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 2.5赶牲灵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 2.5赶牲灵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5-31 18: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陕北民歌《赶牲灵》
课型或模块
综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陕北民歌《赶牲灵》了解大西北奇葩“信天游”音乐形式,感受中国民歌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感受、学唱陕北民歌《赶牲灵》,欣赏电视剧《血色浪漫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让学生体会信天游的粗旷豪放的魅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用陕北方言唱《赶牲灵》,认识信天游,喜欢信天游。
教学重点
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用方言演唱歌曲《赶牲灵》,演绎陕北风情。
教学难点
对信天游音乐形式风格的把握
教学内容分析
《赶牲灵》是一首具有浓郁生活色彩陕北民歌,它的产生完全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灵感,有高亢嘹亮的舒展,亦有迂回的娇媚委婉,动人心弦。信天游形式跟大西北地形紧密结合,在那个靠天吃饭,通信靠吼的年代,信天游是人与大自然相对抗的产物。《赶牲灵》便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的一首民歌,优美的曲调表现一个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的内心活动。学生通过学习陕北民歌《赶牲灵》了解陕北民歌,了解大西北奇葩“信天游”音乐形式,更深的感受中国民歌魅力。
学习者分析
学生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对于祖国大西北的音乐了解甚少,对于信天游这样的艺术形式更少有听闻,可能会知道央视《星光大道》节目走出的西北歌手阿宝,但不知道阿宝就是唱着信天游一路走进《星光大道》,所以从歌手阿宝入手,学生能快速进入信天游音乐感觉状态中。
教学策略
由名人阿宝演唱的名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引领学生进入大西北,学习感受信天游高亢嘹亮粗犷的意境。通过教唱《赶牲灵》,引导学生了解陕北民歌特点,领会信天游的独特魅力。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钢琴,羊肚子手巾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欣赏阿宝视频《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问:歌曲风格特点?节奏特点?所属地?(课件配上背景画)
聆听歌曲,了解歌曲风格特点。
多媒体视频
观察学生的音乐感悟评价能力
初探陕北音乐、文化特点(文字、图片)
2.点出题目:信天游。
学生观看
多媒体
为学歌曲作好知识铺垫
认识信天游
展开阶段
欣赏两段信天游作品《屹梁梁》《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学生总结出信天游篇幅短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由地域特点决定音域高亢的特点。即兴创作。
多媒体
进入陕北民歌情境
深入了解信天游的产生,信天游的特点,韵味。(文字、图片)
学唱歌曲《赶牲灵》2教师范唱一段歌曲《赶牲灵》;3手拍一遍节奏4老师再唱一次歌曲《赶牲灵》,请学生代表进行伴奏。提问梆盒和碰铃在这运用是模仿什么?
学生聆听、评价节奏练习,准备好打击乐器学生用梆盒,碰铃帮老师打节奏
梆盒、碰铃
师生互动合作铃鼓(三男生)碰铃(梆盒(两女生)
教师示范,带动学生学习陕北民歌积极性。体验合作学习乐趣
5欣赏原生态赶牲灵
说说哪些字是带陕北方言的发音,歌曲风格。
视频
欣赏,揣摩
通过欣赏原生态信天游唱法,初步感受歌曲感受陕北方言土味
6、绍陕北几位著名的原生态歌唱家
欣赏
多媒体
拓宽视野
知道为推广陕北民歌的歌手(文字、图片)。
7、歌曲分析,强调装饰音的作用,两句体结构,上句起兴作比,常无实际意义,下句点题。
学习装饰音的演唱
多媒体
分析作品,了解作品
8、学唱歌曲旋律。
学唱歌曲
多媒体,钢琴
参与感受陕北民歌风味。
进一步加深对信天游形式的理解。
9、学生完整演唱一遍
完整演唱,学生加节奏,教师钢琴伴奏
铃鼓、钢琴、绑盒,碰铃
10、对学生中肯的评价
过渡语自然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
拓展阶段
1、欣赏说唱形式演绎现代版的王二妮演唱《赶牲灵》
体会说唱形式(请男生用第二段歌词来体验)
感受用说唱通俗音乐形式演绎的《赶牲灵》
2、加上说唱形式演绎现代版的《赶牲灵》(老师钢琴伴奏)
部分学生带上羊肚子手巾和打击乐器打节奏,其他同学用方言唱。
钢琴,打击乐器
加上现代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歌曲演绎
结束阶段
教师提问总结信天游音乐特点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回答(最后课件呈现一个表格,学生答出后点击补充)
多媒体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总结,加深印象。
课后反思
民歌是中国艺术之瑰宝。由于西北部民歌学生接触相对较少,本课通过欣赏,讲述,演唱,模仿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艺术——信天游,并学会演唱其中一首《赶牲灵》。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与自然结合产生的古老艺术的魅力,对它产生兴趣,并为之感动。有待加强之处:如果语言组织能力更强一些,更精练动人,则有助于打动学生。课堂临机反应能力还需加强。模唱还要再放开再投入。打动学生必须先让自己感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