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春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90分
分值:100分)
一、
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3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鵮架(qiā
qiān
)
揪住(jiū
qiū)
吐痰(tán
dàn)
颧骨(quán
ɡuàn)
铸成(zhù
chù)
警惕(jǐn
jǐng
)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biān
dǎ
bàn
dǎo
qī
yā
jiǎo
wǎn
bān
shǒu
lòu
xiàn
hōnɡ
rán
nán
kān
niē
zhe
zǔ
náo
四、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的打“×”。(5分)
1.《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
2.
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
)
3.
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
4.“站在小守门员身后的,是个腆着肚子的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补的。”这一句是比喻句。(
)
5.《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
)
五、选择题。(10分)
1.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神抖擞
傻大黑粗
傍大腰粗
B.半信半疑
平平整整
助人为乐
C.翻来覆去
全神贯注
闭目养神
D.津津有味
形形色色
一模一样
2.下列反义词不相对应的一项是(
)。
A.
手疾眼快——笨手笨脚
B.
精神抖擞——无精打采
C.
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D.
平平整整——坑坑洼洼
3.
下列对“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曹小三很聪明,头一天就学会了,别人是一辈子也学不会的。
B.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不是曹小三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是真的。
C.刷子李有这绝活是自我挑战、不断磨炼的结果。
D.刷子李的所言所行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受益匪浅。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厦摔?”
B.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C.
过了一会儿,她似乎忍不住了,就拉住我,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任叔叔,我告诉你,我给你寄了一封信!真正的信!”
D.
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5.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他就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B.
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C.
他好像是候补的,一心想快点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扑住几个险球。
D.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六、填空题。(17分)
1.
比一比,组词语。(5分)
铸(
?)
?剃(
)
?腮(
)
?疤(
)
浆(
)
涛(
?)
?弟(
)
?鳃(
)
?病(
)
桨(
)
2.
选词填空。(5分)
A.
大失所望
B.恍然大悟
C.五体投地
D.半信半疑
E.
不可思议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
),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
)。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
)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方法。(4分)
(1)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
(2)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
(3)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
)
(4)小守门员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
)
4.捕捉课间十分钟一个瞬间,
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他(她)。(3分)
.
.
七、阅读理解。(22分)
(一)课内阅读。(7分)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
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
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把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2分)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
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什么?(2分)
.
3.把“居然”换成“果然”好不好?为什么?(3分)
.
.
(二)课外阅读。(15分)
泥
活
房树民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镟一镟。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似乎有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颌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1.
第一自然段对冯老汉这个人物除外貌描写外,还运用了
描写、
.
描写和
描写。(3分)
2.“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两句话中的“亮点闪动”“亮光熄灭”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4分)
.
.
3.“片刻之后,似乎有悟”,
他究竟“悟”出了什么?后来他又是如何创作的?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冯老汉对泥活怎样的态度?(6分)
.
.
.
4.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对冯老汉的描写,在人物形象刻划上起什么作用?判断下面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2分)
(1)冯老汉不仅技艺不凡,而且品德高尚。(
)
(2)主人公性格刚直,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
八、习作展示。
以“我的
”为题,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里的人。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字数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2020年春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90分
分值:100分)
一、
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3分)
略。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鵮架(qiā
qiān√)
揪住(jiū√
qiū)
吐痰(tán√
dàn)
颧骨(quán√
ɡuàn)
铸成(zhù√
chù)
警惕(jǐn
jǐng√)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biān
dǎ
bàn
dǎo
qī
yā
jiǎo
wǎn
bān
shǒu
鞭打
绊倒
欺压
脚腕
扳手
lòu
xiàn
hōnɡ
rán
nán
kān
niē
zhe
zǔ
náo
露馅
轰然
难堪
捏着
阻挠
四、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的打“×”。(5分)
1.《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2.
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
3.
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4.“站在小守门员身后的,是个腆着肚子的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补的。”这一句是比喻句。(×)
5.《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
)
五、选择题。(10分)
1.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精神抖擞
傻大黑粗
傍大腰粗
B.半信半疑
平平整整
助人为乐
C.翻来覆去
全神贯注
闭目养神
D.津津有味
形形色色
一模一样
2.下列反义词不相对应的一项是(
C
)。
A.
手疾眼快——笨手笨脚
B.
精神抖擞——无精打采
C.
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D.
平平整整——坑坑洼洼
3.
下列对“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曹小三很聪明,头一天就学会了,别人是一辈子也学不会的。
B.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不是曹小三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是真的。
C.刷子李有这绝活是自我挑战、不断磨炼的结果。
D.刷子李的所言所行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受益匪浅。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D
)。
A.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了。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厦摔?”
B.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C.
过了一会儿,她似乎忍不住了,就拉住我,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任叔叔,我告诉你,我给你寄了一封信!真正的信!”
D.
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
5.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C
)。
A.他就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B.
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C.
他好像是候补的,一心想快点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扑住几个险球。
D.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六、填空题。(17分)
1.
比一比,组词语。(5分)
铸(铸造?)
?剃(剃头)
?腮(两腮)
?疤(伤疤)
浆(泥浆)
涛(浪涛?)
?弟(弟弟)
?鳃(鱼鳃)
?病(疾病)
桨(船桨)
2.
选词填空。(5分)
B.
大失所望
B.恍然大悟
C.五体投地
D.半信半疑
E.
不可思议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
D
),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
E
)。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
C
)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A
),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B
)。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方法。(4分)
(1)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心理描写)
(2)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语言描写)
(3)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动作描写)
(4)小守门员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外貌描写)
4.捕捉课间十分钟一个瞬间,
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他(她)。(3分)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教室里就变得热闹了。只有在一个角落,唯独她一个人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读到感人的地方,她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读到搞笑的地方,便用手捂着笑起来;读到生动的地方,她那眉毛便扬了起来。
七、阅读理解。(22分)
(一)课内阅读。(7分)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
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
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把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2分)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曹小三看不出来。
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什么?(2分)
属于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反映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3.把“居然”换成“果然”好不好?为什么?(3分)
不好。“果然”表示在情理之中,“居然”表示在意料之外。曹小三一直对师傅的绝活半信半疑,所以,每刷完一面墙,他都会搜索一遍,但是一个白点都没发现,用“居然”写出了曹小三的惊讶,也写出了“刷子李”的名不虚传。
(二)课外阅读。(15分)
泥
活
房树民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镟一镟。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似乎有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颌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1.
第一自然段对冯老汉这个人物除外貌描写外,还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3分)
2.“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两句话中的“亮点闪动”“亮光熄灭”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4分)
“亮点闪动”表现了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亮光熄灭”表现了对艺术纯洁的维护。
3.“片刻之后,似乎有悟”,
他究竟“悟”出了什么?后来他又是如何创作的?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冯老汉对泥活怎样的态度?(6分)
他
“悟”出了武松拳背雕刻得不够传神。
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儿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泥人冯对泥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4.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对冯老汉的描写,在人物形象刻划上起什么作用?判断下面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2分)
(1)冯老汉不仅技艺不凡,而且品德高尚。(√)
(2)主人公性格刚直,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八、习作展示。(30分)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