中变成了
“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
C.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后,难以置信,便亲自向丁家
询问,最终弄清事件的真相。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轻信传闻,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
实际的考察,不可以讹传讹。
C
19、“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被讹传,其原因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丁氏告诉别人“穿井得一人”的事情,其表述不够清楚,
话语有歧义。
B.“有闻而传之者”对“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未经调查
分析就传播开去。
C.“穿井得一人”这种离奇事情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
于是愈传愈广。
D.全国的人都在讲述“穿井得一人”这件
事,他们乐于谈论和传播奇闻。
D
20、下列对《杞人忧天》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有个杞国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又有个人对这个
杞国人的担优十分重视,就去开导他。
B.开导者认为日月星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这种解释,并不科学。
C.一番开导,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
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D.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种为不必要的担忧而徒
增烦恼的人。
A
21、下列对《杞人忧天》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杞人忧虑重重,他为天崩地塌而忧,为自己无处可居、
无法睡觉吃饭而担忧。
B.杞人经过“晓之者“的一步步答疑之后才消除疑虑,放
下心来,不再忧虑。
C.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难
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D.杞人无端忧天的故事,讽剌的是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
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A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人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表明了那位杞国人的忧
愁之重,畏惧之深。
B.杞人担心日月星辰掉下,担心大地陷下去,这些不必要
的担心令人啼笑皆非。
C.“晓之者”以天地星月的科学知识开导“杞人”,一步一
步解答“杞人”疑问。
D.“晓之者”主动前去开导杞国那位优天者,体现了“晓之
者”关心他人的品质。
C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判断
1.
下面对《孙权劝学》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
喻人学识尚浅。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话则
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
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
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C
2、读《孙权劝学》,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孙权最初劝吕蒙学习时,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由此看来,一个从未尝到学习的快乐,没有理解到学习作用的人,要让他自觉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B、孙权劝学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他善于劝说,主要原因是他是吴国皇帝,有很高的威望。
C、孙权的劝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放下君王架子,平等待人,现身说法,诚恳真挚。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业进步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B
3、读《孙权劝学》,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当鲁肃称赞吕蒙时,吕蒙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来回答,可见吕蒙非常得意,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
B、从吕蒙为学之晚而有所成,后来巧取荆州看出,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不要怕学得迟,不要怕起点低。
C、鲁肃的“大惊曰”是从神态方面反衬吕蒙进步之神速。
D、“吴下阿蒙”这个成语中的阿蒙就是指的吕蒙,指一个人的学识后来很高。
B
4、下列对《卖油翁》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
语气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
的个性。
B、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
“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
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
“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
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
道理。?
D
5、选出对《卖油翁》内容分析的一项(

