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综合测评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综合测评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1 16: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一综合测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________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________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________,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A.圆润 和颜悦色 冷漠
B.圆润
察言观色
淡漠
C.温润
和颜悦色
冷漠
D.温润
察言观色
淡漠
2.(2018·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在比赛现场,都有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一批球迷与这支队伍同呼吸共命运。
3.下列诗句按顺序排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歌,正确的是(3分)(  )
①门前树已秋 ②窗里人将老 ③寒山独过雁 ④结茅临古渡 ⑤日夕逢归客 ⑥暮雨远来舟 ⑦卧见长淮流 ⑧那能忘旧游
A.⑤①③⑦②⑧④⑥ 
B.⑤⑦③⑥①②④⑧
C.④①⑦②③⑤⑧⑥
D.④⑦②①③⑥⑤⑧
4.下列交际用语表达完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B.你和我只是车笠之交,现在你已身居高位,我们之间自然就略显疏远了。
C.我中学毕业后,得家乡父执辈王明礼引介,赴苏州投拜周小林为师。
D.欣闻你和小李喜结良缘,恭祝二位椿萱并茂、兰桂齐芳。
5.下列成语中,与漫画《始料不及》寓意相同的是(4分)(  )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吉,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旧例
7.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分)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3分)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3分)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注】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①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
②二胡绝对是紧紧抓握着泥土的大树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阕,都带有泥土的颜色与气息,都透着一丝苍凉。二胡的弓只一拉,戛然一声,人们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却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尽泻而出,澎湃成汪洋。
③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从树根直贯云霄,荡气回肠。琵琶如茎,精血充沛,刚健有力,是累世风雨也弹拨不断的结实与铿锵。纤指急弦,狂风骤雨仍稳伫如故,不输金石。小提琴是枝干,铺蔓回环,细可撑天,密可载云。繁花点点,叶稠如幕,阳光在每一处可照耀到的地方,朝着不同的方向闪闪发光。
④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一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绽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⑤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⑥由陶土、兽骨制成的埙,也许不曾掺杂一丝木质,但绝对找得到有着无数年轮的树的一缕精魂。埙是从远古吹来的一阵风,脚不停步,吹过无数棵树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搏动树的枝、粗朴的躯干和隐藏在泥土中的根,挟带走漫漫黄沙、树的精魂和时间的碎砾,从远古呼啸而至。
⑦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种声音——如七彩光谱会合成透明的光线——以至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呜。在这质朴无华的声音里,我们情不自禁静敛心神,像盲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原,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
⑧埙,听着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不知何时,泪已浸热双眼。
11.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12.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13.文章第⑤节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4分)
14.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
葛剑雄
地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是人类的方舟,是迄今为止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之所以值得珍惜,也是在于它对人类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是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所以,离开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离开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来谈环境保护,不仅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些时期、某些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不能牺牲,但首先必须保证他们的生存。正如适度的人口数量只能通过人类自觉的控制,而不是用天灾人祸的屠杀来实现一样。
的确有一些科学家或仁人志士,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的行为是道德的典范,但不应该是对人类的普遍要求。而且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崇高,绝不在于保护了一头猩猩或一个物种,也不在于发现了什么奥秘,而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贡献。如果有一头濒危动物危及了一个人的生命,当然最好是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保证人的安全;但如果只能在二者间做出选择的话,毫无疑问应该是人,而不是动物。
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珍稀野生植物禁止采挖后,赖以为生的贫困山民问道:“国家保护野生植物,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想一想,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大批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毁林开荒、乱捕滥猎、竭泽而渔的事禁止得了吗?要一个对自己能不能生活下去都没有信心的人,去考虑未来以至子孙后代或者其他人、其他地方的长远利益,究竟有多大可能?退一步说,依靠强制手段可以禁止这类行为,或者能够迫使他们顾及眼前以外的利益,但如果因此影响了他们眼前的生计或生存,难道就符合人权和道德的标准吗?
