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单元测试附答案: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单元测试附答案: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31 17: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员职务当作个人谋权徇(xùn)私的挡剑牌。
B.有人说,乡愁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cuī)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灶头上飘来的阵阵菜香,亦或是萦绕在心头关于故乡那些说不出的愁思。
C.据悉,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将比前几年推迟大概一周。最终谁会获得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呢?各评审专家似乎对结果都讳(huì)莫如深。
D.我们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布署究竟意味着什么?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ɡào)我们了,我们何以抵抗?还要靠辩论吗?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明事情就摆在眼前,可就是一拖再拖不愿动手,这种引而不发的行为在很多学生身上发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B.香港黄金期货悖入悖出,2014年6月合约成交量为零,无最后成交价,现货黄金再现回落迹象。
C.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D.我,15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小说,冒失地向文学刊物投稿。
3.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出现重大失误!在颁发最佳影片奖时,颁奖人因为拿错信封念错名字,将奖项颁给了“爱乐之城”,而后改正过来,真正的最佳影片得主为“月光男孩”。
B.针对今年两会期间热议的“打假”呼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表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正在关注此议题。
C.每天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给学生一句鼓励,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一个“闪光点”,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才智的舞台——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D.“现在全省普通高中实施的选课为这次高考的选考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高考的选考又对高中的教育改革有促进”。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表示。
4.(2018·江苏卷)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5.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己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允因言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况以天下之广乎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黑子以览等为亲己
君子义以为质
D.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7.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允不以钱财为重,曾将家财都交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法净。
B.高允少年老成,气度不凡,清河崔玄伯见到他后深以为奇,对他大加赞扬,认为他必将成为一代人杰。
C.高允明智有远见,他劝翟黑子如实向皇帝回答,这样可以免于受罚,可是翟黑子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高允重视节俭,他觉得郭善明劝高宗兴建宫室太过奢靡,因此向皇帝进言,高宗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6分)
(2)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①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你认为这首词上片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5分)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着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大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谨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绝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际更是不言而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额头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4分)
1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4分)
1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6分)
14.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人类经济的飞速增长是近三四百年才发生的事情。根据经济史学家的测算,1700年之前,世界GDP年均增长不到0.3%。然而,自18世纪开始,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经济迅速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什么是欧洲突然变富,而不是其他地方?学者们提出过很多种解释。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因为欧洲的土地上存在着很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尽管各国割据的格局造成了连年的战乱和贸易的壁垒,但总体来看,竞争带来的好处更多。尤其是,各国在竞争的压力之下,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过,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oel
Mokyr在他的新著《经济增长的文化》中挑战了这一解释。他说:无论是南亚次大陆、中东地区,还是非洲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国家割据的格局,但是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并没有催生“财富大爆炸”。显然,欧洲崛起的奥秘还要去其他地方寻找。
Joel
Mokyr教授提出的新观点是:虽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封割据的状态,但它却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活跃的思想市场。在整个欧洲,人们享有共同的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学者们使用着同样的语言——拉丁语。尽管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但知识分子还是可以方便地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不受政治分裂的影响。一个最著名的案例是: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一生主要往来于比利时鲁汶、英格兰和瑞士巴塞尔,并且曾经在意大利都灵和威尼斯生活。伊拉新谟之后的欧洲学者,享有着更加便捷的流动性,很少有人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比学者的物理移动更关键的是,他们所生产的知识见解,可以通过更快速的渠道流传。印刷术的发明和邮政系统的改造,让书籍的迅速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这时,统一而非分裂的文化市场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一本书面向整个欧洲发行,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样一来,学者得到了更广泛的读者,印刷商则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视自己为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个具体欧洲国家的学者。同时,割据的政治局面又给学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万一在一个国家言论受阻,换一个国家就是了。