A、陈康肃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他也常常以此向别人夸耀。
B、卖油翁面对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的情景,在一旁斜着眼看,最后只是点点头,由此可见,他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瞧不起一般人的人。
C、陈康肃见卖油翁没有称赞他的射技,内心里有些不满,便质问了卖油翁。
D、当陈康肃见卖油翁沥油从钱孔入,并没有为难他,而是笑着打发他走了,可见陈康肃公并不是一个骄横不讲理的人。
B
6、下列对《陋室铭》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
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B.本文题目为"陋室铭"中的"陋"指房屋的形陋,结尾处说
"何陋之有”中
"陋"指"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
鄙俗。
C.文中写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写室
中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都是实写。
D.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
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
符合。
C
7、读《陋室铭》,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陋室铭》中主人的活动非常高雅,与之交往的人都
是博学且品德高尚的人,没有普通百姓。
B、室主人喜欢淡泊宁静的生活,不喜欢吵吵嚷嚷,不喜
欢音乐和迎来送往。
C、文章以不高而住有仙人的山和不深而有龙潜伏的水来
类比我居住的陋室,陋室虽然简陋,但因屋主人品德高尚,
所以陋室也不陋了。
D、陋室主人在陋室里悠闲自在,既没有嘈杂的音乐,
也没有公务缠身,可以潜心阅读儒家经典著作。
C
8、读《爱莲说》,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周敦颐以莲花自喻,表明自己要在众人都追名逐利的
环境中,保持高洁的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当时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是因为牡丹大而漂亮,代表
着高贵,不像菊花那样隐逸,低调,也不像莲花那样随处
可见。
C、文章写菊花和牡丹,是分别从侧面和反面来衬托莲花
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
D、文章结尾写爱牡丹的人很多,委婉地讽刺了当时追
名逐利的世风,表达了作者的不满之情。
B
9、下面对《爱莲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生动描写,赞美了莲花飘逸洒脱的品格。?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C.本文以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高尚的品格。?
D.
全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以菊花比隐士,以牡丹比富贵者,以莲花比君子,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A
10、下面对《爱莲说》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爱莲说》主要采用象征写法,处处以莲的形
象来象征人的品质。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就象
征了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
质。
B、文章除用象征手法外,还用了衬托写法,如用菊花
来正面衬托莲,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
C、作者借对菊、牡丹、莲的议论,表明他既不
想像菊那样做一个清高孤傲,避世退隐的隐士,也不
想像人们爱好牡丹那样去追名逐利。
D、作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莲的根、茎、叶以及散发
的香气,在描写之中表达了对莲的喜爱之情。
D
1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八上文言文内容判断选择题
1、下列对《三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写水以夏水为盛,
故先写夏水。
B第一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骏,第
二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暮到白帝,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
又渲染三峡的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B
2、读《与朱元思书》,选出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等理解错误
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用夸张手法,从正面写
富春江水之深。
B、“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表面是写鱼和石,实际上
是从侧面写水之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化静为动,写山争着比
高与远,突出山富有活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望
反。”是用比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A
3、下列对《短文两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
纵观了古今,表现了情趣高雅之人的志趣。
B“猿鸟乱鸣”仅仅四字,便描绘出了清晨林中处处猿鸟
鸣叫,繁多杂乱,传入耳际的情景。
C“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点染出月色如水、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陶弘景对奇丽景色的赞赏,苏轼对月色之美的独到发
现,都表达他们欣赏美景的喜悦之情。
B
4、下列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
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
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
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表现了作者鄙视功
名利禄,寄情山水的情怀。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B
5、下西对《富贵不能淫》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
是(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
“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
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
“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
“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D
6、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
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
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
仍具借鉴意义。
B
7、下列对《愚公移山》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
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
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
“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
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
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
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
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D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B
9、下列对《周亚夫军细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个场面,采用正面描写,借助
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B、文章开头写文帝到棘门和霸上军的情况,为下文文帝到
细柳营做铺垫。
C、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
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
门”,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
D、文末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和细柳军作对比,
进一步衬托亚夫“真将军”风范。
A
八下文言文内容判断选择题
1、根据《桃花源记》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是(
)???
??
?
A.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的顺
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
B.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
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
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
D.“皆叹惋”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感觉到
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
C
2、读《桃花源记》,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源中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是怕外面的
人来打扰了他们的宁静。这一句也是为“遂迷,不复得
路。”埋下伏笔。
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的没有压迫和剥削,
没有战争,
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令人向往
,是阶级社会中的最高境界,总有一天会实现。
C、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皆复延至
其家”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非常淳朴、热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明桃花源中人都很
和谐、融洽、快乐,这是《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
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的具体体现。
B
3、下列对《小石潭记》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A.首段,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B.第二段,写游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从侧面写出鱼儿的轻灵敏捷。
C.第三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石潭溪水的
曲折蜿蜒及小溪岸势的交错复杂。
D.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
情随景迁,形成一种凄清的艺术境界。
B
3、读《小石潭记》,选出关于本文内容等说法有误的
一项(

A、文章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
中气氛的顺序来描写小石潭。
B、小石潭之所以水尤清冽,与石潭以岩石为主有很大关
系,它的底部就是一整块的大石头。
C、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我”不在此长时
间停留的主要原因。这个环境,也含蓄地反映了我的政治
环境就如小石潭的环境一样。
D、“我”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南方向观察小石潭的,
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等句可以看出来。
D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船中三人,东坡、佛印、鲁直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但鲁直的用笔是最多的。
?B.文章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哉矣!”
C.介绍舟的顶部时,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弱蚊足,
勾画了了”显示雕刻家高超技艺,但是题名用黑色,篆章
用红色,有点杂乱无章,这是雕刻的败笔。
D.文章记叙了泛赤壁的故事,语言生动、简洁。
D
5、读《核舟记》,选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

