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单元测试附答案: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单元测试附答案: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1 16:3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巴黎恐怖袭击让人们认识到,现时恐怖主义虽是针对某国具体实施行动,但本质上并不以国家为________。因此,任何________的想法,甚至站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框架下对暴恐采取________政策,到头来将被证明不过是在恐怖名单上的排序比较靠后而已。
A.界限 隔岸观火 妥协
B.界限 隔岸观火 绥靖
C.界线 置身事外 绥靖
D.界线 置身事外 妥协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被誉为当代奇幻文学史上里程碑式作品的《冰与火之歌》,除却在美国本士享有盛赞,于全球其他地区也拥有不计其数的粉丝与拥趸。
B.由正房、厢房和中间天井等构成的中国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还是上海石库门,都符合适于聚居的结构特点。
C.浙江公路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合法装载的集装箱车辆进出指定收费站,根据以不同距离按照里程增加收费递减为原则,可以减免30%~50%不等的通行费用。
D.数据显示,移动广告市场增速保持在100%以上,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2
500亿元,牢牢占据着移动广告市场的第一阵营。
3.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与例句中的桃花喻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
B.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性有问题,说服力不强。
C.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
D.对学生话剧团要上马排练经典话剧《雷雨》这事,学校一定会鼎力支持。
5.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4分)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作者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作者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作者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标题:(不超过18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何氏仆录
毛奇龄
邑①何氏仆方相。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何氏中落,出诸仆。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忽谓其弟曰:“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予弟有子,当后予!”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②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相曰:“不然。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卫家人者,郎也。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叩头别。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相不告,死。
齐于氏③曰:“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闻方相,亦少愧矣!”
(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 ①邑: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②王师:指清军。③齐于氏:作者的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 
老:终老
B.予弟有子,当后予
后:后人
C.退则亦自爱其身
爱:爱惜
D.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
鬻:出卖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4分)
(2)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6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九龄【注】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并赠予李林甫。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海燕的哪些行为?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神态?请简要概括。(5分)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蚊 刑
孙方友
陈州城四周皆是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为防蚊虫,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内外便火艾熏天。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薰,要不,你就无法呆下去。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此人为人刁毒,搜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惩罚之。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让人把罪犯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船上。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更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偷偷倒卖火艾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们却不是好惹的。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精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众匪大乐,细看父母官,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匪首大怒,高喝:“上刑!”众匪应声而动,把知县缚了,搁到船板上,送到湖中。
时处盛夏,蚊虫极多。月光下,众匪坐在吊了帐子的大船上,喝酒吃肉,笑看贪官丧九泉,那贾知县身上早已落满了蚊虫,里三层外三层,如蜂房一般。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
那知县如死了般一动不动,直到天明。众匪以为知县已亡,给他松了绳索。没想他突起,虽然眼肿脸胖,竟没死。众匪惊诧,问:“你怎么没死?”
知县笑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他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
“胡扯!”匪首怒吼,“我们兄弟为何叮死了?”
“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
众匪惊叹。
匪首顿悟,当下就放了贾知县。
11.小说开头对“蚊虫”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12.简析画线句子“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4分)
13.概括“贾知县”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14.结合文本探究土匪们为什么最后还是“放了贾知县”?(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
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注】 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5.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17.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哈萨克斯坦谚语
②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巴黎恐怖袭击让人们认识到,现时恐怖主义虽是针对某国具体实施行动,但本质上并不以国家为________。因此,任何________的想法,甚至站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框架下对暴恐采取________政策,到头来将被证明不过是在恐怖名单上的排序比较靠后而已。
A.界限 隔岸观火 妥协
B.界限 隔岸观火 绥靖
C.界线 置身事外 绥靖
D.界线 置身事外 妥协
解析:B “界线”和“界限”两个词都指不同事物分界,但此处重在强调“限度”,是抽象的,非实指国家界线,故宜用“界限”。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此处强调态度,故用“隔岸观火”。绥靖:安抚,保持地方平静。常与“政策”搭配。妥协: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指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以达成一种协议的局面。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被誉为当代奇幻文学史上里程碑式作品的《冰与火之歌》,除却在美国本士享有盛赞,于全球其他地区也拥有不计其数的粉丝与拥趸。
B.由正房、厢房和中间天井等构成的中国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还是上海石库门,都符合适于聚居的结构特点。
C.浙江公路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合法装载的集装箱车辆进出指定收费站,根据以不同距离按照里程增加收费递减为原则,可以减免30%~50%不等的通行费用。
D.数据显示,移动广告市场增速保持在100%以上,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2
500亿元,牢牢占据着移动广告市场的第一阵营。
解析:B A.“拥趸”意为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与“粉丝”语义重复;C.“根据以……为原则”句式杂糅,应为“根据……的原则”;D.语句逻辑不正确,前文表述的事实为“预计”,那么后文中就不应该为“牢牢占据着”,前后文矛盾。
3.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与例句中的桃花喻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析:C C项与例句中的“桃花”都运用比喻手法。
4.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
B.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性有问题,说服力不强。
C.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
D.对学生话剧团要上马排练经典话剧《雷雨》这事,学校一定会鼎力支持。
解析:D D.敬词误用。“鼎力”多在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5.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4分)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作者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作者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作者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标题:(不超过18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何氏仆录
毛奇龄
邑①何氏仆方相。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何氏中落,出诸仆。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忽谓其弟曰:“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予弟有子,当后予!”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②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相曰:“不然。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卫家人者,郎也。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叩头别。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相不告,死。
齐于氏③曰:“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闻方相,亦少愧矣!”