也就是说,欧洲的知识阶层幸运地占到了两头的便宜,既享受了一个统一的文化欧洲的好处,又从割据的政治欧洲中获益。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欧洲的思想市场迅速发展,其发达程度一举超过了明清年代的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这种活跃的人文和科学氛围,既孕育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也间接催生了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发明家、工程师。在欧洲,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经济发展需要基于可靠的知识,而可靠的知识则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要获得经验数据的支持。这些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基础的理念,在当时的世界上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从那时起被很多人理解为“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这也为工业革命在欧洲拉开帷幕做好了准备。
Joel
Mokyr教授感叹,“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欧洲自18世纪起的崛起其实是一系列特殊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万一哪一条要素发生了变化,欧洲都可能不会是发生“财富大爆炸”的地方。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18世纪开始,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The
Great
Enrichment),经济迅速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伊拉斯谟之后的欧洲学者,享有着更加便捷的流动性,他们不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C.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被视为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个具体欧洲国家的学者。
D.当时欧洲活跃的人文和科学氛围,不仅孕育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而且催生了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发明家、工程师。
16.下列有关欧洲“财富大爆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洲各国割据的格局造成了连年的战乱和贸易的壁垒,各国在竞争的压力之下,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财富大爆炸”打下了基础。
B.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的生活轨迹是当时知识分子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能自由来往于欧洲各国,是欧洲“财富大爆炸”的关键。
C.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从那时起被很多人理解为“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拉开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序幕。
D.欧洲的“财富大爆炸”归根到底是知识推动的,这是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好诠释。
17.虽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封割据的状态,但它却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活跃的思想市场。试分析其原因。(6分)
七、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学时放寒假出去玩,妈妈说:“小孩子自己出去多危险,在家呆着。”初中时,妈妈说:“还有那么多作业,玩什么玩?”高中时,妈妈说:“马上就要高考,你还敢出去玩!”上了大学,妈妈说:“怎么不出去玩呢?”我说:“找谁玩呢……”其实,我们错过的不是时间,是感觉……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员职务当作个人谋权徇(xùn)私的挡剑牌。
B.有人说,乡愁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cuī)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灶头上飘来的阵阵菜香,亦或是萦绕在心头关于故乡那些说不出的愁思。
C.据悉,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将比前几年推迟大概一周。最终谁会获得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呢?各评审专家似乎对结果都讳(huì)莫如深。
D.我们要向主张和解的先生请教,这些战争布署究竟意味着什么?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ɡào)我们了,我们何以抵抗?还要靠辩论吗?
解析:C A项,剑—箭;B项,炊(chuī),亦—抑;D项,梏(ɡù),布—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明事情就摆在眼前,可就是一拖再拖不愿动手,这种引而不发的行为在很多学生身上发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B.香港黄金期货悖入悖出,2014年6月合约成交量为零,无最后成交价,现货黄金再现回落迹象。
C.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D.我,15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小说,冒失地向文学刊物投稿。
解析:C A.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B.悖入悖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走。C.畸轻畸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平衡或对人对事的态度偏向一个方面。D.见猎心喜:特指一个人旧习难忘,一旦触其所好,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3.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出现重大失误!在颁发最佳影片奖时,颁奖人因为拿错信封念错名字,将奖项颁给了“爱乐之城”,而后改正过来,真正的最佳影片得主为“月光男孩”。
B.针对今年两会期间热议的“打假”呼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表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正在关注此议题。
C.每天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给学生一句鼓励,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一个“闪光点”,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才智的舞台——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D.“现在全省普通高中实施的选课为这次高考的选考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高考的选考又对高中的教育改革有促进”。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表示。
解析:C A.“《》”和“”不分。应该把“”改为“《》”。B.“、”和“,”不分。应当把第二、三个“,”改为“、”。D.“浙江省”前面的“。”放在“”里面。
4.(2018·江苏卷)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解析:A 画面是一只兔子拔萝卜,它已经拔出了一些小萝卜,正在奋力拔一个大萝卜。地面下的是大萝卜,象征着收获,不是“困难”,所以排除B、D两项,大萝卜还在地里,并未拔出来,所以还不属于“挣得的东西”,排除C项,所以选A项。
5.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
解析:A A项是比喻,其余三项是比拟。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己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允因言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况以天下之广乎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黑子以览等为亲己
君子义以为质
D.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解析:B B.定后的标志。(A于是/凭借;C认为/把;D成为/对)
7.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允不以钱财为重,曾将家财都交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法净。
B.高允少年老成,气度不凡,清河崔玄伯见到他后深以为奇,对他大加赞扬,认为他必将成为一代人杰。
C.高允明智有远见,他劝翟黑子如实向皇帝回答,这样可以免于受罚,可是翟黑子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高允重视节俭,他觉得郭善明劝高宗兴建宫室太过奢靡,因此向皇帝进言,高宗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解析:D D.高允主要是从对百姓的影响这一角度劝说的,并没有说到奢靡这一点。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6分)
(2)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4分)
答案:(1)魏世祖召高允和(他)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先做的?”
