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31 18:0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用它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具学具:
各种不同的尺子、不同尺度的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手上拿的是什么?(三角板)它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就跟老师一起来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1、教学例3.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小棒,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帮大家找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奥妙。
同学们从老师准备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并且记录下来,任意两边加一下,看看比第三条边长还是短?再一起围一围,看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先围一围,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及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我选的小棒是一根7cm的,一根
8cm的,一根9cm的,7+8>9;8+9>7;7+9>8,这样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
--我选的小棒是一根2cm的,一根5cm的
,一根8cm的,2+5<8;8+2>5;8+5>2,这样的三条边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我选的小棒是一根3cm的,一根3cm的
,一根6cm的,3+3=6;3+6>3;3+6>3,这样的三条边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
师:长8cm、5cm和2cm的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5厘米和2厘米的小棒太短了,3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生2:因为5厘米+2厘米<8厘米,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跟小组同学合作讨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7+8>9;8+9>7;7+9>8,两两相加,加了三次,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
--2+5<8;8+2>5;8+5>2,
两两相加,加了三次,有一次两条边的和没有大于第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3+3=6;3+6>3;3+6>3,
两两相加,加了三次,有一次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5+2<8,5+8>2,2+8>5(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两相加,加三次,有一次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师(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先画一个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后,小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生:不能围成三角形,因为5厘米和3厘米这两条边的长度和不是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拼法。
3、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7+8>9;
2+5<8;
3+3=6;
8+9>7;{可以}
8+2>5;{不可以}
3+6>3;
{不可以}
7+9>8
8+5>2
3+6>3
教学反思:
1、首先提问同学们对三角形的了解,顺便将有关三角形的边、角、顶角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2、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觉、积极的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享有发言权,学生积极探讨,踊跃发言。让学生亲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索过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及时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疑问,修正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