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提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材料,理解文艺复兴发生的必然性;利用图片对照的方式,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体会此时期人文主义的时代性;在中西对比中体会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相结合的必要性。在整个过程中提升史料实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准确的时空定位,理解唯物史观是解释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以史为鉴,思考现实。
【宏观把握】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起源:公元前7-前4世纪
古希腊时期→人性的萌发:
人的价值、知识、真理
复兴:14—16世纪
文艺复兴→人性的复苏:
人性,现实幸福,反对神性
发展:16世纪
宗教改革→人性的发展:
灵魂的就自主权
成熟:17—18世纪
启蒙运动→人性的解放:
理性
【教材速记】
(1)背景:
1.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上: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
3.文化上:基督教会垄断文化,宣扬蒙昧主义、禁欲主义;
4.直接因素: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
5.文化传统:意大利保留了更多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二)人文主义内涵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三)人文巨匠及作品
1.
文学三杰:但丁《神曲》、比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
2.
艺坛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4)影响
积极: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经济: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3.政治: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
4.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5.文艺: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消极:
造成了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情景再现】
一、社会转型期的意大利—背景篇
场景一:14世纪中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工场手工业规模很大,约有200家工场生产呢绒。在城市近郊为毛纺织企业主干活的达3万人。那些开设手工工场拥有生产资料的工场主,和城市的富商、银行家等一起开始形成为新的阶级——资产阶级。14至15世纪,意大利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着大量的财富,追求人生享乐的欲望逐渐增强。然而,庄园式的自然经济仍然很强大,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1/3的西欧土地。
问题一:概括此时期的经济状况
场景二: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得不到教皇的支持,国王的统治就会岌岌可危,甚至失去合法性,11世纪发生的“卡诺莎觐见”就是欧洲政治形势的真实反映,宣称:“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脱不了教皇的关注与控制。”罗马教皇被认为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另一方面,欧洲新君主国正在崛起,市民们向君主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新君主向市民们提供保护,到15世纪,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君主国先后出现,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逐渐畅销,民族国家初现端倪。
问题二:概括此时期的政治状况
场景三:在中世纪,教会神学是人们的精神主宰,从出生到死亡,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体现了神的影响,禁欲苦行是那个时候人们必须恪守的教会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只要我能赚钱,就让我赚钱吧。”这种追求与享乐思想更加普遍地产生,甚至教会兴办的大学中也产生了对自然科学的讲述与对人文精神的肯定。意大利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问题三:概括此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二、特定阶段的人文主义—内涵篇
1.“绮思梦达”的故事
郡主(绮思梦达)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中世纪人物
大卫
2.
对比两座雕塑有什么差异?
3.对比两幅油画在背景、色彩、表情方面有什么差异?
三、同时期中西文化对照—影响篇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杜丽娘,出身名门,自幼受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如同笼中鸟。在生存环境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而死,更为爱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判官争论,使自己还魂。她一鼓作气,使自己的非法婚姻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出自《牡丹亭》
思考1.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思考2.两部作品的精神追求有何相似之处?
思考3.两部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否相同?分析作品的社会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
【考题再现】1.(2019全国
II卷)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
文化趋于活跃
B.
政治变革加速
C.
市民阶级出现
D.
新教传播广泛
2.(2019海南卷)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A.
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
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
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
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3.(2019天津卷)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4.(2013山东卷)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拓展阅读与思考】
1.意大利的衰落:
大约1550年,在经历了辉煌成就的两个世纪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衰落的一个原因是1494年法国的入侵,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原因是达·伽马1498年5月22日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经济的打击。在1502年至1505年的4年中,威尼斯人在亚历山大港平均每年只能获得100万英镑的香料,葡萄牙所进口的香料从1501年的22.4万镑上升到1503年至1506年4年中的平均每年230万镑。曾经是中世纪欧洲发达地区的意大利此时变成了欠发达地区。城市和贵族在意大利不再占主导地位,他们的重要性正为具有封建特征的土地拥有者所替代。于是,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全球通史》
思考: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关系?
2.人文主义与教会
人文主义运动是一个世俗化的运动,对于在政治上、经济上已经世俗化了的教会,是不会感到精神文化的世俗化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危害的。人文主义者崇尚奢华、享乐,正适合穷奢极侈的教廷统治者的胃口,教皇和神职人员一时成为推崇古典文化、收藏古董的狂热者,梵蒂冈成为人文主义活跃的中心,教皇尼古拉五世、庇护二世、西克斯特斯四世、列奥十世等等都是人文主义运动的积极赞助者。而人文主义者对教皇和教会的攻击未触及基督教的根本理论和其赖以存在的根基。
——张知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中的三个问题与思考》
思考:为什么文艺巨匠们的作品多以宗教为主题?