(2)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终于被世祖疏远了,后来获罪被杀。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不久就还俗了。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己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于是和高允断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堂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如大建壮丽的殿堂不同一般,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因他受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饥寒。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用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①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你认为这首词上片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5分)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6分)
答案:(1)示例: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
(2)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答案:(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着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大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谨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绝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际更是不言而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额头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4分)
答案: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和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4分)
答案:①书主人的命运。②作书人的命运。③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1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6分)
答案:①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②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③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④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14.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答案:示例:本文语言极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活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人类经济的飞速增长是近三四百年才发生的事情。根据经济史学家的测算,1700年之前,世界GDP年均增长不到0.3%。然而,自18世纪开始,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经济迅速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什么是欧洲突然变富,而不是其他地方?学者们提出过很多种解释。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因为欧洲的土地上存在着很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尽管各国割据的格局造成了连年的战乱和贸易的壁垒,但总体来看,竞争带来的好处更多。尤其是,各国在竞争的压力之下,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过,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oel
Mokyr在他的新著《经济增长的文化》中挑战了这一解释。他说:无论是南亚次大陆、中东地区,还是非洲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国家割据的格局,但是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并没有催生“财富大爆炸”。显然,欧洲崛起的奥秘还要去其他地方寻找。
Joel
Mokyr教授提出的新观点是:虽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封割据的状态,但它却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活跃的思想市场。在整个欧洲,人们享有共同的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学者们使用着同样的语言——拉丁语。尽管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但知识分子还是可以方便地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不受政治分裂的影响。一个最著名的案例是: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一生主要往来于比利时鲁汶、英格兰和瑞士巴塞尔,并且曾经在意大利都灵和威尼斯生活。伊拉新谟之后的欧洲学者,享有着更加便捷的流动性,很少有人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比学者的物理移动更关键的是,他们所生产的知识见解,可以通过更快速的渠道流传。印刷术的发明和邮政系统的改造,让书籍的迅速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这时,统一而非分裂的文化市场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一本书面向整个欧洲发行,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样一来,学者得到了更广泛的读者,印刷商则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视自己为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个具体欧洲国家的学者。同时,割据的政治局面又给学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万一在一个国家言论受阻,换一个国家就是了。
也就是说,欧洲的知识阶层幸运地占到了两头的便宜,既享受了一个统一的文化欧洲的好处,又从割据的政治欧洲中获益。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欧洲的思想市场迅速发展,其发达程度一举超过了明清年代的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这种活跃的人文和科学氛围,既孕育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也间接催生了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发明家、工程师。在欧洲,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经济发展需要基于可靠的知识,而可靠的知识则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要获得经验数据的支持。这些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基础的理念,在当时的世界上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从那时起被很多人理解为“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这也为工业革命在欧洲拉开帷幕做好了准备。
Joel
Mokyr教授感叹,“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欧洲自18世纪起的崛起其实是一系列特殊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万一哪一条要素发生了变化,欧洲都可能不会是发生“财富大爆炸”的地方。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18世纪开始,西欧地区发生了“财富大爆炸”(The
Great
Enrichment),经济迅速发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伊拉斯谟之后的欧洲学者,享有着更加便捷的流动性,他们不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C.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被视为一个广义上的“文化共和国”公民,而不是某一个具体欧洲国家的学者。
D.当时欧洲活跃的人文和科学氛围,不仅孕育了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而且催生了将知识应用于经济增长的发明家、工程师。
解析:D A范围缩小,原文为“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B绝对化,原文为“很少有人只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C“被视为”应改为“视自己为”。
16.下列有关欧洲“财富大爆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洲各国割据的格局造成了连年的战乱和贸易的壁垒,各国在竞争的压力之下,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为“财富大爆炸”打下了基础。
B.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的生活轨迹是当时知识分子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能自由来往于欧洲各国,是欧洲“财富大爆炸”的关键。
C.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从那时起被很多人理解为“知识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拉开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序幕。
D.欧洲的“财富大爆炸”归根到底是知识推动的,这是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好诠释。
解析:D A不是文章的观点,B是其中一个因素,C未然变已然,原文为“这也为工业革命在欧洲拉开帷幕做好了准备”。
17.虽然欧洲在政治上是分封割据的状态,但它却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活跃的思想市场。试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整个欧洲,学者们使用着同样的语言——拉丁语;书籍可以跨国发行;思想交流不受割据政治的影响。
七、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学时放寒假出去玩,妈妈说:“小孩子自己出去多危险,在家呆着。”初中时,妈妈说:“还有那么多作业,玩什么玩?”高中时,妈妈说:“马上就要高考,你还敢出去玩!”上了大学,妈妈说:“怎么不出去玩呢?”我说:“找谁玩呢……”其实,我们错过的不是时间,是感觉……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