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件:26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课件:26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1 19:24:55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识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或称昌黎先生。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
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任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跟现代的议论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二、读


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才美不外见xiàn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读出节奏、感情
zhǐ
pián
shí


shí
xiàn
dàn
点我朗读
三、通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研读第一段
1、读了第一段后,说说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即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对食马者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研读第二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研读第三段
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不知马”)具体表现如何?(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2、文章主旨句: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文章主旨,
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斥。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四、品其味
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五、理思路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结构图示
反面论证,得出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主旨)
第三段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六、捋知识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
马鞭子
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吃,动词
通“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疑问语气)
大概,其实
一词多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文言句式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本课小结
1.字词解释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当堂训练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等同,一样
犹,尚且;
只是
2.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___
比作“伯乐”,将_____比作“千里马”,将
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
击了封建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能赏识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人才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3.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
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贤才难遇明主,
4.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中心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马 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
重点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正课学习
(一)识其人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
《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读其文
1.正音。
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才美不外见xiàn
/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yé?
2.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通其意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研读第一段:
(1)读了第一段后,说说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即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答案示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研读第二段: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答案示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
(3)对食马者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研读第二段:
(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不知马”)具体表现如何?(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答案示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文章主旨句:
答案示例:其真不知马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答案示例: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斥。
(四)品其味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案示例: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示例: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五)理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答案示例: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六)捋知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才”,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虽奴隶

3.一词多义
策能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四、随堂训练(PPT)
板书设计:
马 说托物寓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
基础积累(30分)
1.填空。(8分)
(1)韩愈,字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1)食










也(限标2处)
(2)才



见(限标1处)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7分)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执策而临之(
)
(2)其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②其真无马邪(
)
③其真不知马也(
)
(3)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
5.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6.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久之,目似瞑
D.骈死于槽枥之间
7.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2分)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马之千里者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2分)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因为食马者的愚妄,使得千里马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3分)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
5.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对联。(3分)
上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马之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
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
(2)其真无马邪
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闻古之君人
闻:___________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
基础积累(30分)
1.填空。(8分)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2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1处)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7分)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2)其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岂、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3)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5.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D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6.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久之,目似瞑
D.骈死于槽枥之间
7.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D
)(2分)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马之千里者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B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D
)(2分)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2.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因为食马者的愚妄,使得千里马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3分)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5.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对联。(3分)
上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下联:怀才不遇思伯乐(怀才不遇抒不平)?
(二)比较阅读(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马之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
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
(2)其真无马邪
邪:“邪”同“耶”,相当于“吗”。
(3)臣闻古之君人
闻:听说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
【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禀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预习任务
1.完成“三读”任务。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完成下面三项小任务。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②骈死(

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
③才美不外见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___________手法。
5.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中导读】
一、读其文
1.正音。
衹(
)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
一食(
)或尽粟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
才美不外见(

/
食(
)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2.节奏。(文中标画)
二、通其意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一段:
(1)读了第一段后,说说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即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二段: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对食马者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二段:
(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不知马”)具体表现如何?(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2)文章主旨句: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三、品其味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理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五、捋知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②才美不外见(xiàn)(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
)
④其真无马邪(yé)(
)
2.古今异义:虽
奴隶

3.一词多义:策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____________”。)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预习任务
1.完成“三读”任务。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完成下面三项小任务。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②骈死(

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
③才美不外见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___________手法。
5.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
1.略
2.①有时
②虽然
③显现
④尚且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5.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7.B
【课中导读】
一、读其文
1.正音。
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才美不外见xiàn
/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yé?
2.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通其意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研读第一段:
(1)读了第一段后,说说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即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答案示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研读第二段: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答案示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
(3)对食马者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研读第二段:
(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不知马”)具体表现如何?(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答案示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文章主旨句:
答案示例:其真不知马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答案示例: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斥。
三、品其味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案示例: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示例: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四、理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答案示例: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五、捋知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才”,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虽奴隶

3.一词多义
策能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
答案:
1.C
2.B?
3.B
4.(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况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