A、作者介绍核舟时,按照从舟首到舟尾的顺序来说明,
条理非常清晰。
B、作者在说明核舟两旁的对联时,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
来说明,两旁的对联暗点了苏轼游赤壁的事。
C、雕刻者在高不到两分的核舟上就刻了五个人,八扇
窗,还有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等东西,可见
雕刻者技艺非常高超。
D、船背就是船的底部,因为它较平坦,所以就刻了
雕刻者的姓名和篆章。
B
6、下列对《庄子》二则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如在写鹏起飞时,说它
“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B.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
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C.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
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D.本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运用了幻想的、传说的和
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了现实主义
色彩。
D
7、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
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的道理。?
B.?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
“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
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
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
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
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A
8、下列对《马说》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既强调了伯乐
的重要性,也抒发了怀才不遇者常有的感慨。
B.“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行为的愤慨之情。
C.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才美不外见”,因此作
者呼吁有才之士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D.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对统治
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强烈期望。
?
C
9、读《马说》,选出关于本文内容等说法错误的一项


A、作者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中心论
点,意在强调伯乐的重要。
B、千里马如果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
质就表现不出来,甚至可能连普通的马都不如。
C、饲马者只是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感叹地说:“世上没
有千里马啊!”这是饲马者在感叹千里马难寻。
D、从“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来看,有特别
本领的人或物,它在某些方面的要求可能要比一般的要高。
C
1、下列对《岳阳楼记》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渴
望有同道之人,但因为滕子京不是,所以表达了自己的失
望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以物喜,以己悲”,
而作者自己则是“先忧后乐”,表明了他不为个人荣辱、
进退而悲喜,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
滕子京的慰勉。
C、全文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结合起来,文中重点
写了岳阳楼阴晴时的景象,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岳阳楼
的美。
D、文中的语言以骈偶断句为主,间以散句,既流利畅达,
又简洁凝练。
B
九年级上册
2.下面对《岳阳楼记》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本文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C
3、下面对《岳阳楼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本文第3、4段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有诗一般的意境。
C.本文以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D
4.下面对《岳阳楼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A
A.文章开头点明时间,交代滕子京的政绩,“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
B.第五段以“嗟夫”开启,转入叙述和议论,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如废—兴、朝—夕,宠—辱,喜—悲等,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D.在内容上,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圆满地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晓,可谓文章妙手。
5、选出关于《岳阳楼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
读《岳阳楼记》,选出关于本文内容理解等有误
的一项(

A、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仅干了两年,就使那里
“政通人和”,可见虽被贬,但仍有积极向上的情怀。
B、岳阳楼的春天简直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那儿一碧
万顷,鸟儿飞翔,花草怱郁;夜晚则皓月千里,渔歌互
答。这种景物会使人们心旷神怡,忘记宠辱。
C、文章主要是为了论述古仁人之心,号召人们像古仁
人那样宠辱不惊,正确对待挫折。
D、《岳阳楼记》先总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再分写阴
雨连绵、春和景明的景色,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观景的
不同感情,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C
6.对《醉翁亭记》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化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平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有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前者没有后者那样博大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
D本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于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答案
C
7、
选出对《醉翁亭记》等内容错误分析的一项(

A、文章先采用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描写醉翁
亭的景色,然后写滁人游、太守宴,最后写游人随
太守归,太守乐。
B、本文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目的
是要表现太守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和与民同乐的襟
怀。
C、本文写滁人游是为了从侧面表现作者把滁州
治理得很好,这里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他
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D、醉翁的出游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
。他要借出游表现他醉情山水,与民
同乐,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C
7、对《醉翁亭记》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有远及近。
B.“山水之乐”具体体现在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C.文中第三段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的情感。
D.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C.
下列对《醉翁亭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系的自然
风光,并以此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
折表现了太守作者不理政事的特点。
B、文章写了乐的三种情景“禽鸟之乐”,“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但遗憾是游人不懂得太守之乐,太守内心
难免孤独、寂寞。
C、“乐”字贯穿全文始终,是全篇的的“文眼”。其中
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就是太守虽然被贬,但仍以老百
姓的快乐为快乐。
D、“颓然乎其间者”,说明太守不胜酒力,精神不振,
借酒浇愁的样子。
C
8、下面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选文第③段主要写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其中“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拉余同饮”“是金陵人”等表现出亭中游人热情好客。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写景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12.(一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并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二表明湖中人比“相公”更痴。)2017·娄底中考
C
9.对《湖心亭看雪》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B
10、下面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选文第③段主要写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其中“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拉余同饮”“是金陵人”等表现出亭中游人热情好客。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写景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12.(一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并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二表明湖中人比“相公”更痴。)2017·娄底中考
C
11、下列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的分析,不恰当
的是(