脂肪过多的人必须减肥,但很多人没有吃饱饭,或者正苦于摄入的热量不够,营养不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提前减肥。所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对环境保护提出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可以因为保护环境而关闭工厂,停建工程,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却会引进这些工厂,以解决更迫切的失业和资金问题。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未必不知道这些工厂被引入的原因,但只能在两害之间择其轻。比如有一条在发达国家的海滩上搁浅的鲸鱼,被善良的人们千方百计救出,但却在非洲海滨被饥荒的难民们吃了。我们固然应该赞扬解救鲸鱼的人们,但也没有理由指责吃掉它的那些难民。
近年来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更极端的行为:以保护动物为名,反对使用一切皮毛;反对以动物做实验或药物试验,甚至破坏实验室,伤害科研人员。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早已背离了人道的原则,因为他们奉行的是“狗道”、“猫道”或“动物道”。但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就应该首先不食用或使用一切动物及其制品,将他们的宠物全部放归自然,为生活在寒冷地区而还不具备现代取暖设备的人提供皮毛的代用品,让实验室人员用他们来代替动物作解剖或药物试验,否则恐怕连“动物道”也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伪君子或恶作剧而已。
(选自《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和乐观精神》,有删改)
15.“环境保护中的人道原则”实质是什么?具体说说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道原则?(4分)
16.文中三、四两段分别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4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七、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张》有言曰:“学而优则仕。”近代学者陈寅恪却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认为,做学问者,不必仕。又有梁启超曰:“因为既做政党,便有许多不愿见的人也要见,不愿做的事也要做,得不了做学问的清净。若完全旁观畏难躲懒,自己对于国家,良心上实在过不去。”
读了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立意:写作时,紧紧扣住“你怎样看待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立意,先确立自己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解、思考。再阐明自己的看法即可。读书人是社会的担当,但只有保持灵魂的自由,才不会满身媚骨。这是材料透示给我们的思考。
必修一综合测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________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________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________,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A.圆润 和颜悦色 冷漠
B.圆润
察言观色
淡漠
C.温润
和颜悦色
冷漠
D.温润
察言观色
淡漠
答案:B
2.(2018·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在比赛现场,都有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一批球迷与这支队伍同呼吸共命运。
解析:C A项,主语不一致,应该把“写作了”改为“写作的”;B项,语序不当,把“倾尽毕生精力”调至“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的前面;成分残缺,在“本质”后加“的谜团”;D项,“天津”和“比赛现场”有交叉,不宜并列;“都有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一批球迷”语序不当,应把“一批”放在“有”的后面。
3.下列诗句按顺序排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歌,正确的是(3分)(  )
①门前树已秋 ②窗里人将老 ③寒山独过雁 ④结茅临古渡 ⑤日夕逢归客 ⑥暮雨远来舟 ⑦卧见长淮流 ⑧那能忘旧游
A.⑤①③⑦②⑧④⑥ 
B.⑤⑦③⑥①②④⑧
C.④①⑦②③⑤⑧⑥
D.④⑦②①③⑥⑤⑧
解析:D 以上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淮上遇洛阳李主簿》。按照律诗写作规则,偶数句需押韵,本诗韵脚依次为“流”“秋”“舟”“游”,故二四六八句必须对应序号⑦①⑥⑧,故排除B、C;又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故中间两联必然是②①、③⑥的组合,排除A。
4.下列交际用语表达完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B.你和我只是车笠之交,现在你已身居高位,我们之间自然就略显疏远了。
C.我中学毕业后,得家乡父执辈王明礼引介,赴苏州投拜周小林为师。
D.欣闻你和小李喜结良缘,恭祝二位椿萱并茂、兰桂齐芳。
解析:C A项,“寄呈”不得体,寄送呈上,是个谦词,尤其体现在这个“呈”字,呈上是指自己将书信等恭恭敬敬地给对方看。B项,车笠之交: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不合语境。D项,“椿萱并茂”,椿萱:喻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比喻父母健在。不合语境。
5.下列成语中,与漫画《始料不及》寓意相同的是(4分)(  )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解析:A 结合漫画的标题和画面内容,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中心人物、事件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结合标题,联系社会,分析寓意。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吉,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旧例
解析:B B.殷勤:情意深厚,恳切叮嘱的意思。
7.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才智过人,淡泊名利;倾心学问,推进学术;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3分)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3分)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4分)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以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着。于是皖、闽的读书人得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诘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佐证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若干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注】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①此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
②全诗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壮志难酬的感叹,以及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作者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觥筹交错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①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
②二胡绝对是紧紧抓握着泥土的大树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阕,都带有泥土的颜色与气息,都透着一丝苍凉。二胡的弓只一拉,戛然一声,人们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却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尽泻而出,澎湃成汪洋。
③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从树根直贯云霄,荡气回肠。琵琶如茎,精血充沛,刚健有力,是累世风雨也弹拨不断的结实与铿锵。纤指急弦,狂风骤雨仍稳伫如故,不输金石。小提琴是枝干,铺蔓回环,细可撑天,密可载云。繁花点点,叶稠如幕,阳光在每一处可照耀到的地方,朝着不同的方向闪闪发光。