(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 ①邑: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②王师:指清军。③齐于氏:作者的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 
老:终老
B.予弟有子,当后予
后:后人
C.退则亦自爱其身
爱:爱惜
D.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
鬻:出卖
解析:B B.后:做……后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解析:C C.是方相自己要求留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4分)
(2)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6分)
答案:(1)方相也按例(或:照例、按照规定)离开何家,就拿出以前所赏赐的钱经商(或:做生意、经营买卖货物的事)。
(2)城被攻破,众街坊家中凡是让仆人看家,仆人又告诉清军自己的主人在哪里的,清军就放了那仆人。
【参考译文】
本县何家有个仆人叫方相。何家两代担任御史,家中富有。方相尽力服侍主人,积存了若干贯赏钱。何氏家道中落后,将众仆人遣散。方相也按例离开何家,就拿出以前的赏钱经商。耗费精力经营,总共才几年,就买了几处田园。突然有一天,对他的弟弟说:“我是何家的仆人,打算在何家终老。虽是这么说,我原是方家的子孙,不可不确立后嗣。你有儿子,应该给我做儿子!”就削了一块木牌,写上了名字,好像自己已死的样子,留下一些余剩的钱;而把自己和田园一起回归何家。
清兵渡过钱塘江,江上守军一触即溃,清兵即将进城。何家主人打算逃走避难,一时难以找到看守家里的人,就说:“方相保护家人出城,我主持护家之事如何?”方相说:“不对。您虽穷了,但是额头宽阔、双颊丰满,又姓何,会被众人关注,恐怕会死,您死了,那么家中谁来作主呢?保卫家人的,应该是您啊。把车马、房屋、仪仗器具,交我负责就行了。”方相磕头,与主人分别。城被攻破,众街坊家中凡是让仆人看家,仆人又告发自己的主人在哪里的,清军就放了那仆人。方相不肯告发,就被杀了。
齐于氏道:“江上守军溃退时,军中没有坚守的人,方相却独自一人替何家看家护院,难道不让人悲哀吗?凡是人,进的话好好给人做事,退也爱惜自己的性命。假使先前方相离开何家以后,自己经营自己的余钱,在外面终老,谁会压迫他(回去)呢?又有一种人用好话讨好主人,慷慨激昂地指手画脚,他的忠诚看似可以相信;等到一朝有了急难,却暗中出卖谋划的事情;甚至也有把主人来交给敌人的,悲哀啊!听了方相尽忠报主的事迹后,(这种人)也应该稍稍惭愧了吧。”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九龄【注】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并赠予李林甫。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海燕的哪些行为?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神态?请简要概括。(5分)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1)燕子在春天到来之际,款款飞翔而回;他们衔着泥滓穿梭在玉堂门户之间,为筑新巢而勤劳不息。表现出燕子悠闲自得,一心筑巢,心无旁骛。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写燕子乘春回来筑巢的悠闲行为,表达了作者无心与李林甫争宠,让他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以及有意归隐的情怀。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答案:(1)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4)泣孤舟之嫠妇 (5)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不知其所穷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蚊 刑
孙方友
陈州城四周皆是湖,万余亩,水天一色,素有“水城”之誉。湖内蒲草丛丛,荷花片片,因而夏日多蚊虫。傍晚时分,那蚊虫便密匝匝飞出,团团而来,团团而去,云集之处,铺天盖地,“嗡嗡”之声,能传百步之遥。
此地蚊虫,针长翅大,肚明腿花,为花脚蚊子,咬人贼轻,过后则又肿又硬,奇痒难忍,素有“飞蛇”之称。
为防蚊虫,每到夏日傍晚,陈州内外便火艾熏天。外埠人进陈州,必得先经得起火艾薰,要不,你就无法呆下去。因而,此地火艾有价钱。