A.本文述写了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
所看到的幽深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本文用语简练朴素,主要表达了作者特立独行
的高洁情怀和浓浓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C.本文白描写景,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的
雅趣相互映照。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
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B
12、选出对《湖心亭看雪》等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本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描写了雪后西湖周围的景色,突出了作者的“痴”。
B、文中的“我”在初更时独自一人撑船到湖心
亭,目的是表现“我”的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C、文章用白描手法写长堤、湖心亭、小舟、船中人的
影子,表现了景物的空旷、渺远,更好地突出了“我”
清高自赏的感情。
D、文中的“独往”和舟子说的“相公痴”都从正面
表现了“我”怀念故国往事的淡淡愁绪。
C
13、下列对《湖心亭看雪》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追忆到湖心亭看西湖雪景一次经历,更多的
是为了抒发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B、湖心亭的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独自赏雪的
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感伤,也有天涯巧语
指引的愉悦。
C、作者偏在天地间一片肃杀的时候去赏雪,可见他此时
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文章抓住雪景特点,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透露出作者游湖赏雪的雅趣,显得
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D、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又说“舟中人两三粒”,
自相矛盾,说明作者内心也是矛盾的,展示了遗世独立
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D
14、选出对《湖心亭看雪》等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本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描写了雪后西湖周围的景色,突出了作者的“痴”。
B、文中的“我”在初更时独自一人撑船到湖心
亭,目的是表现“我”的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C、文章用白描手法写长堤、湖心亭、小舟、船中人的
影子,表现了景物的空旷、渺远,更好地突出了“我”
清高自赏的感情。
D、文中的“独往”和舟子说的“相公痴”都从正面
表现了“我”怀念故国往事的淡淡愁绪。
C
九年级下册训练题
1、下列对《鱼我所欲也》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
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
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
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
见利忘义的人。
C.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运用了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
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了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A
2、下列对《鱼我所欲也》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从“鱼”和“熊掌”的选择说起,以此来类比大义和生
命,说明生命没有大义重要,在面临大义和生命选择的时候,我们要
舍生取义。
B、文章用了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说理,
篇幅虽短,但说理充分有力,其中的“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
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就是从正面讲道理论证。
C、文章用行道之人和乞人不受没有礼节的施舍的例子,从正面论述
了人要保有“本心”的重要性,与受不义之财的人形成对比,增强了
论述的鲜明性、深刻性。
D、文章第二段列举从前为了义宁可饿死而不受不义之财,现在为了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的例子,既形成对比,
又构成排比,充满气势和雄辩的力量。
A
3、选出对《唐雎不辱使命》分析正确的一项(

A、安陵君是在秦国灭亡韩国魏国之后出使秦国的,而弹丸之地的使者在此险恶的形势之下出使虎狼一般的秦国,更能体现他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
B、秦王与唐雎一见面就气势汹汹地质问安陵君不易地的原因,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长者的姿态,是想以这种气势来吓倒唐雎。
C、秦王开始对唐雎气势汹汹地质问,接着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当面对唐雎挺剑而起的情形时就色挠,长跪而谢之,充分暴露了秦王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D、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又列举专诸、聂政、韩傀等平民百姓刺杀统治者的例子,意在表明他要效法专诸等人,与秦王拼命,同时表明平民中也有不不起的人,秦王不要瞧不起老百姓。
C
4、选出下面的说法与《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意思最符合的一项(

