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太空一日》课件(共48张PPT)+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太空一日》课件(共48张PPT)+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1 11:35: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太空一日》习题
一.基础考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轮廓(

负荷(

耐人寻味(
)分辨(

确凿(
)千钧重负(
)遨游(

摩擦(

本末倒置(

2.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
)热
共zhèn(

惊心动pò(
)xuán(


俯kàn(
)无yú(

3.重点词语理解

: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

:承受的重量。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不用忧虑。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耐,禁得起。
4.文学常识梳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级航天员。2018年1月25日,同其他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
”荣誉称号。
5.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宇宙有多少奧秘?我们与宇宙将发生怎样的关联?“中国天眼”?在巡视着,仰望着。(此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B.共建“一带一路”,让不少外国友人把象征“天圆地方”的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装进了行李箱。
(主语是“共建‘一带一路’”)
C.唯有家校合力,才能融洽青少年与手机的关系,才能实现电子媒介助力孩子的成长。(此句有语病)
D.以植物为媒,东西方的绿色智慧在妫水河畔相遇并碰撞。(“以植物为媒”中的“为”是动词)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公共福利支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
B.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许多人的读书指南。
C.
初三学生要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取决于平时在学习上是否刻苦努力,是否做到了无愧于心。
D.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作品,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创造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
7.语言运用。
(1).在学校组织的“阅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主题活动中,小文同学写了一段读书心得,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①这学期我读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作品,《繁心·春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小王子》让我明白了爱就是责任,《我与地坛》让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②为了避免以后自己不懈怠,我已制订好新的读书计划。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悠悠书香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请你为这次的“悠悠书香伴我行”活动设计两个活动栏目。
活动一:????????????????
活动二:????????????????
②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两句对书的感悟。请你以此为例,仿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书的看法。
示例:书是灯塔,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信念,能提供我们前进的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给选文一个小标题。
2.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写了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4.回到地面后作者报告这些情况了吗?从哪你可以看出?
5.从选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6.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7.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总指挥李继耐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架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2.怎样理解“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这两句话?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三.写作表达。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请以“越努力,越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2.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围绕第(1)句中的“责任”这个关键词,结合其他三句中的一句或几句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
一.基础考查
1.kuò
fùhè
nài
biàn
záo
jūn
áo

dào
2.