先前的时候,陈州一直为府。不知何朝何代降为县。首任知县姓贾,至于叫贾什么,已无从考究。此人为人刁毒,搜刮民财,不择手段,人送外号“花脚蚊子”。每到夏日,他必做火艾生意,而且还订了“土政策”:不准外埠或本地客商在此出售火艾。独门生意好做,因此他年年必发火艾财。
火艾生意,扎本小,获利大,商人和四周村民见钱眼开,便偷做。每每抓到偷售火艾者,贾知县就用蚊刑惩罚之。
蚊刑,顾名思义,就是用蚊子叮。让人把罪犯衣服扒光,然后缚了,划船送到河心,看守守在四旁,坐在吊了帐子的船上。受刑者如若天明五更身亡,罪有应得;如若命大不死,当场放生。可大多受蚊刑者,皆撑不到黎明,便浑身浮肿,一命呜呼。
有时候,贾知县也用此刑法严惩土匪和惯偷。偷偷倒卖火艾的商人和村民虽然对贾某奈何不得,但土匪们却不是好惹的。土匪们扬言,若有一天活捉贾知县,一定要为弟兄们雪耻。
这一年七月,一队土匪夜袭县城,果真绑走了贾知县。到了一处,众匪推出贾知县。匪首望了望一县之长,冷笑一声,当即命令,用蚊刑。
几个匪徒应声把贾知县的衣服扒了个精光,知县又白又胖,如同刚褪净的肥猪。一匪徒照腚一掌,脆响。众匪大乐,细看父母官,仍气宇轩昂,不屑一顾。匪首大怒,高喝:“上刑!”众匪应声而动,把知县缚了,搁到船板上,送到湖中。
时处盛夏,蚊虫极多。月光下,众匪坐在吊了帐子的大船上,喝酒吃肉,笑看贪官丧九泉,那贾知县身上早已落满了蚊虫,里三层外三层,如蜂房一般。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
那知县如死了般一动不动,直到天明。众匪以为知县已亡,给他松了绳索。没想他突起,虽然眼肿脸胖,竟没死。众匪惊诧,问:“你怎么没死?”
知县笑道:“蚊子,懒虫也,吃饱喝足便是睡觉。吾一夜如眠,怕的就是惊动他们。这样一来,后边的蚊子过不来,趴在身上的已喝饱,是它们保全了我!说出道理来怕你们不懂,这就叫逆来顺受!”
“胡扯!”匪首怒吼,“我们兄弟为何叮死了?”
“这就怪他们自己了!蚊刑中有明文规定:天明不死者放生。可他们耐不住,来一批蚊子刚喝饱,他们便摇头晃身,把它们赶跑了,于是又来了一批!一夜之间,赶跑一批又来一批,赶跑一批又来一批……如此循环,那血哪有不被喝干之理呢?”
众匪惊叹。
匪首顿悟,当下就放了贾知县。
11.小说开头对“蚊虫”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案:小说开头对蚊虫的描写突出了蚊虫的多,以及咬人的后果严重,为后文描写蚊刑张目,表现了蚊刑的狠毒残忍。
12.简析画线句子“一时间,知县又肥了许多,像陡然下了一场黑雪,父母官被埋进了雪堆里”。(4分)
答案:①“又肥了许多,,既写知县体态之“肥”,又暗示知县搜刮民财而“肥”。②“一时间”“陡然”“埋进”等词语,表现了蚊虫之多,蚊刑之恐怖,侧面表现知县狠毒。③“父母官”的称谓,是对欺压百姓的贪官知县的讽刺。④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字的生动性。
13.概括“贾知县”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贪财枉法;②阴狠刁毒;③奸诈狡猾。
14.结合文本探究土匪们为什么最后还是“放了贾知县”?(6分)
答案:①按照“蚊刑”的规则:“天明不死者生”,土匪按约只能放人。
②更重要的是,土匪“顿悟”,明白了,即使贾知县死了,还会有别的贪官来残害百姓,而且,新来的知县可能比已经“肥”了的贾知县更加残虐。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
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注】 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5.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解析:D A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解析:A A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人喜欢在自然里骑车。
17.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七、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哈萨克斯坦谚语
②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由两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题。前者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损人者往往也害己;后者则直接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①从正面立意,一个人应该有选择性地做事,才能成就大事;②从反面立意,一个人做事如果心存害人之心,往往也会害了自己;③从辩证的角度立意,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