A、安陵君在回答秦王的使者时先肯定秦王的换地是给予好处,但是他还是不能换,是因为这土地是先王留给他,换了就对不起祖宗。
B、唐雎在抵制秦王的骗局时先说安陵之地是从祖宗那儿继承来的,再大的土地也不能换,可谓有理有节。当秦王以天子之怒来威胁他时,他以士之怒来回击,并挺剑而起,可谓针锋相对,有据有力。由此可见,唐雎其人忠君爱国,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机智善辩。
C、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问话时是委婉、坚定,唐雎回答秦王的话是疾言厉色,严辞拒绝,毫不退缩,这与他们二人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因为安陵君是国君,他说话稍有不慎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灾祸,而唐雎是个没有多大名气的人,他说话就可以毫无顾忌。
D、秦王在文中始终都是一个骄横跋扈的人,说话咄咄逼人,动辄以伏尸百万来威胁,是一个毫无顾忌,以强凌弱的暴君形象。
B
????5、对《送东阳马生序》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
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
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
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马生勤
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C
6、选出对《送东阳马生序》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A、宋濂在序中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意在以自己的经历告诉马生,学习需要谦虚,不谦虚将难有收获。
B、文章写“我”当年抄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跋涉之难,生活之难,与如今在太学学习的诸生被绮绣,腰玉环,无冻馁之患形成对比,告诫马生等人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争取学有所成。
C、宋濂以长者的身份明确地告诉马生要勤奋学习,这样写直截了当,明白易懂,让人信服。
D、文章少用议论,而主要记叙、描写宋濂早年求学的艰难经历,既有现身说法,委婉中肯之效,又避免了返京议论朝政,议论皇上引来猜忌的麻烦,可见宋濂的稳重与政治智慧。
D
7、下列对《曹刿论战》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曹刿在“齐师伐我”之际,主动参与“肉食者谋”
的事情,他的爱国热情可见一斑。
B.曹刿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小惠”“小信”不是关键,
体现他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主张。
C.曹刿制止了急躁的鲁庄公“鼓之”和“驰之”的行为,
体现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D.曹刿战后给不懂军事的鲁庄公分析战胜齐国的原因,
可见他对于“肉食者”的鄙视。
D
8、下列对《曹刿论战》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
的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为下文写庄公做铺垫,同时衬托
曹刿的远见卓识。
D.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可以看出曹刿沉着、冷静、
谨慎,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D
9、读《曹刿论战》(甲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文),
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A.甲文中的庄公准备凭给身边的人以小恩小惠和对神明的诚信
来跟齐军打仗,这正是“肉食者鄙”的具体体现,也充分说明了
庄公是个昏君。
B.乙文中邹忌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故意问他的妻妾客他
与徐公相比谁美,可见他是很有心计的人,所以他能够劝说动齐威王。
C.庄公和威王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都虚怀若谷,能够听取
不同的意见,改正不足。庄公还知人善任,大胆让曹刿指挥作战;
威王更是对部下说谁能当面讽刺他也能得上等奖赏,这真是难能可贵。
D.甲乙两文都是臣子提出正确的意见,统治者虚心纳谏而成功。
曹刿是直接问庄公凭什么打仗,邹忌是巧妙设喻来劝诫,二者虽
然方法不同,但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从他们的问话中可窥见二
人的性格。
D
10、下列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
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
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
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
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D
11、下列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感情的不同,身份地位也有差异,但妻、妾、客
回答邹忌的问话的内容和语气都相同,一致认为邹忌比徐
公美丽。
B.邹忌面对不同的或真或假的赞美,并未得意忘形,可
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C.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
“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
进谏。
D.讽谏的结果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
悬赏纳谏。
A
12、下面对《陈涉世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C
13、选出下面的说法与《陈涉世家》一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

A、选自于《史记》的《陈涉世家》记叙了陈涉少时的佣耕生活片断,筹划起义的过程,以及起义军初期的发展形势,建立政权的经过。
B、陈胜、吴广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残暴的秦朝统治者把他们逼得无路可走,再加上陈胜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C、从陈胜、吴广行卜,鱼腹藏书,狐鸣呼曰可以看出他们善于运用士卒们的迷信心理来造势,进行宣传和发动,这说明他们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宣传和发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D、陈胜、吴广等揭竿起义不久士兵就发展到几万人,骑千余,这充分说明陈胜关于天下苦秦久矣,如发动起义会有很多人响应分析的正确性。
B
14、下列对《出师表》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B
15、选出下面的说法与《出师表》一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

A、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了益州的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建议。
B、此文中作者的感情可用“报先帝,忠陛下”这几个字来概括,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诸葛亮之所以要写这篇表文,主要是担心他率师北伐后,刘禅听信谗言,亲近小人,断送了他的前程。
D、诸葛亮本来的志向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在危难时刻接受了重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