3.
⑴共振
⑵负荷
⑶千钧重负
⑷俯瞰
⑸惊心动魄
⑺耐人寻味
4.
杨利伟
时代楷模
5.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句子成分、病句及词性的分析。
【解答】ABD.表述正确;
C.有误,这句话没有语病;
故选:C。
6.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缺少宾语,可在“上升”后加“趋势”。B.正确。C.一面对两面,把“要”改为“能否”。D.语序不当,将“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创造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改为“创造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据此,答案为B。
7.(1)答案:①把“和文学作品”刪去。②把“避免”或者“不”删去。
(2)活动一:经典诵读(好书伴我行)
活动二:书目推荐(读书交流会、小百家讲坛等)
书是蜡烛,能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二.阅读理解
(一)1.神秘的敲击声或突发事件
2.内容上:交代简要写作的内容——突发事件或神秘的敲击声。
结构上:总领下文。
3.“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4.汇报了。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再害怕。
5.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6.(扣住杨利伟的精神品质和他上太空的意义谈)。
7.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二)
1.答案:“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
2.
答案:这两句话点明出征不寻常的意义。“英雄出征”“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出征”等词句,强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3.
答案:环境描写;运用环境描写,突出深秋天气寒冷,衬托人们欢送英雄出征的热情和诚意。
4.
答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由“定格”组成的排比句,强调了杨利伟首开中国载人航天之先河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深远意义:杨利伟首次出征太空,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辉的一页。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气势,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和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太空一日》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新知导入
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
美丽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
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
地区着陆。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
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
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
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1.积累字音、字形、词义,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常识;
2.
学习本文运用小标题组织内容的写作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4.学习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新知讲解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炽(chì)热
弧(hú)线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nǐ)
遨(áo)游
严谨(jǐn)
稠(chóu)密
概率(gài
lǜ)
烧灼(zhuó)
五脏六腑(fǔ)
千钧(jūn)重负
耐(nài)人寻味
惊心动魄(pò)
屏(bǐng)息凝(níng)神
新知讲解
重点词义
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
内部情况。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神魂震惊。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新知讲解
重点词义
屏息凝神: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
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
成的神态。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寂静无声:安静的没有声音。容非常安静。
新知导入
了解作者-----杨利伟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
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
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
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
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
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
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1]2014年9月
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闭幕,杨利伟被授予
列昂诺夫奖。
新知讲解
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
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
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
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
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
送入太空的国家。
新知讲解
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1——17):写火箭发射、飞船起飞时“我”
因共振现象而产生了极大的痛苦,以为自己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写“我”在太空看到地球的形状,
在太空判定飞经地球的方位,还看到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
物体。
第二部分第一层(18——24):写“我”在太空看到地球
的形状以及看到各大洲和自己的祖国。
新知讲解
第二部分第二层(25——27):写“我”在太空中
没有看到万里长城。
第二部分第三层(28——29):写“我”在太空中看到
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第三部分(30——39):写“我”在太空中“本末倒置”
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作者具体描述飞船返回地面的
经过。
新知讲解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新知讲解
3.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飞行阶段
(3)神秘的敲击声——飞行阶段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新知讲解
4.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
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新知讲解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
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
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新知讲解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
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
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新知讲解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
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
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
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新知讲解
5.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
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
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
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
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
精神财富。
新知讲解
6.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
科学的态度。
(1)“我”详细地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2)“我”没有看到长城。
(3)仔细辨听神秘的敲击声,没有确认就不签字。
(4)在飞船中按照指令准确地操作。
新知讲解
合作交流,研读共品。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
紧张作铺垫。
研读第一部分
新知讲解
2.第一段运用具体数据有何作用?
“数百吨”“八台”“几秒钟”“上千吨”,
准确地说明了火箭发射的巨大威力和壮观场面。
3.“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新知讲解
4.“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心情: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
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作用: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
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
克服困难的精神。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新知讲解
5.“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
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
感觉越来越强烈
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新知讲解
6.
“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
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
事故。
新知讲解
研读第二部分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
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
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
清楚一些。
新知讲解
2.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
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
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
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
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新知讲解
3.“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
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新知讲解
4.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一些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至今还没
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太空中还有许多奥秘需要人们继续去探索。
5.“本末倒置”是怎样一种错觉?
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新知讲解
研读第三部分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
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
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
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新知讲解
2.“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时,怎样帮助
宇航员克服“本末倒置”错觉的?
飞船舱体经过了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
新知讲解
3.技术员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也
没有个结果。这样做有必要吗?为什么?
(1)有必要;
(2)因为对宇航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科学容
不得半点儿马虎。
4.15、40——44段中,具体的时间和数字有何
作用?
具体介绍了飞船返回的过程,增加了文章
的准确性。
新知讲解
研读第四部分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
原因是什么?
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
指的是什么?
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以之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
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新知讲解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
“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新知讲解
5.“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因为当时舷窗出现裂纹,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现象,
联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因为一个防热
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增加了
“我”的紧张感。
新知讲解
体会情感
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
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
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
气氛以及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安然
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也表现了杨利伟太空飞行的惊险。
新知讲解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
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
战友和亲人。
——景色描写,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对亲人战友的爱。
新知讲解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
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
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激动
的心情。
新知讲解
探究写法
1.小标题式结构。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使全文思路清晰
而各有侧重,于平实的记叙中既让我们了解太空一日为
人所不知的细节,也让我们有惊心动魄之处,达到了引
人入胜的效果。
新知讲解
2.以第一人称叙事。
作为自传,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边叙述
火箭升空,航行和归程的过程,边融合描绘自己的
