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
1.说出土壤里小动物的种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在生物圈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完成“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
学习目标:
土壤里的小动物非常多
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实验材料和用具:
调查记本、笔、镊子、放大镜、白瓷盘、挖土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小塑料袋等
班级
组员
记录员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环境特征
动物名称
数量
形态特征
实验观察
1.4人一组,从校园、草地、树林、花坛等场所选择一个有机物丰富的地方。
2.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色容器内内。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小瓶内并加以辨认。
3.每种动物收集3-4只。用塑料袋装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卫生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看看土壤里有些什么生物呢?
蚂蚁
瓢虫
蜣螂
俗名屎壳郎,中药名蜣螂虫。大型甲虫,体短阔,椭圆形,背面十分圆隆,体黑或黑褐。常见粪食性甲虫。
蜈蚣
又名百脚、百足虫。有的有毒。身体由21节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都生长着一对足。
马陆
多足,体长而稍扁,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呈赤黄色。躯干分20节。栖息在潮湿耕地或石堆下,常成群活动。
蚰蜒
蝼蛄
俗称土狗子。身体细长,翅膀短小,前足粗短扁平像铲子,善于掘土筑洞。是农业害虫。
lou
gu
蠼螋
qu
sou
俗称“耳夹子虫”。生长在土壤中,落叶堆或岩石下,食性杂食。此类昆虫具有高度母爱。
鼠妇又称“潮虫、西瓜虫”,常能卷曲成团,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地方,昼伏夜出。
鼠妇
螳螂
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
,螳螂经常会自相残杀,因此牠们对自己的同类也时刻保持着警惕,否则就会有被吃掉的危机。在螳螂交配以后,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
蜘蛛
蟋蟀
蝎子
冷血动物,喜欢群居。蝎子昼伏夜出,视力很差,行动不灵活,因而捕食能力差,经常处于时饱时饿的状态。????
蝗虫
蚱蜢
zha
meng
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
1a.无足
2a.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
线虫动物
2b.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环节动物类
1b.有足
2c.有3对足
昆虫类
2d.有4对足
蜘蛛类
2e.有7对足
甲壳类
2f.有15对以上足
多足类
参考下面的检索分类图表,认识从土壤里捕捉到的小动物。
穴居土壤中的称陆蚓,生活在水底的称水蚓。吞食土壤,或食植物枝叶碎片等,体表总保持湿润。昼伏夜出。
蚯蚓
知道蚯蚓有哪些特点?
自学指导:
1、阅读P94-95“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及P105“信息库--蚯蚓”,思考:
①蚯蚓属于什么动物?
②蚯蚓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以什么为食?
③蚯蚓外部形态?如何辨认它的前端和后端?
④蚯蚓的运动情况?
⑤蚯蚓的呼吸情况?
⑥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何?
⑦蚯蚓对土壤环境的作用有哪些?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实验材料和用具:3-4条大小相似的活蚯蚓、放大镜、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纸板、玻璃棒、解剖盘等
分组:4人一组。
1.把一条活的蚯蚓放在解剖盘里,观察它的体色和体形,辨认它的前端和后端。
实验过程
2.把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有什么感觉?来回抚摸腹面,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将同一条蚯蚓放在不同的表面上,如光滑玻璃板和毛糙玻璃板上,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
4.把半边潮湿半边干燥的纸板放在解剖盘里,将2-3条蚯蚓放在纸板的干湿连接处。用玻璃棒轻轻碰一下蚯蚓。几分钟后观察蚯蚓向纸板的哪边移动。
1、蚯蚓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
蚯蚓是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植物的茎、叶等作为食物。
2、蚯蚓的外部形态
①体形:
。
②体色:
。
③身体由许多相似的
构成,属于_
_动物
④区分前后端:前端有
和
。
长圆柱形
暗红色或灰黑色
(保护色)
环状体节
环节
口
环带
蚯蚓的形态结构
口
环带
体节
肛门
后端
前端
3、蚯蚓的触感
①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感觉
。
蚯蚓体表湿润、黏滑的作用?如何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湿润、黏滑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体与土壤表面的摩擦。
湿润、黏滑
②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来回抚摸,感觉
,为什么?
粗糙
一条蚯蚓一般有100多个体节。蚯蚓除了前端和后端的几个体节以外,其他各节都生有刚毛。
3、蚯蚓的触感
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外表有刚毛,和我们人类的脚一样。
4、蚯蚓的运动情况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
比较蚯蚓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的运动情况,为什么?
硬纸板上快,因为在粗糙的地面上运动时,刚毛产生的摩擦力大。
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5、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何?
①用玻璃棒分别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看一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
②再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用聚光小电筒照射蚯蚓的不同部位,看一看,它有什么反应?
能准确、迅速地作出反应,前端的触觉最灵敏
逃避反应,前端对光刺激的反应最灵敏
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集中了许多神经,因此,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
口
肠
腹神经索
脑
1.蚯蚓没有眼睛,身体表面有大量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
2.蚯蚓没有耳朵,但其体壁上有许多感觉细胞,只要外面有一点小震动它都能感觉到。
蚯蚓如何感觉外界的刺激?
总结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特点
1、体形:
细长圆柱形,减少钻土时的阻力。
身体分节可以灵活、自如的运动。
用湿润的体表呼吸;体表的黏液可起到润滑作用,减少钻土的摩擦力。
依靠肌肉与刚毛的协调配合运动。
较发达,能对刺激作出较灵敏而准确的反应。
2、呼吸:
3、运动:
4、神经系统:
1.下雨天蚯蚓为什么都爬上地面?
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气都挤出去了,蚯蚓没法呼吸,被迫爬上地面进行呼吸。
2.为什么夏天易在土壤表面挖到蚯蚓,而冬天却要在深层挖?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冬天土壤深层的温度、
湿度较大且敌害较少,适合它生存。
学以致用
3.蚯蚓是怎样呼吸的?
蚯蚓体表湿润、黏滑的作用?如何呼吸?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湿润、黏滑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体与土壤表面的摩擦。
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1、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2、处理生活垃圾;
3、作饲料;
4、作中药、“地龙”;
5、作保健食品,药膳;
6、利用蚯蚓为原料制成轻化工产品如:化妆品、食品与饲料添加剂。
记忆
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特点:
(1)体色与土壤颜色相近—保护色
(2)细长呈圆柱体形,身体分节—适于在土壤中穿行
(3)体表刚毛—协助肌肉在土壤中蠕动
(4)呼吸要依靠湿润的体表—适于土壤中的潮湿环境
记忆
一条蚯蚓有100多个体节,除了前端和后端的几个环节以外,其他各节都生有刚毛,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刚毛协助进行运动。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爱护动物
珍爱生命观察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
实验目标:
1.设置一个适合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观察实验:
实验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实验探究过程: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粘液?
(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地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4)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
2.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并注意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探究过程设计:
1.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红色、由许多环状的体节组成。
2.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3.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部,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环节体节。
4.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
5.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1、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在淡水钓鱼中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
2、蚯蚓是分解者,对于人类来说,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无机物,供植物等利用。所以说院子里有蚯蚓的话种菜或种花都会长得比较好
3、由于蚯蚓的掘地性和杂食性,每年每公顷土地内的蚯蚓排出的蚓粪就可以达到几十吨至几百吨。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蚯蚓的活动还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恢复和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