④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一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绽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⑤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⑥由陶土、兽骨制成的埙,也许不曾掺杂一丝木质,但绝对找得到有着无数年轮的树的一缕精魂。埙是从远古吹来的一阵风,脚不停步,吹过无数棵树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搏动树的枝、粗朴的躯干和隐藏在泥土中的根,挟带走漫漫黄沙、树的精魂和时间的碎砾,从远古呼啸而至。
⑦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种声音——如七彩光谱会合成透明的光线——以至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呜。在这质朴无华的声音里,我们情不自禁静敛心神,像盲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原,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
⑧埙,听着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不知何时,泪已浸热双眼。
11.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案:照应文章题目,总领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众多乐器与树的关系。
12.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运用比喻、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笛声抑扬顿挫的特点,语言富有动感和韵味。(意思对即可)
13.文章第⑤节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外形的特征;②乐音的特点;③音乐的内涵;④听者的感受。
14.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答案:不离题。①埙历史悠久,正如大树一样有着无数的年轮;②埙的乐音纯净单调、质朴无华,体现了树的本质特征;③埙由陶土、兽骨制成,大树最终回归泥土,野兽生活离不开树木,埙蕴含着树的精魂。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
葛剑雄
地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是人类的方舟,是迄今为止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之所以值得珍惜,也是在于它对人类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是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所以,离开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离开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来谈环境保护,不仅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些时期、某些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不能牺牲,但首先必须保证他们的生存。正如适度的人口数量只能通过人类自觉的控制,而不是用天灾人祸的屠杀来实现一样。
的确有一些科学家或仁人志士,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的行为是道德的典范,但不应该是对人类的普遍要求。而且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崇高,绝不在于保护了一头猩猩或一个物种,也不在于发现了什么奥秘,而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贡献。如果有一头濒危动物危及了一个人的生命,当然最好是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保证人的安全;但如果只能在二者间做出选择的话,毫无疑问应该是人,而不是动物。
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珍稀野生植物禁止采挖后,赖以为生的贫困山民问道:“国家保护野生植物,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想一想,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大批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毁林开荒、乱捕滥猎、竭泽而渔的事禁止得了吗?要一个对自己能不能生活下去都没有信心的人,去考虑未来以至子孙后代或者其他人、其他地方的长远利益,究竟有多大可能?退一步说,依靠强制手段可以禁止这类行为,或者能够迫使他们顾及眼前以外的利益,但如果因此影响了他们眼前的生计或生存,难道就符合人权和道德的标准吗?
脂肪过多的人必须减肥,但很多人没有吃饱饭,或者正苦于摄入的热量不够,营养不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提前减肥。所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对环境保护提出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可以因为保护环境而关闭工厂,停建工程,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却会引进这些工厂,以解决更迫切的失业和资金问题。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未必不知道这些工厂被引入的原因,但只能在两害之间择其轻。比如有一条在发达国家的海滩上搁浅的鲸鱼,被善良的人们千方百计救出,但却在非洲海滨被饥荒的难民们吃了。我们固然应该赞扬解救鲸鱼的人们,但也没有理由指责吃掉它的那些难民。
近年来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更极端的行为:以保护动物为名,反对使用一切皮毛;反对以动物做实验或药物试验,甚至破坏实验室,伤害科研人员。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早已背离了人道的原则,因为他们奉行的是“狗道”、“猫道”或“动物道”。但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就应该首先不食用或使用一切动物及其制品,将他们的宠物全部放归自然,为生活在寒冷地区而还不具备现代取暖设备的人提供皮毛的代用品,让实验室人员用他们来代替动物作解剖或药物试验,否则恐怕连“动物道”也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伪君子或恶作剧而已。
(选自《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和乐观精神》,有删改)
15.“环境保护中的人道原则”实质是什么?具体说说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道原则?(4分)
答案:(1)实质:环境保护应首先尊重人类的生存权利,尊重人类的根本利益。(2)具体而言:保护动物,不应损害人的安全;保护生态,不应妨害人的生存;制定标准、采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状况;保护环境,不应采取极端行为。
16.文中三、四两段分别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4分)
答案:第三段举“贫困山民质疑”之例,借以阐明环境保护首先应考虑人的生存权利;第四段以“减肥”喻指“环保”,阐明不应强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前减肥”;以“对待鲸鱼的不同态度”喻对待环保的不同态度。
17.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适度控制人口数量不能有悖“人道”;环境保护也应该奉行“人道原则”;即便牺牲某些时期、某些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也应该让人自觉自愿,而非强制。
七、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张》有言曰:“学而优则仕。”近代学者陈寅恪却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认为,做学问者,不必仕。又有梁启超曰:“因为既做政党,便有许多不愿见的人也要见,不愿做的事也要做,得不了做学问的清净。若完全旁观畏难躲懒,自己对于国家,良心上实在过不去。”
读了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立意:写作时,紧紧扣住“你怎样看待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立意,先确立自己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解、思考。再阐明自己的看法即可。读书人是社会的担当,但只有保持灵魂的自由,才不会满身媚骨。这是材料透示给我们的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