身心感受,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体,增强了叙述
内容的真切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新知讲解
谈启示、感悟。
(1)作者的叙述虽然平实,但写出了鲜为人知的内容,
又写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真切的体验,具有很强的
可读性;
(2)杨利伟做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
不怕牺牲的勇气;
新知讲解
(3)杨利伟是一个有着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的人。
(4)他还具有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
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炽热
瞬间
严谨  千钧重负
B.稠密
?概率
???模似
???惊心动魄
C.恐惧
?敖游
???烧灼
????耐人寻味
D.无虞
?弧线
????轮郭
????五脏六腑
答案:
A
课堂练习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不超过25字。
我国把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称作“慧眼”,其于2017
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期间,
圆满完成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测试任务。测试
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总要求,2018年1月
30日正式投入使用。该星的投入使用使我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
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具有重要意义。“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
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
答案: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使用。
拓展提高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
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
什么问题呢?
答案示例一:杨利伟叔叔,你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
航天英雄,你的文章《太空一日》令我震撼,假如有
第二次登太空的机会,你还会去吗?
答案示例二:我们如果将来也想成为和你一样的航天员,
我们现在该做哪些准备?
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叙述乘“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到太空遨游
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
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升空----敢于探索、不怕牺牲
所见----实事求是、爱国
所闻----求是严谨
落地----勇敢坚强
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的字音、字形、词义。
2.读2两篇美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课题
太空一日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7下
学习目标
1.积累字音、字形、词义,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常识;2.
学习本文运用小标题组织内容的写作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4.学习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重点
2.
学习本文运用小标题组织内容的写作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4.学习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难点
3.体会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4.学习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美丽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炽(chì)热
弧(hú)线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nǐ)
遨(áo)游
严谨(jǐn)
稠(chóu)密
概率(gài
lǜ)
烧灼(zhuó)
五脏六腑(fǔ)
千钧(jūn)重负
耐(nài)人寻味
惊心动魄(pò)
屏(bǐng)息凝(níng)神2.重点词义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神魂震惊。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屏息凝神: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
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寂静无声:安静的没有声音。容非常安静。3.了解作者-----杨利伟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
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1]2014年9月
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4.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
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
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1.第一部分(1——17):写火箭发射、飞船起飞时“我”因共振现象而产生了极大的痛苦,以为自己牺牲了。第二部分(18——29):写“我”在太空看到地球的形状,
在太空判定飞经地球的方位,还看到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第二部分第一层(18——24):写“我”在太空看到地球的形状以及看到各大洲和自己的祖国。第二部分第二层(25——27):写“我”在太空中没有看到万里长城。第二部分第三层(28——29):写“我”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第三部分(30——39):写“我”在太空中“本末倒置”
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67):作者具体描述飞船返回地面的
经过。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3.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2)我看到了什么——飞行阶段(3)神秘的敲击声——飞行阶段(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4.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
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
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
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靠意志克服。时不时出现敲击声——自己很紧张。(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我反而放心一点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
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
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
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5.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6.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
科学的态度。
(1)“我”详细地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2)“我”没有看到长城。
(3)仔细辨听神秘的敲击声,没有确认就不签字。
(4)在飞船中按照指令准确地操作。三.合作交流,研读共品。研读第一部分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2.第一段运用具体数据有何作用?
数百吨”“八台”“几秒钟”“上千吨”,
准确地说明了火箭发射的巨大威力和壮观场面。
3.“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4.“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心情: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作用: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
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
克服困难的精神。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5.“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
感觉越来越强烈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6.
“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
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研读第二部分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
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
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
2.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3.“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
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一些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太空中还有许多奥秘需要人们继续去探索。
5.“本末倒置”是怎样一种错觉?
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研读第三部分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
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
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时,怎样帮助
宇航员克服“本末倒置”错觉的?
飞船舱体经过了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
3.技术员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也没有个结果。这样做有必要吗?为什么?
(1)有必要;
(2)因为对宇航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科学容不得半点儿马虎。4.15、40——44段中,具体的时间和数字有何
作用?
具体介绍了飞船返回的过程,增加了文章的准确性。研读第四部分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
原因是什么?
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
指的是什么?
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以之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
“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5.“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因为当时舷窗出现裂纹,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现象,
联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增加了“我”的紧张感。四体会情感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
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
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从语言、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
气氛以及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也表现了杨利伟太空飞行的惊险。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
战友和亲人。——景色描写,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对亲人战友的爱。(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
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
外边来人了!——写出作者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激动
的心情。
五.探究写法1.小标题式结构。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使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于平实的记叙中既让我们了解太空一日为
人所不知的细节,也让我们有惊心动魄之处,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以第一人称叙事。
作为自传,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边叙述火箭升空,航行和归程的过程,边融合描绘自己的身心感受,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体,增强了叙述
内容的真切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六.谈启示、感悟。(1)作者的叙述虽然平实,但写出了鲜为人知的内容,
又写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真切的体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杨利伟做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3)杨利伟是一个有着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的人。
(4)他还具有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七.课堂练习1.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炽热
瞬间
严谨  千钧重负
B.稠密
?概率
???模似
???惊心动魄
C.恐惧
?敖游
???烧灼
????耐人寻味
D.无虞
?弧线
????轮郭
????五脏六腑
答案:
A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不超过25字。
我国把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称作“慧眼”,其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期间,
圆满完成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测试任务。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总要求,2018年1月
30日正式投入使用。该星的投入使用使我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
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
答案: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使用。八.拓展提高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
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答案示例一:杨利伟叔叔,你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
航天英雄,你的文章《太空一日》令我震撼,假如有第二次登太空的机会,你还会去吗?
答案示例二:我们如果将来也想成为和你一样的航天员,我们现在该做哪些准备?九.布置作业1.整理本课的字音、字形、词义。
2.读2两篇美文。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叙述乘“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到太空遨游
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
太空一日
升空----敢于探索、不怕牺牲
所见----实事求是、爱国
所闻----求是严谨
落地----勇敢坚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