大卫
PAGE
1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课的收获:
第一,教学设计时通过让学生来分享文艺复兴的具体作品感受人文主义的内涵,深刻体会人性的复苏。紧紧抓住了该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情感的体验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我自己也是通过对作品来感受、体验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按这种思路上这一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鉴于学生的基础较差。我通过让学生分组来掌握意大利、西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关成就,学生能较为直观地掌握基础知识。
第三,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根据课标,很显然文艺复兴的背景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直接解读,才会更加理解或深刻的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我打破教材顺序,先和学生去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然后再去探讨人文主义的内涵,学生较容易理解。
第四,以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对比,论从史出。我引用了大量的文字资料,通过学生阅读、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依据史料研究历史问题的学习过程,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理解感悟历史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体会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生积极思维,生成新的历史认识或观点。
不足之处:
第一,课堂的思维拓展不够充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欠火侯。新课程要求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没有得到表现,在即将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是不合适宜的。???
第二,教学环节过渡显得生硬,在开头引言和从作品分析过渡到人文主义的含义,及从人文主义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一些地方过渡处理得有点生硬,在这些地方的教学处理需要细化。(共15张PPT)
达·芬奇《救世主》
中世纪圣画像
人
神
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拉斐尔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提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材料,理解文艺复兴发生的必然性;利用图片对照的方式,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体会人文主义的时代性;在中西对比中体会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相结合的必要性。在整个过程中提升史料实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准确的时空定位,理解唯物史观是解释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以史为鉴,思考现实。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教材重构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以及学案教材速记部分,大家对文艺复兴的教材知识已经基本掌握,所以本节课从不同的时空维度,重新解读文艺复兴,更深层次的分析文艺复兴发生的必然性,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定位,文艺复兴的价值。
一、社会转型期的意大利—背景篇
二、特定阶段的人文主义—内涵篇
三、同时期中西文化对照—影响篇
场景一:
14世纪中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工场手工业规模很大,约有200家工场生产呢绒。在城市近郊为毛纺织企业主干活的达3万人。那些开设手工工场拥有生产资料的工场主,和城市的富商、银行家等一起开始形成为新的阶级——资产阶级。14至15世纪,意大利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着大量的财富,追求人生享乐的欲望逐渐增强。然而,庄园式的自然经济仍然很强大,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1/3的西欧土地。
一、社会转型期的意大利—背景篇
问题一:概括此时期的经济状况
资本主义萌芽VS自然经济
场景二: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得不到教皇的支持,国王的统治就会岌岌可危,甚至失去合法性,11世纪发生的“卡诺莎觐见”就是欧洲政治形势的真实反映,宣称:“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脱不了教皇的关注与控制。”罗马教皇被认为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另一方面,欧洲新君主国正在崛起,市民们向君主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新君主向市民们提供保护,到15世纪,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君主国先后出现,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逐渐畅销,民族国家初现端倪。
问题二:概括此时期的政治状况
民族国家VS教会统治
一、社会转型期的意大利—背景篇
场景三:
在中世纪,教会神学是人们的精神主宰,从出生到死亡,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体现了神的影响,禁欲苦行是那个时候人们必须恪守的教会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只要我能赚钱,就让我赚钱吧。”这种追求与享乐思想更加普遍地产生,甚至教会兴办的大学中也产生了对自然科学的讲述与对人文精神的肯定。意大利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问题三:概括此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神学(神性至上)VS世俗文化
一、社会转型期的意大利—背景篇
必然性
“绮思梦达”的故事
郡主(绮思梦达)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十日谈》
平等
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二、特定阶段的人文主义—内涵篇
对比两座雕像有什么差异?
中世纪人物
大卫
意志、力量、智慧
二、特定阶段的人文主义—内涵篇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子》
歌颂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现世之美
对比两幅油画在背景、色彩、表情方面有什么差异?
二、特定阶段的人文主义—内涵篇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赞美智慧、力量,追求自由、平等;歌颂现世生活。。。。。。
人文主义
时代性
二、特定阶段的人文主义—内涵篇
三、同时期中西文化对照—影响篇
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明代汤显祖创作的剧本,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杜丽娘,出身名门,自幼受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如同笼中鸟。在生存环境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而死,更为爱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判官争论,使自己还魂。她一鼓作气,使自己的非法婚姻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出自《牡丹亭》
三、同时期中西文化对照—影响篇
思考1.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思考2.两部作品的精神追求有何相似之处?
思考3.两部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否相同?分析作品的社会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抓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
人性,人的现实幸福,自由,(人文主义)
第一部作品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成为一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欧洲的发展、转型;第二部作品影响很小,没有引起社会的变动。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作品类型的多样与否等。
全面性
多维时空
背景:具体时间点
内涵:长时间段
影响:不同空间
成功:国家+个人
奋斗吧!
少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